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科村

鎖定
仁科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東北部,距縣城約32公里,東鄰洛江區馬甲鎮,只有一山之隔,北是玳瑁山以及國家級的森林公園靈應寺,西是鄰村六都村,南距鎮區6公里,全村轄有11個自然村,852户。
中文名
仁科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福建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東北部

仁科村歷史沿革

仁科村是原山溪村的一部分。原山溪村在民國年間屬六都鄉井邊保、廍口保,1949年解放後為山溪鄉,1985公社化後為山溪大隊,1984年改為洪梅鄉山溪村委會,1999年5月12日從原山溪村拆出為洪梅鎮仁科村。

仁科村歷史名人

仁科村有歷史名人黃宗漢、黃培松、黃貽楫、黃謀烈之故居。黃宗漢生於清嘉慶年(1803年),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舉,第二年聯捷中進士,並改兵部主事,任軍機章京,道光二十五年任廣東督糧道,調雷瓊道(今海南省)山東、浙江按察使。咸豐元年(1851年)任甘肅布政使,咸豐二年省為雲南巡撫,咸豐四年省為四川總督,六年後調回京,補內閣學士兼刑部侍郎,咸豐八年五月英、法聯軍進軍迫北京,黃宗漢為圖救亡力阻與敵人議和。咸豐十一年被慈禧太后革職並宣佈永不錄用,於同治二年、三年間病逝上海,其長子黃貽楫中探花,為他編輯詩文稿,名《黃尚書公全集》,書稿現存廈門大學圖書館 [1] 
黃培松於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闈會試獲第一名,欽點為武狀元,授一等侍衞,不久出任廣東參政,旋升瓊洲總兵(今海南省),於宣統六年(1914年)任福建省擴軍使,1916年6月被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授以“培威將軍”之譽。
黃貽楫系黃宗漢之長子,受父影響,剛直不阿,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北授郎官,為刑部主事,光緒廿一年(1895年)病逝世,其著有《柔遠紀略》12卷、《招鷗別館文集》16卷、《救荒法成錄》8卷、《治河概論》4卷、《救時高論》4卷、《靜妙軒詩鈔》2卷及《黃尚書公全集》28卷,及附錄等共10巨冊,現稿存寄廈門大學圖書館
黃謀烈是黃宗漢侄孫,在同治五年(1866年)被授為禮部,於民國4年(1945年)去世。其一生曾輯錄泉州風俗編為《從光維俗》一書,並撰寫《廣韻字源》一書。

仁科村文明村風

仁科村的一直保持着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大力倡導文明村風,有2户村民於2005-2006年被南安市文明辦授予“文明家庭”光榮稱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