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壽宮

鎖定
仁壽宮,隋唐兩代帝王的避暑宮殿,位於陝西省麟遊縣,隋文帝開皇十三年二月始建,開皇十五年三月竣工,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封德懿為土木監,負責施工事宜,是隋文帝楊堅的避暑離宮,隋文帝和獨孤皇后都長期住仁壽宮並晚年在此養病,隋煬帝也在仁壽宮即位。入唐後貞觀五年唐太宗改稱九成宮,在此避暑養病,唐高宗曾八次來仁壽宮避暑,並在此擴建太子新宮 [1] 
中文名
仁壽宮
外文名
RenShou Palace
功    能
行宮、離宮
所屬時代
隋代
地理位置
陝西省麟遊縣

仁壽宮建造過程

仁壽宮復原圖 仁壽宮復原圖
隋文帝楊堅為避大興酷暑詔令天下,繪山川圖以獻,營建離宮。麟遊縣位於長安西北320裏,鎮頭在“萬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陽。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稜稜,松柏滿布。三伏天、氣温平均在21.8度,微風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實為消夏之佳境。
開皇十三年(593)文帝楊堅至岐州(今寶雞鳳翔),下詔在麟遊鎮頭營造避暑離宮。命右僕射楊素為總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相當今日的總工程師)、封德彝為土木監,崔善為為督工。督調幾萬人投入了浩大的工程。他們在東至廟溝口,西至北馬坊河東岸,北至碧城山腰,南臨杜水北岸築了周長一千八百步的城垣,還有外城。內城以天台山為中心;冠山抗殿,絕壑為池,分巖竦闕,跨水架楹。杜水南岸高築土階,階上建閣,閣北築廊至杜水,水上架橋直通宮內。天台山極頂建闊五間深三間的大殿,殿前南北走向的長廊,人字拱頂,迤延宛轉。大殿前端有兩闕,比例和諧。天台山東南角有東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羣。據《隋書》、《唐書》記載,九成宮有:大寶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雲殿、梳妝樓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時稱西海)。
宮內水源睏乏,從北馬坊河谷,“以輪汲水上山(碧城山),列水磨以供宮內”(碧城山又叫水磨山)。宮城內由西向東築有地下水道,十分規則的石料襯砌,直通城外。
宮城營造從開皇十三年(593)二月施工至開皇十五年(595)四月竣工,歷時兩年三月,文帝楊堅取“堯舜行德,而民長壽”之美意,命名為仁壽宮 [2] 

仁壽宮宮闈軼事

仁壽宮復原平面圖 仁壽宮復原平面圖
楊素在監修仁壽宮時,督工極為嚴酷,民夫疲頓顛仆死亡萬人以上,將其屍體推入土坑,蓋土築為平地。工程建成後,楊堅派大臣高視察後回奏:“頗傷綺麗,大損人丁。”楊堅大怒,斥責楊素:“為吾結怨天下。”素懼,土木監封德彝安慰説:“別怕,皇后到必有恩詔。”第二天楊素謁見獨孤皇后,皇后説:“爾知我夫婦年邁無以自樂,盛飾此宮豈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宮何足損費。”後以此啓奏文帝楊堅,楊堅轉怒為喜,賜楊素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3] 
開皇十五年文帝初來仁壽宮避暑,役夫死者相次於道,楊素下令焚之。開皇十九年除夕之夜,楊堅在宮中遠望,見宮闕磷火瀰漫,隱有哭聲,派人察看後回報:“是鬼火。”楊堅頗感驚悸,即謂:“此係修宮時服役而死的鬼魂。”遂派人釃酒祭奠。
隋文帝皇后獨孤氏善妒,嚴禁隋文帝與其他女人接近,隋文帝在仁壽宮避暑期間,看上了一位宮女,退朝之後就臨幸,此事被皇后知道,便殺死宮女,隋文帝得知後,一氣之下“單騎從苑中出,不由徑路,入山谷間二十餘裏。”大臣們沿山路追了二十里,才將皇帝追回來。最後在左右僕射高熲楊素的勸解下,隋文帝長嘆一聲,説:“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又調轉馬頭,回到了後宮,獨孤皇后也主動謝罪,夫婦倆和好如初。
仁壽宮既非廟宇,也非廟堂,只是隋文帝楊堅給自己建的一座避暑離宮。可見那時這裏還是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之地。但楊堅很少來過。楊堅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忙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勤勞於政務,事必躬親,每日清晨即上朝理政直至太陽偏西,連警衞人員也不得不輪流吃飯。 [3] 

仁壽宮擴建易名

入唐後,貞觀五年李世民修復擴建仁壽宮,改名為九成宮,又新建了禁苑、武庫及宮寺。李治又改名萬年宮,後又改回九成宮,但其格局大抵還是唐貞觀五年擴建後的格局。唐開成年間毀於洪水 [2] 
參考資料
  • 1.    《宮殿考古通論》,楊鴻勳,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
  • 2.    《麟遊縣志》
  • 3.    《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