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和鎮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轄鎮(已撤銷))

鎖定
仁和鎮(已撤銷),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地處洪澤區中部偏東,東臨白馬湖寶應縣山陽鎮交界,南瀕草澤河與金湖縣呂良、陳橋2鎮隔河相望,西與萬集鎮接壤,北與高良潤、岔河2鎮毗鄰。鎮人民政府距洪澤區人民政府16.3千米。 [2]  區域總面積110平方千米。 [2]  2011年末,仁和鎮轄區總人口27466人。 [2] 
明清,屬寶應縣。1958年,成立仁和人民公社。1983年,改置仁和鄉。1987年,撤鄉,改置仁和鎮。 [2]  2014年10月,撤銷岔河鎮、仁和鎮。將原岔河鎮、仁和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岔河鎮。 [1] 
2011年,仁和鎮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4:39.6:26.4。2011年,財政總收入3727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959萬元,增值税791萬元、企業所得税46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57元。 [2] 
中文名
仁和鎮
所屬地區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
地理位置
洪澤區中部偏東
面    積
110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江淮社區江淮東路10號
電話區號
0517
郵政編碼
223123
車牌代碼
蘇H
人    口
29087人

仁和鎮歷史沿革

明清,屬寶應縣。
民國初,屬寶應縣第三區,為區公所駐地,後屬淮安縣。
民國三十年(1940年)8月,隸屬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設仁和區、仁和鎮。
1950年,淮寶縣撤銷,仁和鎮屬淮安縣岔河區。
1958年,成立仁和人民公社。
1963年,劃屬洪澤縣。
1968年,改稱人河公社。
1981年,複名仁和公社。
1983年,改置仁和鄉。
1987年,撤鄉,改置仁和鎮。 [2] 
2014年10月,撤銷岔河鎮、仁和鎮。將原岔河鎮、仁和鎮所轄區域合併,設立新的岔河鎮。 [1] 

仁和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仁和鎮轄堆頭集、陳向、沈渡、桃園、同議、金李、臨澤、乾寧、超羣、韋集、淮徐11個村民委員會和江淮居民委員會,下設80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小組。 [2] 
截至2014年10月,仁和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江淮社區、堆頭集村、陳向村、沈渡村、園村、同議村、臨澤村、金李村、乾寧村、超羣村、韋集村、徐村。 [3]  鎮人民政府駐江淮社區江淮東路10號。 [2] 

仁和鎮地理環境

仁和鎮位置境域

仁和鎮地處洪澤區中部偏東,東臨白馬湖寶應縣山陽鎮交界,南瀕草澤河與金湖縣呂良、陳橋2鎮隔河相望,西與萬集鎮接壤,北與高良潤、岔河2鎮毗鄰。鎮人民政府距洪澤區人民政府16.3千米。 [2]  區域總面積110平方千米。 [2] 

仁和鎮地形地貌

仁和鎮地處徐淮黃泛平原,地勢平坦,西部略高,東部稍低。最高點在超羣村海拔8米,最低點在堆頭集村海拔6米。 [2] 

仁和鎮水文

仁和鎮境內河流屬白馬湖水系。主要河流有草澤河山陽河、桃園河等,河流總長度26.4千米。河網密度30.2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草澤河,從東雙溝鎮至萬集鎮流經境內到白馬湖,長11.5千米。 [2] 

仁和鎮自然資源

2011年末,仁和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2萬畝,人均1.5畝。 [2] 

仁和鎮人口

2011年末,仁和鎮轄區總人口2746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535人,城鎮化率23.8%。總人口中,男性13857,佔50.5%;女性13609,佔49.5%;18歲以下4518人,佔16.4%;19~35歲6220人,佔22.6%;36~59歲12978人,佔47.3%;60歲以上3750人,佔13.7%。2011年,仁和鎮人口出生率7‰,人口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長率2.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50人。 [2] 

仁和鎮經濟

仁和鎮綜述

2011年,仁和鎮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4:39.6:26.4。財政總收入3727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959萬元,增值税791萬元、企業所得税46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5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38元。 [2] 

仁和鎮農業

2011年,仁和鎮農業總產值3.9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生產糧食4.15萬噸,人均1511千克。其中稻穀24574噸,小麥16788噸。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生產肉類1724.7噸;畜牧業總產值1.0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7.7%。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累計造林1.35萬畝,林木覆蓋率8.2%。漁業以魚、蝦、蟹為主。漁業總產值0.81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0.8%。有大型農業機械77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大閘蟹、龍蝦、鱖魚、有機稻米。 [2] 

仁和鎮工業

仁和鎮以汽車輪轂、包裝彩盒、塑鋼門窗、彩色膠靴、無鉛溏心皮蛋製作為主要產業,工業總產值1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職工600人,實現工業生產總值3.7億元。 [2] 

仁和鎮商貿

2011年末,仁和鎮有商業網點204個,職工60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3億元。 [2] 

仁和鎮金融業

2011年末,仁和鎮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000萬元。 [2] 

仁和鎮電信業

2011年,仁和鎮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10萬元。 [2] 

仁和鎮社會事業

仁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仁和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60人,專任教師22人;小學1所,在校生477人,專任教師6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1078萬元。 [2] 

仁和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仁和鎮有花船、舞龍等表演隊6個,文化站1個。成功舉辦93屆、97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暨農民體育運動會。 [2] 

仁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仁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7個,其中衞生院1所;病牀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7張。專業衞生人員2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76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07萬人次,出院病人268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0.2/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165人,參合率100%。 [2] 

仁和鎮社會保障

2011年,仁和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58户,人數883人,支出138.8萬元,月人均131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7.3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95人,支出3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23人次,共支出22.5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8人次,支出3.8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136人,參保率98%。 [2] 

仁和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仁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8個,鄉村通郵率100%;全鎮固定電話用户4051户,移動電話用户1650户,寬帶接入用户980户。 [2] 

仁和鎮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仁和鎮鎮區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28千米,生產能力1000噸/日,年工業用水3.8萬噸、生活用水5.2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年人均生活用水13噸;排水管道3千米,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500噸。 [2] 
供電
201年末,仁和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01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8%,供電可靠率99.9%。 [2]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仁和鎮鎮區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0.6公頃,園林綠地面積12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公頃,綠化覆蓋率18.9%,人均綠地3平方米。 [2] 

仁和鎮交通運輸

仁和鎮境內有淮金一級公路過境,有縣鎮級公路4條,總長19.8千米。2011年末,仁和鎮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 [2] 

仁和鎮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仁和鎮以駐地命名。集鎮興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兄弟和睦經商,名兄和集,原址在今沈莊。因地狹,遷今址,改名仁和集。鎮以駐地名。 [2] 
非遺
仁和鎮《白馬湖的傳説》入選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