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兆鎮

鎖定
仁兆鎮,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地處平度市東南部,東與萊西市隔小沽河、大沽河相望,南與即墨區隔大沽河相望,西南與南村鎮隔河相望,西與郭莊、張戈莊2鎮接壤,西北、北與麻蘭、古峴2鎮相連。 [2]  [5]  轄區總面積11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仁兆鎮轄區總人口67449人。 [4] 
春秋時,境域分屬萊國、齊國之棠邑、即墨邑。1994年12月,冷戈莊鄉併入仁兆鎮。 [2]  截至2023年12月,仁兆鎮下轄13個行政村、91個網格村。 [4]  鎮人民政府駐西仁兆村。 [2] 
截至2023年末,仁兆鎮有工業企業105家,其中規模以上14家。 [4] 
中文名
仁兆鎮
行政區劃代碼
3702831020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
地理位置
平度市東南部
面    積
119 km²
下轄地區
13個行政村、91個網格村
政府駐地
西仁兆村
電話區號
0532
郵政編碼
266736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7449 人(2023年末總人口)
車牌代碼
魯B、魯U

仁兆鎮歷史沿革

春秋時,境域分屬萊國、齊國之棠邑、即墨邑。
秦、漢時,屬即墨縣、即墨侯國。三國魏時,屬即墨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屬長廣縣。
隋仁壽元年(601年),屬膠水縣。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屬平度州。
清時,屬金錢鄉、橫欒鄉。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平度縣第二區、萊西南縣河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平南縣第二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屬南二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屬平東縣仁兆區、和平區、管村區。
1953年,屬平度縣第十五區和第十六區。
1956年,屬南村區、古峴區。
1958年2月,撤區並鄉,屬仁兆鄉、冷戈莊鄉;同年9月,撤鄉建社,分屬仁兆、古峴、張戈莊公社。
1976年,仁兆公社的同戈莊等7大隊、古視公社的嵐西等31大隊、張戈莊公社辛莊大隊合併,組建冷戈莊公社,境域分屬仁兆、冷戈莊公社
1984年5月,撤社改為仁兆鄉、冷戈莊鄉。
1985年11月,仁兆鄉改鎮。
1994年12月,冷戈莊鄉併入仁兆鎮。 [2] 

仁兆鎮行政區劃

2023年末,仁兆鎮轄東仁兆、中仁兆、北仁兆、西仁兆、南仁兆、高嵐、詹家屯、韓家疃、小趙家、路東、遲家疃、王家五甲、南沙窩、斜莊、王家埠、高村、代王疃、李家疃、於家疃、毛莊、五道口、南胡家莊、大劉戈莊、辛莊、同戈莊、大代家莊、西二甲、李家屯、冷家莊、前石家莊、葛家莊、拐坊、前王莊、官路、大城西、小城西、東王戈莊、西王戈莊、套裏、東葛家莊、門戈莊、冷戈莊、嵐後、冷東莊、前高戈莊、小劉戈莊、竇戈莊、嵐西、後南埠、東淖泥溝、西淖泥溝、南淖泥溝、小桑園、大桑園、前頭、沙北頭、高趙戈莊、逄戈莊、溝東、後高戈莊、史家廟頭、十甲、孫家匯、東葛家管村、東趙家管村、李家曲堤、張家曲堤、石家曲堤、鄭家管村、姜家管村、中劉家管村、前劉家管村、院道、於家沽、張家沽、於家泊、代家店、葛家店、曲家店、劉家店、店西、糧戈莊、河北辛莊、於萊莊、呂戈莊、嵐前、東寨子、孫家沽、李家沽、沽西、二貞台91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3年12月,仁兆鎮下轄13個行政村、91個網格村,鎮人民政府駐西仁兆村。 [4] 
區劃詳情
仁祥社區
李家曲堤村
高趙戈莊村
官路村
東仁兆村
張家曲堤村
東葛家莊村
遲家疃村
中仁兆村
石家曲堤村
門戈莊村
路東村
北仁兆村
鄭家管村村
套裏村
韓家疃村
西仁兆村
孫家匯村
小城西村
南沙窩村
南仁兆村
前劉家管村村
大城西村
斜莊村
高嵐村
曲家店村
呂戈莊村
王家埠村
後南埠村
葛家店村
大桑園村
前王莊村
大劉戈莊村
戴家店村
二貞台村
高村村
辛莊村
於家沽村
東王戈莊村
代王疃村
同戈莊村
張家沽村
西王戈莊村
李家疃村
小劉戈莊村
於家泊村
姜家管村村
後高戈莊村
沽西村
史家廟頭村
拐坊村
竇戈莊村
店西村
前高戈莊村
冷家莊村
嵐西村
糧戈莊村
前頭村
詹家屯村
孫家沽村
西淖泥溝村
十甲村
西二甲村
劉家店村
小桑園村
冷戈莊村
李家屯村
院道村
南淖泥溝村
冷東莊村
前石家莊村
東葛家管村村
東淖泥溝村
嵐後村
葛家莊村
東趙家管村村
嵐前村
逄戈莊村
於萊莊村
五道口村
東寨子村
溝東村
沽河五甲村
南胡家莊村
河北辛莊村
沙北頭村
中劉家管村村
毛莊村
於家疃村
大代家莊村
李家沽村
/

仁兆鎮地理環境

仁兆鎮位置境域

仁兆鎮地處平度市東南部,東與萊西市隔小沽河、大沽河相望,南與即墨隔大沽河相望,西南與南村鎮隔河相望,西與南村鎮、白沙河街道接壤,西北、北與白沙河街道、古峴鎮相連。轄區總面積119平方千米。 [4] 

仁兆鎮地形地貌

仁兆鎮境內屬平原,地勢略微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0~25米。最高點位於大城西村北,海拔45米;最低點位於五道口村北,海拔10米。 [2] 

仁兆鎮氣候

仁兆鎮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温12℃,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間。 [2] 

仁兆鎮水文

仁兆鎮境內屬大沽河水系。小沽河自古峴鎮入境,由西北向東南,入大沽河,境內河道長1.5千米;大沽河自即墨區入境,由南轉彎向西南,進入膠州市境內,境內河道長22千米。 [4] 

仁兆鎮自然災害

地圖
地圖(2張)
仁兆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滂、風災、霜凍等。 [2] 

仁兆鎮自然資源

2023年,仁兆鎮境內有耕地面積12萬畝。境內礦產資源為砂,地質儲量1.1億立方米,可採儲量0.6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大小沽河一帶。 [4] 

仁兆鎮人口

2011年末,仁兆鎮轄區總人口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萬人,城鎮化率14.1%。另有流動人口0.1萬人。總人口中,男性36169人,佔51.1%;女性34640人,佔48.9%;14歲以下12354人,佔17.4%;15—64歲44933人,佔63.5%;65歲以上13522人,佔19.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70766人,佔99.94%;有回、壯、朝鮮3個少數民族,共43人,佔0.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97人。 [2] 
截至2017年末,仁兆鎮常住人口67163人。 [1] 
截至2019年末,仁兆鎮户籍人口70809人。 [3] 
2023年末,仁兆鎮轄區總人口6744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997人。總人口中,男性34836人,佔51.6%;女性32613人,佔48.3%;17歲以下11137人,佔16.5%;18—34歲12047人,佔17.8%;35—59歲26678人,佔39.5%;60歲以上17587人,佔26.0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7352萬人,佔99.8%;有回族、苗族、彝族、壯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畲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鮮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景頗族、仡佬族、達斡爾、鄂温克20個少數民族,共97人,佔0.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67人。 [4] 

仁兆鎮經濟

仁兆鎮綜述

2011年,仁兆鎮地方財政收入1686萬元,比上年增長15.8%;人均財政收入237元。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289萬元,增值税733萬元,企業所得税48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5%、11.7%、16.2%。 [2] 
截至2019年末,仁兆鎮有工業企業82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8個。 [3] 
2023年,仁兆鎮地方財政收入3116萬元。截至2023年末,仁兆鎮有工業企業105家,其中規模以上14家。 [4] 

仁兆鎮第一產業

2023年,仁兆鎮農業總產值269784.28萬元,其中農業248965.77萬元,林業65.07萬元,畜牧業11843.44萬元,漁業(淡水養殖)0萬元。糧食總產量1.57萬噸,比上年增加3.1%;花生總產量1992.71噸,比上年減少1.0%;蔬菜、瓜類總產量62.18萬噸;水果總產量1114.98噸,比上年增長5.6%。2023年,大牲畜年末存欄3050頭,生豬年末存欄1.47萬頭、年出欄2.38萬頭,羊年末存欄6542只,家禽年末存欄49.2萬羽、年出欄158萬羽。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520公頃。 [4] 

仁兆鎮第二產業

2023年,仁兆鎮工業總產值17.5億元,比上年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家,工業總產值7.02億元,銷售收入6.8億元;規模以下工業企業91家,工業總產值10.48億元,銷售收入9.78億元。 [4] 

仁兆鎮第三產業

2023年末,仁兆鎮有商業網點372個,職工5230人。2023年,出口總額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主要地標產品有仁兆蒜薹、仁兆圓葱,主要蔬菜品牌有“沽河”牌蔬菜,泡菜、醃漬菜等產品銷往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4] 

仁兆鎮交通運輸

瀋海高速公路過境,朱諸、田新、躬崔、郭仁省道幹線交匯,朱諸路縱貫南北,躬崔路、郭仁路橫貫東西,北與G308國道相接,西與S218省道交叉,距瀋海高速入口2千米,距青島膠東國際機場30千米,距青島港60千米,交通十分便捷。 [4] 

仁兆鎮社會事業

仁兆鎮文體事業

2023年末,仁兆鎮有綜合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91個,平度市及以上“非遺”項目7個,山東省景區化村莊1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個;有3個莊户劇團和62個村級廣場舞隊、秧歌隊、鑼鼓隊、文藝隊,每年組織開展“戲曲進鄉村”演出、廣場舞、文藝匯演200餘場次;書法、剪紙、美術、收藏、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50餘人。2023年末,學校體育場4個。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5%。 [4] 

仁兆鎮教育事業

2023年末,仁兆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853人,專任教師53人;小學5所,在校生2744人,專任教師13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665人,專任教師9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23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242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60 %,比上年增長7.2 %。 [4] 

仁兆鎮科技事業

2011年末,仁兆鎮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1家,各類科技人才26人。 [2] 

仁兆鎮醫療衞生

2023年末,仁兆鎮有鄉級衞生院1個,門診部(所)47個,專業衞生人員34名,其中執業醫師11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1人。2023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955萬人次,住院手術0台次,出院病人846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4] 

仁兆鎮社會保障

仁兆鎮
仁兆鎮(5張)
2023年,仁兆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785户,人數1234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户,人數1人。特困供養330户,人數334人。臨時救助27户,救助金7.5萬元,大學生救助10人,救助金3.6萬元,紅十字會救助13人,救助金7萬元;慈善總會救助61人,救助金22萬元;新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7處。全鎮各類退役軍人優撫對象撫卹、補助人員571人,撫卹補助金事業費支出417.3萬元,比上年增長19%。 [4] 

仁兆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23年末,仁兆鎮有郵政所2個,發行報紙、期刊1.5萬份(冊)。 [4] 

仁兆鎮歷史文化

仁兆鎮名稱來歷

仁兆鎮地名因鎮政府駐西仁兆村而得名。 [2] 

仁兆鎮非遺傳承

柳腔
“柳腔”,起源於仁兆鎮沙窩村一帶,距今約有二百餘年曆史,流行於膠東半島,是青島地區獨有的地方劇種。清嘉慶年間,有一位被稱為王師傅的安徽人在沙窩村定居,以演唱兼營手工業謀生,當年王師傅拉着四弦胡琴(四胡),唱着周姑子的“姑娘腔”,以及平度流行的“姑娘計”“絨花調”等民歌,走鄉串户四處演唱。王師傅晚年開始收徒傳藝,因沒有曲譜,只好跟着往王師傅唱腔學着溜,後來取諧音為“柳腔”。柳腔的傳統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以及《割肉孝母》、、《打蠻船》、《張郎休妻》等五六十個。
2007年,被青島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面榼子
面榼子民間又叫“餑餑榼子”,一般取材為梨木、蘋果木或棠梨木,根據雕刻圖案,形狀、大小不一,有福、祿、壽、喜、生肖、“十樣景”(小簍、知了、花生、小魚、蓮藕、扇子、葫蘆、柳葉、核桃、石榴)等。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民間有“烙巧餅”紀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習俗,用木榼子將揉好的麪糰“磕”出來,在鐵鍋裏烙熟後,用紅線穿起來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看。
2020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柳編
柳編歷朝歷代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之一,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作品樸素實用、精緻美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各種各樣的柳編產品。作品有圓鬥、簸箕、笊籬、小簍、笸籮、魚簍等,隨着時代發展變遷,柳編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柳編作為一種民間生產生活技藝,是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隨着柳編作品的日漸減少,柳編產品已成為人們收藏、裝飾和饋贈的佳品。
2020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最著名、最普及的民間藝術之一,採用傳統技藝,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成花樣、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剪紙技法有“圓、尖、方、缺、線”五種。取紅色或黑色宣紙,用陰剪和陽剪表現作品主題,既可表現歷史故事、神話傳説,也可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題材有生肖、花鳥魚蟲、梅蘭竹菊、人物等,寓意喜慶、吉祥、富貴,給人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視覺效果。
2008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拼色剪紙
拼色剪紙是用紅、褐、赤、黑、藍、綠、黃等各種顏色的紙張,採用粘、貼、襯等拼湊方法和表現形態的剪紙形式。一次可剪刻多幅,每張色紙的顏色都不相同。剪刻時除了整體構圖留下一個完整的輪廓外,依照結構特點,將每一部分分別剪刻開,然後再將各色打亂穿插,拼成一副完整的圖案。相對於傳統單色剪紙,拼色剪紙更有強烈的色彩感和立體感。
2017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蓑衣
蓑衣是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水草或旱地草(民間叫蓑草、偏心草),編織成厚厚的披在身上遮雨的雨具,與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編制工序較為複雜,一般經割曬、揉搓、燻蒸、晾曬、加水揉搓等多道工序。編制蓑衣首選偏心草,在仁兆一帶大沽河和落藥河較多,割回來要翻曬,不能淋雨,這樣的偏心草才會不易腐爛不招蟲蛀,光澤好耐用。編制時先打底,紐扣、續草、分支、促花,環環扣緊,步步相連,手工編織一件蓑衣一般用時15天到20天。
2017年,被平度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仁兆鎮紅色文化

1941年5月,隨着膠東抗日根據地不斷髮展壯大,南海地委黨政軍機關由大澤山遷至河裏套(南淖泥溝、仁兆)一帶,深入發動羣眾,開闢了河裏套根據地。隨後,中共平南縣工委、行署,中共萊西南縣工委也相繼遷入河裏套地區,秘密聯繫當地的地下黨員、民先隊員,並以他們為骨幹力量發展黨組織。
河裏套抗日根據地先後組織了8個民兵聯防隊,各個民兵聯防隊相互配合,積極開展游擊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日偽、頑軍聞風喪膽,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河裏套民兵的先進經驗在南海地區得到廣泛推廣,並且受到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親切接見,河裏套根據地因此成為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根據地之一。2022年1月,位於東仁兆的中共南海地委舊址,被命名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仁兆鎮風景名勝

大沽河濕地
位於大沽河仁兆段,流域總長22公里,濕地最集中區域為大沽河右岸仁兆鎮張家曲堤至高村段。大沽河常年河水豐沛,河面上隆起無數個沙洲,上面蘆葦、雜樹等植被茂密。濕地水質優良,魚肥水美,有白鷺、野鴨、斑鳩、戴勝鳥等多種珍稀鳥類和大沽河鯉魚、銀魚、撅嘴鰱、鯰魚、鱔魚等多種魚類,以及刀蛤喇、田螺、蜆子等貝類。
城子河大橋
位於大沽河右岸、城子河與大沽河交匯處,採用鋼結構設計,整體框架純白顏色,北與城子河提水閘高低錯落,南側與大沽河粼粼河水相映成趣。 [4] 

仁兆鎮地方特產

仁兆蒜薹
仁兆蒜薹顏色翠綠,粗細適中,味道純正,富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維生素、氨基酸,具有明顯的藥用價值,是仁兆“沽河”牌系列蔬菜中的一大名品,也是仁兆鎮重點發展的蔬菜當家品種。仁兆蒜薹以蒜薹細長,色澤嫩綠,品質風味好,不萎縮糠心,薹苞綠色不膨大,耐儲藏而久負盛名,成為“沽河牌”蔬菜的主要品牌。201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仁兆蒜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仁兆洋葱
仁兆圓葱葱頭圓球形,球形端正,外皮光亮淺黃,肉質細膩脆嫩,辛香味甜。2012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仁兆洋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4]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267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452-45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274.
  • 4.    平度市仁兆鎮轄區概況  .平度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4-19]
  • 5.    平度市仁兆鎮轄區概況  .平度政務網[引用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