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

(列寧創作政治著作)

鎖定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是俄國革命家列寧創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出版於1894年。
在該書中,列寧全面批判了當時俄國的自由主義民粹派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及政治綱領,特別是對民粹派思想領袖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社會學思想的剖析,同時深刻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3] 
作品名稱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
外文名
ЧТО ТАКОЕ «ДРУЗЬЯ НАРОДА» И КАК ОНИ ВОЮЮТ ПРОТИВ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ОВ?
作    者
列寧
類    別
政治著作
首版時間
1894年
字    數
約110000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為三編,其中第二編失傳。在第一編中,列寧批駁了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觀及社會學研究的主觀唯心主義方法,捍衞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第三編中,列寧主要批判自由主義民粹派的策略和政治綱領,提出了工農聯盟和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 [1]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創作背景

從1893年開始,思想家米哈伊洛夫斯基等人在《俄國財富》上發表文章,公開否定唯物主義歷史觀,產生了惡劣影響。為了批判民粹派的哲學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和經濟政策、政治綱領,列寧創作該書。 [1]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作品思想

在第一編中,列寧主要批駁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觀及社會學研究的主觀唯心主義方法,捍衞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第一,對於馬克思是否創立了唯物史觀,列寧和米哈伊洛夫斯基看法截然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認為,馬克思沒有像達爾文創立進化論那樣用大量事實和資料支撐理論觀點,所以馬克思並沒有創立“嶄新的”歷史觀。列寧指出,米哈伊洛夫斯基等人把“一般社會”當作研究對象,説“社會學應從某種空想開始”。這是“主觀社會學”的方法。馬克思的《資本論》通過大量客觀事實揭示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從而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並用骨骼和血肉比喻社會形態,以説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根本原理,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從根本上摧毀了唯心史觀“以社會學自命的幼稚説教”。
第二,對於馬克思學説是單純的經濟理論還是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列寧和米哈伊洛夫斯基觀點完全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認為馬克思“不過是涉及某類歷史現象的經濟方面”,事物的歷史進程的實質根本不可捉摸。列寧指出,馬克思確立了唯物主義,並屢次説明,商品生產者的關係是法治國家公民權利平等和自由契約等等原則的基礎。《資本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所做的客觀分析,並指出資本主義變為社會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論證了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靠的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經濟理論,而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第三,在對馬克思理論的評價上,米哈伊洛夫斯基聲稱“沒有看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列寧則高度評價了馬克思唯物史觀。列寧認為這種唯物主義思想在馬克思那個時代暫且還只是一個假設,但是,這是一個第一次使人們有可能以嚴格的科學態度對待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假設。在這以前,社會學家認為社會關係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不深入探究生產關係,而是直接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唯物主義者得出思想進程取決於事物進程的結論,是唯一可與科學的心理學相容的。列寧認為,《資本論》的問世,使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成為了現實。馬克思第一次把社會學提高到科學的水平,把生產關係劃為社會結構,並把重複性的科學標準應用到這些關係上來。米哈伊洛夫斯基之流從《資本論》中沒有看到唯物主義,沒有看到唯物史觀,真是可笑之極。
第四,在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和治學態度上,列寧和米哈伊洛夫斯基看法不同。米哈伊洛夫斯基認為馬克思的研究是從頭開始,而不從尾開始;從研究個別的、歷史上一定的社會關係開始,而不從什麼是一般社會關係的一般理論開始,把《資本論》説得一無是處。列寧指出,過去的學科都從形而上學開始,不善於着手研究事實,總是先驗地臆造一些永遠沒有結果的一般理論。馬克思拋棄了所有這些關於一般社會和一般進步的理論,而對一種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一種進步(資本主義進步)做了科學的分析。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即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與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衝突,就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並以此解釋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社會經濟形態的演進。摩爾根在美洲蒐集的豐富材料,使馬克思恩格斯有可能分析氏族組織的實質,並得出如下結論:對氏族組織的説明,不要在思想關係(例如法的關係或宗教關係》中,而要在物質關係中去尋找。顯然,這些材料證實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方法。
第五,駁斥了米哈伊洛夫斯基對馬克思辯證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曲解。(1)列寧指出,馬克思辯證方法與形而上學相反,它不是把各種社會要素隨便搭配起來,而是把社會看作處在經常發展中的活的機體,要研究這個機體,就必須客觀地分析組成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及其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辯證法的根本特徵之一是永恆發展。(2)列寧批駁了米哈伊洛夫斯基指責唯物主義者把自己的社會學理論建立在黑格爾的三段論上,指出馬克思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方法截然相反的關鍵在於哲學基本立場上的不同,馬克思認為“觀念的東西不過是物質的東西的反映”,而不是純粹思維的運動。列寧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3) 列寧不同意米哈伊洛夫斯基認為馬克思的學説是因為無法正確説明現實,才轉到對遠景的描繪。列寧指出《資本論》只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科學社會主義從未描繪過任何未來的遠景,僅分析現代資產階級制度,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組織的發展趨勢,考察未來制度的發展趨勢。
在第三編中,列寧主要批判自由主義民粹派的策略和政治綱領,提出了工農聯盟和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
首先,列寧批判了他們所持的資本主義是“人為的”的觀點,指出了勞動者受剝削的原因,闡明瞭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民粹派不瞭解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聯繫,把手工業當作“人民的",把資本主義工業當作“人為的”,認為農村勞動羣眾受壓迫是政策造成的,希望國家政府採取改良政策。列寧以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和調研數據證明,“人民制度”已經是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本主義就是“人民制度”直接的繼續和發展。列寧指出,家庭手工制大生產就是資本主義工業形式,手工業的組織是純粹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佔優勢,只是其發展程度仍處於較低階段。列寧認為,農村勞動羣眾受剝削並非政策造成的“缺陷”,資本主義及其生產關係才是勞動羣眾受奴役的根本原因。在“人民制度”下,大量的農村小剝削者對勞動者實行各個擊破。不僅是對勞動的掠奪,而且是亞洲式的人身侮辱。但社會民主黨人認為,小農眾多的俄國資本主義相應的發展能使勞動社會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勞動者掙脱本地吸血鬼的支配而受大資本的支配;又可用以啓迪工人的思想,把隱約的和模糊的不滿變成自覺的反抗,把零星的無意義的小騷動變成爭取全體勞動者解放的有組織的階級鬥爭。歷史唯物論者對於這種發展不能跳過,只能直面,並因勢利導,採取正確的政策。
其次,列寧批判了自由主義民粹派的政治綱領。這些歷史唯心論者想要的是沒有剝削,在仁慈的地主和自由派的行政長官庇護下勉強維持生活的小市民的資本主義。他們抹殺了農村中的階級對抗,呼籲政府採取自由派的温和的治標辦法,企圖以此引誘被剝削勞動羣眾放棄鬥爭,使半農奴制半自由的經濟制度永恆化。舊民粹派主張發動農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被自由主義民粹派改成代表資產階級利益、主張在保存現有社會制度的條件下實施改良的綱領。
最後,列寧指明俄國社會主義者的理論工作方向,提出工農聯盟和將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列寧説,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在於它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同革命性結合起來,幫助被壓迫階級去進行鬥爭,完全地和徹底地消滅任何剝削和任何壓迫。俄國社會主義者的理論工作的方向應該是具體地研究俄國經濟對抗的一切形式,研究它們的聯繫和發展。應把現實作為一定生產 關係的體系,揭示勞動者在這個體系下遭受剝削和剝奪的必然性,指明擺脱這個制度的出路。這樣才能避免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錯誤。列寧指出,工人階級是勞動羣眾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是革命的領導力量。社會民主黨人應該幫助工人階級掌握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認清歷史使命,把分散的經濟鬥爭變成自覺的階級鬥爭,並引導俄國無產階級和全世界無產階級並肩地循着公開政治鬥爭的大道走向勝利的共產主義革命。 [1]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作品影響

這部著作批判了自由主義民粹派的唯心主義和主觀社會學觀點,捍衞了唯物史觀,對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在俄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起了較大作用。 [1]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出版信息

該書於1894年分編秘密印刷出版,但是由於當時地下工作條件惡劣,其中第二編失傳,現在刊行的只是原書的第一編和第三編。中譯文被收入《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第1卷。 [1] 

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作者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2] 
參考資料
  • 1.    徐光春.馬克思主義大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8:510-512
  • 2.    (奧)斯蒂芬·茨威格著;樊華譯.人類的羣星閃耀時: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09:第197頁
  • 3.    羅國傑,許啓賢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 3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第5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