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什陽事件

鎖定
什陽事件是1940年什陽黎族人民與國民黨進行的鬥爭。 [1] 
中文名
什陽事件
發生時間
1940年
事件經過
1940年夏,在日軍不斷向白沙縣侵犯的時候,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從牙叉鎮遷往元門鄉印妹村,後又遷到向民村。國民黨縣長邱海雲臨走時把庫存在牙叉的一批食鹽分散到縣城附近村莊,讓黎族羣眾貯藏起來。不久,日軍飛機一連幾天轟炸牙叉地區,當時居民的居屋基本是草房,在日機轟炸中居民的茅屋全被燒光,牙叉鎮化為一片焦土,附近村莊黎族羣眾儲藏的食鹽在這場轟炸中也遭到損失。邱海云為了把食鹽的損失轉嫁給當地黎族百姓,誣指杯南村黎族奧雅、國民黨副團董王亞義是曰軍奸細,將其扣押起來,罰款300塊光洋。鈈南村羣眾變賣耕牛田地,勉強湊夠300塊光洋。邱海雲以黎族羣眾用假光洋矇騙政府為由,加罰450塊光洋,由黎族其他頭人擔保,釋放王亞義回家籌措罰款。王亞義感到非常屈辱,而且追加的罰款也難以籌措。於是,王亞義召集其他首領研究對策,一致認為只有起來反抗鬥爭才有出路。大家選擇自然屏障較好、地理環境較為有利的杯南村為主要據點,集中什陽一帶村莊的千餘名羣眾,配備了火藥槍、弓箭。邱海云為了鎮壓羣眾的反抗,從白沙縣七坊地區調來遊擊大隊、縣特務中隊進攻什陽。黎族首領王亞福、符尤相、符打農指揮各村羣眾,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經過九晝夜的激戰,國民黨軍隊先後被打死打傷30多人,而黎族羣眾無一傷亡。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和專員吳道南惟恐事態擴大,引起黎族人民更大的暴動,決定撤換邱海雲以息眾怒,並派保安七團營長黎卓仁繼任白沙縣長。黎卓仁秉承王毅的旨意,改用息事寧人的辦法,要求和平談判。經過雙方協商,達成取消罰款,互不賠償對方損失的條款。由於黎卓仁在談判中作了一些讓步,什陽黎胞的怒氣平息下來,事情得到了結。什陽黎族人民抗暴鬥爭取得了勝利,有力地振奮了白沙黎族羣眾的鬥志,也是其後爆發的白沙起義導火線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