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起源與演化

鎖定
人類起源與演化,遠古以來,對人類起源與演化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和説法。 [1] 
中文名
人類起源與演化
出    處
中國大百科全書

人類起源與演化發展歷史

1859年,C.R.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創立進化論,為這個問題的探討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人類起源 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和T.H.赫胥黎論證了古猿是人類的祖先,人類起源於非洲。20世紀中葉以前人類學界普遍認為森林古猿是人類最直接的祖先。
1965年至80年代,一般認為臘瑪古猿屬於人科,是最早的人類。
20世紀60年代中期分子生物學家介入人類起源的研究,他們根據現生人類和猿類在生物化學物質組成上差異的程度,推算出人類和黑猩猩的祖先在進化上分道揚鑣的時間在大約距今500萬年前。
1970年以後,世界上出土了更多的臘瑪古猿化石,既有頭骨,也有四肢骨等。古人類學家對這些化石作了更深入的研究,80年代以後逐步改變觀點,主張臘瑪古猿是西瓦古猿的雌性代表,西瓦古猿是猿類進化上一個絕滅的旁支。後來,又在亞洲西部和歐洲東南部發現了其他古猿。雖有人主張其中有的接近人類,但現已發現的分佈在亞、非、歐洲的諸多古猿化石還沒有任何一種可確認是人類的直接祖先。古猿一般都在樹上生活。當某個地區氣候逐漸變得乾旱,森林逐漸減少、稀疏,樹上的果子和嫩葉隨之變少,食物來源逐漸困難時,古猿便不得不用更多的時間轉到樹林外或林間地面上活動。東非大裂谷底面有一連串斷谷湖,此時兩岸有許多疏林乾草原,人類的古猿祖先可能就是在這種環境裏演變出來的。
中國的雲南在這段時間裏氣候温和,也適合於猿類生活,因此人類在此處誕生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不過雖在雲南已發現不少古猿化石,但迄今沒有一種可以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古猿演變成人的具體過程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只能根據一般的進化原理和見解做一些推論。當氣候還未變化時,古猿習慣於在樹上生活,用他們的前肢在樹枝上和樹枝間攀爬、採摘果子和嫩葉,軀幹常處在半直立的狀態,而不是像在地面行走的四肢動物那樣基本上處在水平的狀態。當古猿下到地面時,原來就已適應半直立姿勢的軀幹使它們能夠不怎麼困難就可以只用兩後肢走路,而把前肢的手騰出來從事其他的活動。在樹上,古猿的視野達到相當遠的地方。在林間空地,要想望遠便必須用後肢站起來,才能把頭抬得高些。
人們在野外觀察到,在草原上活動的狒狒有時為了能看到更大的範圍,也會用後肢站起來。在疏林草原活動時,用兩條後腿站立走路也有助於及早發現和防禦猛獸與敵害。古猿從原先的樹居生活逐漸改變為地面生活。在新的生活條件下,獲取食物的方式不同了,困難比在森林中更大。地面上敵害更多,古猿沒有獅子或老虎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也沒有那樣強大的體力,它們也缺乏羚羊那樣迅速奔跑的能力。
為了能夠在地面生存,必須在已有的體質條件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自衞手段。它們在樹上生活時手經常用來攀爬和採食,已經有了較為靈活的自由活動的能力,在地面生活時除了直接用手採摘地面植物的果子和嫩葉做食物外,還可用於其他活動。比如,可以用手摺斷樹枝,用手或隨手揀取的帶尖或帶刃的碎石片挖取地下的塊根;可以用手握着石塊或攀折的樹枝或動物的長骨作為武器來攻擊弱小的動物,或防禦和對抗敵害。這些樹枝和石塊就是天然的工具,古猿在長期使用各種天然工具的實踐中變得越來越熟練,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也迫使後肢越來越長時間地獨自支撐身體的重量和負擔運動身體的功能,進而使得後肢越變越粗壯;雙手靈巧的運用刺激着大腦的發育,反過來又使運用雙手的效率更高。
手和腳越來越分化,直立行走的姿勢越來越鞏固;直立行走擴大了人類祖先的眼界,也會促進大腦的發展。古猿僅僅依靠自己的身體構造和天然工具還不能有效地抵禦敵害,它們還要發展羣居的本能,加強羣體間的聯繫和合作,彼此之間互相交流感受和慾望的必要性愈來愈明顯。直立姿勢的確立同時改變了頭與軀幹的位置關係,上呼吸道不再是像一般哺乳動物那樣呈淺弧形,而在鼻咽部形成了明顯的彎轉;呼吸的氣流不再像許多動物那樣順暢地進出,而是要在中途打轉,這就為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改造發聲器官提供了可能。交流感受和慾望的要求與發聲器官的緩慢改造相結合,促進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個體間交流的增強促進了社會組織的發展等,所有這一切都促進着大腦和思維的發展。
愈來愈熟練地使用天然工具到一定的時候,人們便有可能想到和着手製造簡單的人造工具。從古猿下地到確立直立行走的姿勢,再到製造工具是一個很長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類學家以能否製造工具作為人和猿的分界標誌。
20世紀60年代人們認識到黑猩猩也能製造工具後,便廢棄了這個標誌,改而以經常性地豎直着軀幹用兩條腿行走作為人類出現的標誌。1973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距今300多萬年前的阿法種南方古猿,將人類的歷史推前了100多萬年。

人類起源與演化人類的演化

現代人不同於一般動物最重要的特徵有:經常性地兩條腿直立行走;能製造工具順應自然;有發達的大腦和語言器官,能説有音節的語言,能思考和聯想,有嚴密的社會組織等。這些特徵不是短期內同時形成的。
根據現有證據,直立行走形成於大約600萬年前;最早製造工具的證據出現在250萬年前;其他特徵則是在古猿變成最初人類之前已經以萌芽狀態在發展,以後繼續不斷地完善。早期猿人 現已報道的最早人類是600萬年前的,為發現於非洲的撒海爾人和土根原初人(俗稱千禧人)。千禧人大腿骨化石骨幹部的後面有一條從上向下延伸的骨嵴。這樣的構造在現生動物中只能在人類大腿骨上見到,其他任何動物都是沒有的。人類兩條腿直立,必須有很強壯的大腿肌肉把膝關節拉直,這些肌肉在大腿骨上的附着產生一條很粗的骨嵴,解剖學上稱作股骨嵴或股骨粗線。只要發現了似猿又似人的大腿骨化石有這樣的股骨嵴,就可以肯定它屬於人類。
比千禧人稍晚些的有地猿,發現於埃塞俄比亞阿法裂谷,包括生活於580萬~520萬年前的地猿始祖種基根亞種和生活於大約440萬年前的地猿始祖種始祖亞種。再晚些的是發現於肯尼亞的南方古猿湖畔種,生活在大約400萬年前。2001年3月報道的扁臉肯尼亞人(Kenyanthropusplsatyops)生活在距今大約350萬~330萬年前,也發現於肯尼亞。南方古猿最初是1924年在南非塔翁發現。那件化石屬於一個小孩的頭骨,保存了顏面大部,部分腦顱,還有腦子的模型。南非威特瓦特斯蘭德大學解剖學教授R.A.達特1925年定了屬名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還取了種名非洲種(africanus)。
後來不但在南非,而且在東非又發現了更多的化石和有關的材料。研究之後得知這種生物生存於300萬~250萬年前,經常習慣性地豎直上身用兩條腿走路,身高120~135釐米,體重27千克上下,腦量平均約450毫升(圖1)。
現在知道在距今420萬年與距今大約140萬年前之間,在非洲的南部、東部和中部生活有許多種南方古猿,包括420萬~390萬年前的湖畔種,375萬~300萬年前的阿法種和羚羊河種,大約250萬年前的驚奇種和埃塞俄比亞種,190萬~1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粗壯種和225萬~14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包氏種。他們都能兩腿直立行走,主要靠自己的體力和自然界的破碎石塊及折斷的樹枝這樣的天然工具謀生,但是都不會製造工具。因此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非洲大地有着種類繁多的最原始人類並存於世,此時的人類進行多次分支,呈灌木叢狀。其中絕大多數種類都絕滅了,沒有留下後代,只有一種幸運地克服了種種困難繁衍至今。
目前誰也説不準在已經發現的這些種類裏誰是人類真正的祖先。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造工具是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大約250萬年前的石器。這時地球上已經有了一種學名稱作能人的人類。這種人的腦子比南方古猿的大,可以達到800毫升,生活地區仍舊侷限在東非和南非。這一時期的人類用最原始的技術製造石器,做出來的石器形狀不很規則。晚期猿人 大約在180萬年前出現了另一種人類,生物學分類的學名稱為直立人,通俗名稱為晚期猿人。
這種古人類最初於19世紀末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由荷蘭學者E.杜布瓦發現,其中包括一個既像人又像猿的頭蓋骨和一根像人的大腿骨。這個頭蓋骨的腦量只有900多毫升。
現代正常人的腦子最小的也接近1 000毫升,現代猿的腦子最大的只有600多毫升。發現者認為這種生物是介於人和猿之間的人類祖先,取了屬名猿人;那根大腿骨的形態表明它的主人能直立行走,於是又用“直立”作為它的種名,合稱作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erectus)。
1950年,有專家認為這種古人類與現代人(即智人,Homosapiens)的差別不足以將他們分列為不同的屬,只應是同一個屬裏面的不同的種,於是直立猿人的名字改為直立人(Homoerectus)。
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人類學家普遍認為區分人和猿最根本的標誌是能否製造工具。由於沒有發現與爪哇直立猿人的石器,其腦子又比正常人腦小,許多學者主張他不是人而是猿,在學術界爭論了幾十年。發現者後來也改變了觀點,主張這種生物屬於一種巨型長臂猿(見爪哇猿人)。這個爭論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基本得到解決。
1929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一個山洞發現了一具約50萬年前、類似爪哇直立猿人的頭蓋骨,當時被稱為北京中國猿人(Sinanthropuspekinensis),即中國猿人北京種。
1964年起改為直立人北京亞種或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猿人。從同一個山洞還出土有1931年被鑑定為人工製造的石器和人類用火產生的遺蹟。於是北京猿人被普遍承認是最早的人。在此之前,被公認為人類祖先遺骨的化石最早的不超過距今10萬年,北京猿人的發現將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識推前了40萬年。他們的頭骨前額扁塌,成人的腦量平均1 088毫升,比現代人小(現代人平均腦量約1 400毫升);頭骨比現代人的厚大約一倍,眼眶上方有粗厚的眉嵴,頭骨正中有矢狀嵴等,使得頭骨比現代人的結實得多;顏面部分比現代人大,而且鼻子以下的部分更加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子;牙齒比現代人大,牙根比現代人的粗壯。所有這些都表現出他們還殘留一些像猿的特徵,是一些像猿的人(圖2)。他們的四肢骨與現代人很接近。因此,北京猿人有着與現代人基本上一樣的軀幹和四肢,卻長着一顆還有些像猿的頭顱。他們仍主要以採集植物的果實、嫩葉為生,以原始技術製造石器;不會造火,但能把自然界發生的火引回山洞,長期保存下來,用火烤肉、照明、烘乾、去潮,避開野獸的侵襲(圖3)。
非洲、亞洲的晚期猿人可以早到180萬~160萬年,非洲較早的晚期猿人又稱匠人。著名的有在肯尼亞發現的一具大體上完整、估計為9歲的小孩骨架,身高已有160釐米,估計成人可達180釐米(見特卡納男孩)。西歐和中歐已發現的晚期猿人還沒有早過100萬年的,也有人稱其學名為海德堡人。中國最早的代表是雲南元謀猿人,用古地磁測得大約170萬年前;還有藍田猿人、南京猿人等,迄今中國已有十餘處地方發現了晚期猿人的化石。早期智人 人類繼續發展,成為智人。晚期智人的形態已經基本上與現生的人類一致,所以又稱解剖學上現代人;形態介於晚期智人和晚期猿人之間的古人類是早期智人。
中國早期智人的主要化石已經發現了十餘處,重要的有陝西大荔人、廣東馬壩人、山西許家窯人等。東南亞早期智人以發現於爪哇約10萬年前的昂棟人為代表;他們除了腦量接近晚期智人,比晚期猿人大得多外,頭骨骨壁厚、有眉嵴、前額扁塌類似晚期猿人,所以有人認為他們應該屬於直立人。
非洲早期智人一部分被有些學者歸入海德堡人,有的又被歸入直立人。歐洲早期智人主要是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尼人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Neander)河谷山洞,後來在歐洲其他地區、西亞和中亞發現相當多的化石。他們的腦子比現代人(平均1 350~1 400毫升)大,男性平均大約1 520毫升,但是前額比現代人扁塌,頭骨骨壁比現代人厚,顏面比現代人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子,身體矮而粗壯,身高約150釐米;肌肉發達,前臂與上臂長度的比例、小腿與大腿長度的比例都比現代人小;骨盆的產道卻比現代人的大。他們的石器比晚期猿人制造的石器精緻,可能已經會造火,知道照顧傷殘的同伴和老人,在同伴死亡後會將死者連同其生前用過的工具或愛物一起埋葬。

人類起源與演化晚期智人

在形態上已經與現生人類基本相同,逐漸形成現生的四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種)、尼格羅人種(黑種)、高加索人種(白種)和澳大利亞人種(棕種)。歐洲晚期智人最初出現是在距今約35 000年前,以克羅馬農人最為有名。他們能做更精緻的石器;會做很精良的骨器,如魚叉;做各種藝術品,如在山洞裏畫壁畫、製造小的人物或動物的雕像和泥塑,這些藝術品表現的內容已有魔法崇拜和宗教的萌芽。中國晚期智人已在約50個地方有發現,重要的有北京山頂洞人、廣西柳江人、內蒙河套人等。山頂洞人用獸牙、貝殼、小礫石製作裝飾品等;有一根用老虎的陰莖骨磨成的骨針;有撒在人骨上的赤鐵礦粉,示意埋葬同伴,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有在死者身上撒紅色粉粒的習慣。洞中還發現過一塊大魚的眶上骨,推測那時的人已經能夠捉到長達80釐米的大魚。晚期智人在亞洲、非洲、歐洲的分佈區域比早期智人更大,擴展到緯度和海拔比較高的地區。在一二萬年前地球處於最後一次冰期,十分寒冷,海水變少,海平面下降。
今天的白令海峽當時為白令陸橋,生活在亞洲東北部的人類通過陸橋進入美洲。今東南亞的許多島嶼當時也連成一片陸地,澳大利亞和附近的島嶼也連成一片,但是在這兩片陸地之間(即今帝汶島之東)仍是一個海峽,東南亞古代居民約在6萬年前乘竹筏越過海峽到達澳大利亞。綜觀人類起源和進化的歷史,在古猿變人的過程中上肢越來越靈活,下肢越來越粗壯。在距今180萬年以前的時期身材有逐漸增高趨勢,此後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最早人類的腦量在300~500多毫升之間,能人階段發展到500~800多毫升之間,直立人可以達到1 000毫升以上,從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腦量在歐洲似乎沒有大的變化,現代人最高可達到2 000毫升。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在人類進化中腦子發展趨勢一般地是由小到大,但是也有例外,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腦量比現代人大100多毫升。在現生人類中只要腦子不小於1 000毫升,聰敏的程度主要並不取決於腦子的大小。
人類牙齒髮展的總趨勢是由粗大到細小,牙齒總數在有些人已經由32顆減少到28顆。特別是在由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演變過程中變化更加顯著。現在人類的自覺能動性越來越高,愈來愈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活動的後果,生命科學的發達將使人類能更好地順應自然規律,趨利避害,使自己的身體愈來愈健美,不用擔心由於體力勞動量減少、腦力勞動量增多而變得頭如笆斗、四肢退化。現在,置身於來往的人羣中,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鑑於交通越來越方便,不同地域人羣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不同人種之間通婚頻繁,人種界限將越來越淡化。現代人起源爭論 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最早人類起源於非洲東部幾乎是人類學界的共識。
但是現代人的起源卻爭論很大,主要有兩派觀點:
①非洲起源説,又稱夏娃説。主張解剖學上現代人的祖先約在20萬年前首先在非洲出現,在約13萬年前他們走出非洲,經過近東地區到達東亞、西歐,完全取代各地的原住民。按一些遺傳學者根據他們對中國現代人羣基因變異的研究來推算,那批人最早是在6萬年前到達中國南部的,然後再擴散到華北,並且完全取代了原來居住在中國的所有化石人類。這一論據主要來自遺傳學家對現生人羣的基因研究,也有一些尚有爭議的人類化石的證據。
②多地區進化説。主張現在的黑種人、黃種人、棕種人和白種人的祖先分別主要是非洲、東亞、東南亞和歐洲的早期智人,各地區早期智人的後代之間不時地有基因交流,使得分別在這些地區進化的人羣仍然能夠保持在同一個物種——智人內。
這個學説可以從人類化石和古人類所用的工具得到支持。以中國為例,中國古人類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態特徵,例如顏面都比較平扁、鼻樑比較扁塌、眼眶呈長方形、面骨下部邊緣彎曲、上門齒呈鏟形等。這些特徵雖然也可見於其他地區,但是出現的頻率都少或少得多,特別是這些特徵的組合顯示,在其他地區更難見到。非洲和歐洲舊石器技術的發展經歷五個模式的過程;而中國舊石器技術在距今3萬年以前的漫長時間中基本上都屬於一個原始模式。因此,中國的舊石器有着與非洲和歐洲不同的傳統。古人類形態的共同特徵與舊石器的獨特傳統,指示中國的古人類是連續進化的。
中國有少量人類化石頭骨除了具有與中國其他化石一致的特徵外,還偶爾帶有個別與中國多數化石不同,卻在西方比較常見的特徵。例如,南京猿人1號鼻樑高聳,大荔人前鼻孔上外側骨表面膨隆,馬壩人有圓的眼眶,柳江人頭骨枕部有髮髻狀隆起等。中國有少數石器表現出原始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如廣西百色的似阿舍利手斧,寧夏水洞溝的莫斯特型石器等。人類化石和石器的這兩類現象指示,中國在舊石器時代與西方有過少量的基因和文化的交流。因此中國古人類的進化可以概括為“連續進化附帶雜交”,支持多地區進化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