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社會

鎖定
人類社會,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 [35]  人類活動範圍 [1]  由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 [35]  具有一定的結構與功能,按照一定規律而運動變化。 [35]  在漢語中,“社”指古時祭地神之所,“會”是眾人之聚合。“社”與“會”聯用,最早見於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説的“鄉民為社會”(《二程集》),意為眾人會合、結為社團。英語society,法語société,德語gesell-schaft,都有“結合”之意,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學者譯為“社會”,意即人類社會。
中文名
人類社會
釋    義
人類活動範圍 [1] 

人類社會起源

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發展一定階段上隨着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
人類社會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組織與機制進化的生物學過程,而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等社會關係形成的過程。人類的直接祖先曾經是一種羣居動物,它們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羣體的聯合力量和集體活動來彌補個體能力的不足。
恩格斯曾把過着羣居生活古猿稱之為“社會化的動物”,把它們的羣體關係稱為“社會本能”。他指出:“我們的猿類祖先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人,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顯然不可能從一種非社會化的最近的祖先發展而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0頁)人類祖先的羣體關係的社會本能,是從猿進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槓桿之一。同勞動的發展相適應,這種羣體關係越來越廣泛和密切,終於隨着人類的出現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係。

人類社會主要區別

人類的社會關係和猿類的羣體關係、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存在着發生學上的淵源關係,在活動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

人類社會生存方式不同

包括從昆蟲猿類的許多動物的羣居習性,是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本能現象,是在動物有機體適應個體生存和物種延續需要的過程中長期進化的自然結果。人類所結成的社會則以新的謀生方式,以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即以勞動為基礎。人類的一切社會關係都是直接或間接適應勞動生產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勞動是使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也是人類社會不同於“動物社會”的根本標誌。人類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決定人類社會所具有的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內容、形式、性質、特點都與“動物社會”有着根本的不同。

人類社會延續方式不同

動物的世代延續,是通過種性遺傳實現的。在自然條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動物的本能行為是很少發生變化的。人類社會的世代延續,是通過積累起的遺傳,即社會性繼承實現的。人類的每一代人都不是簡單地重複前一代人的活動,而是在繼承前一代人的勞動成果,繼承現實的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係,繼承以語言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知識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活動,從而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使社會生活、社會關係不斷豐富和發展。

人類社會運動規律不同

某些動物羣體在覓食、防禦、棲息和遷徙中具有的“分工”和“協作”等社會行為,都是受適應環境、生存競爭自然規律支配的純粹生物現象。人類社會是本質上不同於生物有機體和生物羣體的社會有機體,它除遵循自然規律外,還有它自身特有的不同於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如生產方式發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規律,等等。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雖然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它們的內容不同,其實現的形式也不同。自然規律表現於無意識的自然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來實現。

人類社會關係

社會和人不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後仍然並且永遠處於不可分割的聯繫之中。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前提,沒有一個個現實的人的存在,也就沒有社會。
人是社會的主體,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人是無所不在的。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存在,體現在人的活動之中。離開人去認識和研究社會,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總是社會的人。馬克思説:人是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是一種合羣的動物且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經內在地具有社會力量的文明人或許能做到──就象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7頁)。
人類社會是每個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地和環境,它規定着人的現實的存在和本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繫,離開人類社會就無法理解現實的活動着的人。
因而,人類社會不是抽象的單個人的機械相加,而是由處於現實活動中、現實關係中的社會的人形成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人和社會的有機統一,是從總體上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觀點。離開這一基本觀點既無法理解人,也無法理解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結構

人類社會具有複雜的結構。主要包含着:個人關係羣體關係社會制度三個不同層次。 [35]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揭示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就是:
①由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關係,實現着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構成為生產力系統
②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聯繫,使生產力獲得具體的社會形式,構成生產關係體系
③以生產關係為社會的基礎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社會關係,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政治法律觀點、各門社會科學、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組成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系統。г.В.普列漢諾夫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對人類社會的結構作了具體的劃分,提出瞭如下5個層次:
①生產力的狀況;
②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係
③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
④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決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
⑤反映這種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
社會結構分解為3個或5個基本系統,是對社會結構的最基本的劃分。每個基本系統中都包括由各種要素構成的更具體的組織和系統。同時,還有由特定的社會關係或紐帶聯結起來的人羣共同體,如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等等。
這些人羣共同體,不能簡單劃入生產力生產關係或上層建築中的任何一領域。象家庭和民族這類人羣共同體,既體現一定的物質的、經濟的關係,又體現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關係。此外,社會中還有與各基本領域相聯繫的各種社會現象,如教育、語言等。
把統一的社會機體分解為不同社會生活基本領域,只是對社會結構的一般考察,而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結構,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隨着歷史的發展,社會聯繫越來越廣泛和密切,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和豐富。社會結構的複雜性要求人們,對於各種社會現象只有把它擺在社會體系的整體聯繫中,才能確切把握它。

人類社會發展

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農業發明以前,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自然界的威脅;農業發明後,以土地為根據的競爭關係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2] 

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輪廓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36]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在人們的活動中形成的,是人們社會活動的規律,它的實現和發揮作用離不開人們的社會活動,特別是離不開人們自覺創造歷史的活動。人們的意識,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33]  人們的實踐能力及其所達到的結果,取決於他們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水平及其社會形式。 [36]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階級鬥爭。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要矛盾不以階級矛盾的方式體現。 [51]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自由王國邁進的歷史。 [49]  也是一部不斷髮展生產力,消除貧困,消除兩極分化並逐步實現人的解放的歷史。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沒有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 [50]  生產力是社會制度變遷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46]  是推動社會進步活躍、革命的要素。 [48]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最基本的規律。 [53]  生產力的不斷變革,推動着全部社會關係不斷進行革命。生產力發展永無止境,社會基本矛盾永無終結,社會主要矛盾不會始終停止在同一種狀態、同一個水平。 [51]  社會基本矛盾是不斷髮展的,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 [54]  由於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形成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經歷着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初級階段)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輪廓。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不會出現的 [44]  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有不同的價值標準 [45]  每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因而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的歷史規律 [46]  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 [47] 

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既是統一的過程,又實現於複雜多樣的形式和過程之中。這種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表現在:
①依次更替的五種典型的社會形態並不排斥具體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性。歷史上前後相續的兩種社會形態之間,例如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之間、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就存在過家庭奴隸制隸農制這類兼有兩種社會經濟制度特徵的過渡形態。此外,由於各種複雜的國際和國內條件,還有一些不同於五種典型社會的特殊形態,象近代中國那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屬於這一類。
②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基本途徑,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些地區和民族可以越過這一發展序列中的一個甚至幾個階段。例如,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興起的封建社會的影響下,歐洲原來的一些原始部落就跨過奴隸制階段直接建立封建國家。中國未經過典型的資本主義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同時,中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分別從封建制、奴隸制甚至原始部落的社會狀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事實正像列寧所説的那樣: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690頁)。
③屬於同一類社會形態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它們之間既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具體特點。同樣是資本主義社會,都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但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等國之間就有許多不同之處。
④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時還會出現歷史的倒退。例如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的封建勢力復辟,就是一種倒退。但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不可阻擋的。

人類社會形態

人類社會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係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繫。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説,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複雜。由於生產力的低下,食物的匱乏,人們只能聯合起來共同勞動,彼此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氏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現公共事務,為治理的發端準備温牀。面對着要解決的公共事務,氏族組織採取全民議論、大家參與、集體決定的治理方式程序,既沒有強制性的權力使用,也沒有不合理的特權存在。 [37]  公共事務都是需要由大家共同參與的,氏族的議事會議,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決權的民主集會。 [37]  一切的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可以把一切調整好,這樣的習俗是公正的、正義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所發生一切爭端和糾紛,也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氏族相互解決;血族復仇僅僅當作一種極端的、很少應用的威脅手段。 [37] 

人類社會奴隸社會

隨着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着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意大利等地產生。隨着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趨激烈,家庭領域逐漸被階級矛盾所侵害, [17]  父權製取代母權制, [38]  男性更多佔有家庭財產,剝奪女性社會性發展的可能性。 [17]  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於無產階級,階級壓迫同構着性別壓迫。所以在家庭空間中,以生理為劃分標準的勞動分工異化為社會性的性別勞動分工,男性掌握社會生產資料,女性成為自然生產的附庸。家庭勞動被異化,婦女被否定而無法自由全面的發展, [17] 物質生產領域,大部分勞動者是奴隸,他們辛勤勞動,在得到只維持自身温飽和人類再生產的需要之外,沒有自己的任何財產和報酬,也沒有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自由支配權利。而在政治領域,奴隸主階級則靠剝削收入,組織的軍隊機構,建立森嚴的等級制度,維護奴隸主的特權,並逐步通過戰爭不斷向外擴張。在這種政治形態下,許多奴隸基本上被剝奪政治權利經濟權利,而統治階級擁有無限的特權,包括對所屬奴隸的人身所有權和支配權。 [37]  為了控制矛盾,維護統治秩序, [37]  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人類社會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奴隸主階級被推翻後,新興地主階級上台專政後的一種歷史政治形態。 [37] 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中的關鍵生產資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領主)手中,形成地主(封建領主)剝削農民的階級關係。地主階級統治其他階級的根本即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通過掌握土地這一生產資料,對使用土地的農民通過榨取地租、放高利貸等手段剝削其他階級。 [37] 

人類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由於科學技術在文化、生活領域的基礎地位,以對象化、主體間性為核心的科學理性成為人類思想基石,導致人類文化史上世俗化的來臨。伴隨科學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對傳統文化予以祛魅,解構凡聖等二元結構,形而上學與宗教神秘思想被邊緣化,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塵世,從而發現自然,也發現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39]  國家政教分離(包括教育、司法同宗教分離)、現代化價值取向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34]  宗教迴歸社會倫理本位。 [34]  接受國家的宗教事務管理機構的全面管理 [34]  宗教信仰從此成為純粹私人的事務, [34]  一切宗教活動僅止於宗教場所,不帶進社會生活,不影響公共秩序 [34]  社會得到空前解放和發展,創造這樣一個社會階段,由於開拓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 [33]  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交通的發展和便利促進社會的互相交往、交流,促進推動社會進步所必需的願望和行動,這就把一切民族都捲到文明中來。資本與市場的力量,不斷破壞和摧毀那些阻礙商品流通、貨幣交換、市場擴張的限制,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語言的界限。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 [33]  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一種世界的文學。 [43]  資本和僱傭勞動關係普遍化, [29]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誌着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誌着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勞動採取僱傭勞動(合同勞動)的形式,勞動者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流動, [29]  可以出於自願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3]  ,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營利(資本增值)。 [29]  國家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和以按資分配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權分配, [41]  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基於用人偏好、工作性質等因素進行自由選擇。 [40]  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人類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和前進的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好、最進步、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體現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其產權落實到個人頭上的即人人有份、人人有責的聯合起來的個人之所有制,即社會所有制。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裏, [33]  兼具資本主義的效率和小生產無剝削的公平之雙重優勢。之所以能超越資本主義以前的個人私有制,在於它是基於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之大生產上,是協作勞動,因而是效率的;之所以能超越資本主義所有制,在於它是全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其勞動是自主勞動,因而,克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及勞動的異化。消滅物對人的控制,消滅商品本身及由此派生的貨幣、資本關係,消滅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代之以產品經濟,從而使生產關係簡單明瞭。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勞動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不存在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勞動的交換不需要通過市場,不需要採取商品、貨幣形式,人們在其社會生產中的關係不表現為物的價值,貨幣資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偽裝消失。那時,各種拜物教及觀念成為歷史,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隨之消除。消耗勞動的生產目的不是生產價值和剩餘價值,而是生產使用價值,為生產而進行生產的利潤動機已經不復存在,物質生產不再盲目膨脹, [14]  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更加合理化,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 [52]  人們作為社會的主體,其社會主體性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發揮,人們開始能夠調節和控制自然和社會力量的規律,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61]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52]  作為完成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 [15]  使人類社會、大自然和宇宙在實現雙贏中得到發展。 [16]  表明共產主義社會既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的社會,還是一個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 [15]  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及人的身心關係之間高度和諧的社會, [14]  此時,人們已經遠離人對人、人對物的高度依賴而進入自由全面發展理想狀態 [15]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產生社會不平等的經濟根源, [14]  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根據每個社會成員的實際需要,分配個人消費品。消除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按勞分配存在的某些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從而實現分配的真正平等。由於階級消滅,國家消亡,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三大差別徹底消滅, [14]  軍隊、警察、監獄等失去作用。隨着國家的消亡,法也消亡。 [27]  國家機器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陳列館去,同紡車和青銅斧陳列在一起。國家的社會服務和發展職能由社會徹底收回,社會的人民大眾掌握社會的公共權利並平等參與社會的管理,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機構來對社會進行組織和管理。但這種社會組織管理機構只具有人們自我管理的性質, [58]  它的社會職能已失去其階級性質。社會成員通過加入自由人聯合體管理社會,並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管理的最終目標。 [60]  自由人聯合體作為社會的組織機構又管理、控制着每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條件,而不是讓盲目的力量控制自己。 [60]  社會化的個人作為個體加入聯合體,在聯合體的統一組織管理下,個人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已經脱離政治權力的自由人聯合體是社會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機構,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再次迴歸於社會。 [60]  私有制的消失使性別分工不具有任何社會意義,公私領域不復存在,婦女獲得私有制所禁錮着的人的本質。兩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男女之間的敵對狀態被和諧狀態所取代, [17]  社會實現高度和諧。 [14]  與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關係高度和諧相聯繫,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提高。與傳統私有觀念徹底決裂,形成與共產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 [14]  人的本真狀態迴歸,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係的統治,以之代替關係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合、敍談都是充分的,兄弟姐妹之情,在他們那裏不是空話,而是真情,作為社會的個人,在聯合體中處於發揮獨特個性、潛能的自由狀態,獲得充分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28]  人們的思想已經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界限,人人都習慣遵守公共生活規則,維護公共生活秩序。人們習慣於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構,不拿報酬地為公共利益工作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完全擺脱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徹底摒棄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樹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具有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儘自己的能力,為社會進行的不計報酬的勞動。 [30]  每個人都以忠誠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服務和貢獻為榮,以自私和貪婪為恥,真正體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 [14]  生產資料佔有關係徹底擺脱私有制的束縛,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社會公共所有,勞動者本身既是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者。技術進步始終致力於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助力和推動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説,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59]  教育是以內在興趣為學習動力,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可以按照能者為師的原則就地找到師資, [8]  讓人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來激發個人潛能,從而獲得自我滿足,並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勞動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廣泛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體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生產是直接交換勞動的產品生產, [29]  社會調節着整個生產, [3]  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裏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生產者會得到憑證,以此從社會的消費品儲備中,取走一個與他們的勞動相當的量。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社會的發展不是以犧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代價,反而是以其為條件。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且作為社會發展的條件和有效形式,超越僅僅為生存、為外在目的而進行活動的不自由狀態, [4]  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成為樂生的活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產關係不再製約生產力發展; [22]  在勞動性質方面,由於消除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強制性質,勞動實現與享受的有機統一。每個個體都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 [4]  自由從事活動, [4]  交換工作 [5]  ,不再受分工,性別歧視 [6]  狹隘職業的限制,不必侷限在特殊的活動範圍內從事某種單一的工作; [3]  不會被侷限在特定的勞動分工領域內,不必擔心失業, [7]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需要在任何部門內自由發展。可以隨自己的興趣幹這事,幹那事, [14]  擔任任何職業 [8]  ,輪流從一個部門轉到另一個部門。消除把一個人變成農民、把另一個人變成鞋匠、把第三個人變成工人、把第四個人變成投機者的現象。 [3]  全體社會成員,不會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3]  、工程師、科學家、 [9]  農藝師及其他專門人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覺的舊式分工得以消除,人們擺脱服從於分工的情形。雖然共產主義社會里仍然會有分工,但這是自覺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產者全面發展的限制。從而實現沒有單純的畫家、科學家 [9]  ,只有把繪畫,科學研究 [10]  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 [11]  豐富的物質生活讓人們擺脱私有制社會對物質生活為第一追求的境界,有開放式的社會資源的保障下,人們不再追求物質生活,探索世界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個人會在藝術、 [11]  哲學、 [12]  教育 [13]  、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 [11]  消除個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標準化,打破個性的單調化、定型化,增加和豐富個人的獨特性,使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而這種自由的活動反過來又成為提高勞動者能力和創造性,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 [7]  世界各國,共同使用,機器翻譯 [32]  ,進而實現不同語言的無縫溝通, [31]  生態文明高度發達 [15]  ,人們不斷掌握自然界的奧秘和自己的命運,科學證明宗教裏的結論, [21] 客觀世界生命的意義 [42]  生命運動和宗教本質的認識不斷趨於科學和理性,科學文化素質 [18]  、思想覺悟 [19] 道德水平的極大提高 [7]  ,遠離並逐步消滅掠奪、侵略、欺壓、 [16]  欺凌 [42]  、暴力 [16]  、犯罪 [36]  、恐怖和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而追求和樹立真善美,和平、包容、和諧、互助、共贏和一切公正、公平、合理的美好高尚的東西。 [16]  消除宗教產生和傳播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宗教的歷史使命結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科技的極大進步,教育的極大發展, [13]  由知識記憶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注重培養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創業精神,注重培養人機合作的能力。 [24]  考試取消, [26]  擺脱應試教育的桎梏, [23]  標準化培養模式的束縛 [25]  ,人類從非創造性勞動領域退出、非創造性勞動由機器全面代勞、創造性勞動成為人類社會勞動的主旋律和人類提供無限創造力的社會態勢。維持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斷縮短。勞動時間制度同時具有休閒時間制度的性質,社會逐步由勞動社會轉變為休閒社會,人們日益關注自己的心靈,與之伴隨的,則是對外在利益衝突的摒棄。 [57]  人與自然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得到徹底解決 [15]  ,扼制資本的邏輯和被資本或公開或隱蔽宰制的技術的邏輯, [55]  全面改造人類的生存環境及人本身,造就一代共產主義新人 [56]  ,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思想與共產主義理想有相似之處,都是發自廣大的人民羣眾的呼聲,都是為了實現公平、民主、自由、和諧的社會發展目標。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