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

鎖定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是2009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納森 H·特納。
中文名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
作    者
喬納森 H·特納
譯    者
孫俊才 文軍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1月1日
頁    數
192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6036672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內容簡介

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動物。人類的認知,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任何一個方面幾乎都受到情感驅動。在人際互動和羣體中,情感是隱藏在對他人的社會承諾背後的力量。不僅如此,情感也是決定社會結構形成的力量,但同時,情感有時也是摧毀社會結構和變革社會文化的集體活動的動力來源。
因為情感在人類事件中擁有如此核心的位置,我們應該可以發展出一套通行的理論,用以解釋為什麼在個體中和羣體中會產生特定的情感,並且特別關注在社會關係以及更大範圍內的社會文化模式中情感導致的後果。作為通行的理論,應該能夠解釋情感力量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情感使得人們與他人建立友誼,對社會結構做出承諾,或者參與導致集體恐懼的恐怖行為。因此,在建構理論時應找到一組可以理論他的共同基點,並由此來解釋情感在人類事務中的所有維度。《人類情感》一書旨在建構這樣一個能夠經受多方面研究資料檢驗的普遍的理論,這些資料包括實驗室研究,自然情境下的個案研究,以及情感怎樣影響關鍵歷史事件的歷史學闡釋等。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對學習情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當代社會學理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來説,是必讀資料,同時,《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對心理和文化研究領域的學生和研究者來説也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1]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喬納森 H·特納(Jonathan H.Turner) 譯者:孫俊才 文軍
喬納森·特納(Jonathan H.Turner)自1968年從康奈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長期在加州大學河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社會學系任教曾擔任社會學系主任,1997年後成為該校的傑出社會學教授,是美國當代資深的理論社會學家,特納在社會學的多個領域都有突出建樹,尤其以社會學理論研究見長,其研究成果在世界社會學界都有廣泛的影響。還曾擔任《社會學視角》(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和《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雜誌的主編。自1980年以來,特納先後出版了28本學術專著,主編4本書,發表學術論文共計140多篇。近幾年來。特納在情感社會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先後出版了《情感社會學》、《人類情感的起源》等多部有關情感社會掌的研究論著。
孫俊才,女,1975年生,心理學博士、先後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主要從事情緒心理學與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在《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等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譯著一部2008年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現為曲阜師範大學講師。
文軍,男,1969年生,社會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高校社會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理論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社會工作等領域的研究.曾先後在《社會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出版著(譯)作12部(含合著)。2003年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培養計劃,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目錄

第一章 人的情感
第二章 為什麼人類如此情感化?
第三章 社會結構、文化與情感
第四章 情感喚醒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 交易需要與情感喚醒
第六章 社會結構與情感喚醒
第七章 文化與情感喚醒
第八章 情感與社會變革
第九章 理論總結
主要名詞索引表
譯後記 [1]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序言

本書凝聚了我從大學開始至今關於情感的所有思考,是我在這一領域的巔峯之作。我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河邊分校和聖巴巴拉分校度過了大學時光,在河邊分校主修心理學時,我想成為一名臨牀心理醫生,但在心理實驗室用白鼠做了一年的實驗後,我開始懷疑心理學這門學科是否適合我,於是轉到聖巴巴拉分校,跟隨保·涉谷(Tamotsu Shibutani)先生學習社會心理學,在這裏,我有幸學習了一門專門研究情感、社會結構與文化三者之間關係的課程。在聖巴巴拉分校期間,我還深入學習了專門為準備成為大學教師的學生而開設的課程,不僅研讀了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著作,儘管他並沒有怎麼談論到情感;還研讀了查爾斯·霍爾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著作,庫利較多地論述了情感;除此之外,我還研讀了弗洛伊德,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心理學家們的著作,比如哈里·斯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等。大學畢業後,我繼續在加州大學的柯內爾(Cornell)研究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業,並致力於理論方面的學習。我對宏觀水平的社會過程的研究興趣在這三年的學習中逐漸增加,此後的20多年,我一直致力於社會學宏觀理論的研究,併成為一名有貢獻的理論研究者。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蘭德爾·科林斯(Randall Collins)(他後來成為我河邊分校的同事)的影響下,我的研究興趣發生了改變。在他的影響下,我再次接觸到情感領域的研究,對情感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研究興趣也由此復燃。儘管我從來沒有對科林斯的“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概念完全滿意,不是因為這個概念有什麼錯誤之處,而是因為這個概念沒有透徹完整地分析情感現象。這是因為,雖然從正性一負性效價(positive-negative volence)劃分情感是必要的,但是具體情感(specific emo-tions)的動力機制對於從理論上解釋人類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後記

人類最獨具特色的生物性特徵是我們能夠產生和運用各種情感去建構社會關係和構造社會結構。人類情感不是簡單的、個體的生理機體現象,它還受到諸如文化傳統、制度規範、社會結構等宏觀因素的制約;同樣,對情感的管理與控制也不僅僅是個體交往意義上的,它還可能影響到社會控制與社會整合。正如本書作者特納所説:“倘若人類沒有情感能力,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將不復存在。”
近30年來,“情感”作為一個獨立的議題,逐步進入了社會學家的研究視野。社會學家逐漸認識到了“情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可以説,人類情感是人們相互交往中主動選擇和創造的結果,它是通過特定的人類行為和符號來表現、傳達和顯示的。因此,“情感”實際上是社會意義和各種符號價值的載體與承擔者,“情感”既構成了人們行動的原材料,又構成了人們進行交流的符號象徵和行動工具。通過對人類情感的研究,其不僅在微觀上有利於人們加深對社會交往和社會關係的理解,而且在宏觀上也有利於人們更好地把握社會結構的特徵和社會變遷的趨勢。
記得一年多以前,我們翻譯出版了喬納森·特納與簡·斯戴茲合著的《情感社會學》,後來,特納教授來信表示,希望我們能夠再次翻譯他的新著《人類情感》一書。在社會學領域,人們常常把特納教授看作是當代一位特別擅長歸納和總結社會學理論研究成果的人,這與他富有廣泛而持久影響力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一書有關,以至於人們常常忽視了他自己的研究領域——情感社會學的研究。如果仔細梳理和總結一下特納的學術成果,我們便會發現他在情感社會學研究領域不僅擁有大量豐碩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中充滿着真知灼見。本書的出版充分展現了特納教授在情感社會學研究領域中所具有的研究實力與學術貢獻,這對剛剛起步的中國情感社會學研究來説,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