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動機理論

鎖定
《人類動機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創作的心理著作,於1943年首次出版。 [1] 
亨利·默裏在1938年把人的需求分為20種,馬斯洛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了人類基本需求等級論,即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的,人類動機的發展和需求的滿足有密切的關係。 [2-3] 
《人類動機理論》是馬斯洛事業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篇論文,從1943年該理論首次公佈直至他去世,馬斯洛影響着動機理論的研究。馬斯洛創造了一種研究需求變動的動態模型,側重於對潛意識激勵作用的研究。馬斯洛理論成為這一學科後續研究的起點,後來的動機理論學者都受其影響,比如麥格雷戈、赫茨伯格和阿爾德弗。 [4] 
作品名稱
《人類動機理論》
外文名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作    者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
首版時間
1943年
類    別
心理學
字    數
17500

人類動機理論內容簡介

《人類動機理論》一文中,馬斯洛提出了人類基本需求等級論,即需求層次論。全文內容可以分為四部分:
一、引言。馬斯洛首先介紹了他以前提出過的動機理論,提出動機理論並不等於行為理論,動機只是行為的決定因素中的一種。
二、五種基本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他提出人類有5種基本需求,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也稱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有一些先決條件,例如言論自由,在不損害別人的條件下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的自由,自我表達的自由,調查和收集情況的自由,在集團中追求公平、正義、誠實、秩序的自由等。沒有這些先決條件,就不能滿足基本需求,至少基本需求會受到嚴重威脅。
三、基本需求的其他特徵。五種基本需求,除了各自的特徵外,整體還有一些特徵。
四、三點總結。
第一,至少有五類目標可以稱之為基本需求。即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受到尊敬的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第二,這些基本需求相互聯繫,並按照優先的等級排列。最優先的需求佔據了人們的全部意識。當一種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佔次要地位的、更高級的需求就會出現,並轉化為優先需求。因此,人是永遠不知足的。
第三,如果人類的這些基本目標受到或可能受到阻抑,或者保護這些目標的防禦物遭到危險,或者構成它們的基礎條件遇到危險,這就是心理的威脅。所有心理病態都可以部分地追溯到這種心理威脅的根源。 [4] 

人類動機理論創作背景

馬斯洛的理論來源於對個同學科知識的探索,包括對生物學、人類學、臨牀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治療的研究,其中,對於精神分析治療的研究或許是最為持久的。20世紀30年代的兩個研究結論對馬斯洛的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是關於動態平衡的醫學研究結論,二是人對不同食物的偏好是反映其實際無意識的身體需求的可靠依據。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需求被相繼滿足,這一邏輯過程促使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論。《人類動機理論》最早發表於1943年的《心理學評論》,馬斯洛在1954年的《動機與人格》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需求層次論。 [4] 

人類動機理論作品思想

馬斯洛關於滿足需要的行為理論可以總結為:
1、只有尚未得到滿足的需求才具有激勵的力量。在各項需求中,當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會使人心理緊張,於是,人便會採取某種行為來滿足需要以消除緊張。而一旦需要得到了滿足,這種需要就不再具有激發動機的理論。
2、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馬斯洛提出,需求是按照其優勢程度或重要程度由最低(生理需要)向最高(自我實現需要)逐級形成的。也就是説,人的行為都是最求需要滿足的過程,而且需要本身是具有層次性的,人的行為是由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向滿足高層次的需要逐級推移的。當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後,它的優勢程度就會隨之減弱,而下一層次需要的優勢程度就會隨之增強,從而產生新的滿足需要的行為。但人的最高層次需要(即自我實現)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後,其強度非但不會減弱,反而會進一步增強,會向更高水平的自我實現目標前進。
3、人在每個時期都可能存在多種需要,但其中必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當某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出現並佔據支配地位之後,雖然其較低層次的需要會由於較高層次需要的出現和發展而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並不因此消失,而是繼續存在,只不過它對行為的影響力減弱了而已。 [3] 

人類動機理論作品影響

20世紀50年代是激勵理論發展卓有成效的階段,這一時期形成了三種主要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麥克利蘭的需要理論以及赫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較著名的激勵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具有重要啓發意義:企業在營銷環節要更注重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從激勵的觀點來看,需求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啓發作用。 [3] 

人類動機理論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1908年-1970年),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1934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布朗蒂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1962年,與羅傑斯等人創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為人本主義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6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其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1954)、《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科學心理學》(1967)、《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0)等。 [5] 
參考資料
  • 1.    〔美〕馬斯洛著;成明編譯.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08:426.
  • 2.    趙凡禹編著.管理學名著全知道:立信會計出版社,2012.07:p41
  • 3.    姜傑,張喜民,孫立寧主編.管理學名著概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08:p41-44
  • 4.    孫進編著.50部管理學經典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01:p26-30
  • 5.    優才教育研究院主編.教師必讀與必知的101本書: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