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造閃電

鎖定
人造閃電是通過“人造閃電製造器”——“特斯拉線圈”變壓器的高頻共振原理運作而製造出各式各樣令人眩目的放電現象。通俗地講,“特斯拉線圈”就是一個其原理是使用變壓器使普通電壓升壓,最高電壓可達50萬伏!然後經由兩極線圈,從放電終端放電。
中文名
人造閃電
現    象
放電現象
最高電壓
50萬伏
技術支持
人造閃電製造器
工作原理
高頻共振原理
製造者
尼古拉·特斯拉 [2] 

人造閃電基本信息

人造閃電 人造閃電
彼得·特倫來自澳洲西部的邦布利市,目前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白天他的職業是醫生,可是到了晚上,他便成了一名業餘科學家,他最大的愛好便是在自己家中擺弄自制的“特斯拉線圈”——一種通過高頻共振原理運作的變壓器,製造出各式各樣令人眩目的“人造閃電” [1]  ,最高電壓可達50萬伏!通俗地講,“特斯拉線圈”就是一個“人造閃電製造器”。其原理是使用變壓器使普通電壓升壓,然後經由兩極線圈,從放電終端放電
據瞭解,12歲那年,小學剛剛畢業的特倫得到了平生第一套電學實驗裝備,從此欲罷不能。雖然在大學只讀了一年物理專業,便因種種原因中途退學,可是迄今“觸電”已有40個年頭的他擁有淵博的電學知識。
用釣魚竿調節閃電束方向
人造閃電 人造閃電
特倫在做實驗時,習慣用一根釣魚竿調節閃電束的輻射方向。為了營造出五光十色的奇特效果,他通過安裝在照相機上方的一個濾色轉盤,讓“人造閃電”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由於特倫利用的是“超長曝光”攝影技術,因此能夠在同一張照片中記錄下長達十幾秒的閃電效果。特倫表示:“在照片上,你看得見電火花,卻看不到它們究竟是從哪裏冒出來的。這是一種虛幻的效果,可是並非藉助Photoshop處理而來——所有一切都是用相機記錄下來的(真實影像)。”
如今,特倫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照片先後出現在德國、荷蘭等國的電視台和雜誌上。過去5年間,他將自己做實驗的經過一一記錄下來,然後發佈在網站上。如今,網上的照片多達1300多幅,點擊率超過了100萬人次。
戴銅手套玩“泳池花火”
人造閃電 人造閃電
這些精彩絕倫的“人造閃電”實驗包括:閃電束穿過籃球架和梯子、旋轉火花包圍汽車、頭頂閃電籠中信步,等等。由於閃電束到達鐵籠處時,不會經過人體,而是通過電阻更小的鐵籠直接導入大地,因此身處籠中的特倫並不會受到傷害。
不過,最讓人拍案叫絕的還是一個名為“泳池花火”的實驗。泡在泳池中的特倫戴着一個銅製的手套,再將自己的身體與大地絕緣,然後在導電率極高的鹽水上方安置一個高壓放電終端。當手指慢慢靠近放電終端時,閃電束穿過手套然後直接進入水底,最後到達泳池水底的導線。

人造閃電球形閃電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共記錄了4000多次球形閃電現象。
1981年,一架"伊爾-18"飛機從黑海之濱的索契市起飛。當時天氣很好,雷雨雲遠離飛行線40公里。當飛機升到1200米高空時,突然一直徑為10釐米左右的火球闖入飛機駕駛艙,發出了震耳谷聾的爆炸聲後隨即消失。但幾秒鐘後,它又令人難以置信地通過密封金屬艙壁,在乘客艙內再度出現。它在驚亂一團的乘客頭上漂浮着,緩緩地飄進後艙,分裂成兩個光亮的半月形,隨後又合併在一起,最後發出不大的聲音離開了飛機。駕駛員立即着陸檢查,發現球形閃電進出的飛機頭尾部各鑽了個窟窿,雷達和部他儀表失錄,但飛機內壁和乘客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從歷次球形內閃電的活動情況看,它大多出現在雷雨交加的時刻或暴風雨前後,呈發光的火 球形獎,中心極亮。這種火球的顏色多變,直徑通常為10~40釐米。發生球形閃電的持續時間僅在幾十秒之間。它常常以每秒2米的速度作水平移動,有進停,有時停留在半空中,有時又降落地面。
球形閃電出現時常伴隨爆炸聲,消失後會在空氣裏留下一股刺鼻的煙味。它雖是一個灼熱的 火球,但當它靠近一些易燃物體如樹木、紙、乾草時,並不起火災,而在爆炸的一瞬間卻可 以燒掉潮濕的樹木和房屋。如若落進水池,球形閃電會使水沸騰。它能輕而易舉地穿過玻璃 ,又可從門縫、煙囱裏鑽到房屋之內。所以像以上發生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奇怪的是,球形閃電到底是何種物質?一直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有幾種假設:有人認為球形閃電是一種帶強電的氣體混和物;有人則推測是化學反應堆;還有人認為是一種氮氧化合物;更有學者説它是一團高度電離的空氣囊。以上諸種説法,都有待於科學研究的證實。 [1] 

人造閃電閃電形狀

閃電的最常見形狀是線狀閃電,偶爾也可出現帶狀、球狀、聯珠狀、枝狀、箭狀閃電等等。線狀閃電可在雲內、雲與雲間、雲與地面間產生,其中雲內、雲與雲間閃電佔大部分,而云與地面間的閃電僅佔六分之一,但其對人類危害最大。 [1] 

人造閃電生理效應

雷災的最主要一種就是對人的傷害,可以使人的心臟停止供血,可以使人 呼吸停止、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閃電的熱效應造成皮膚灼傷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