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蔘蘆

鎖定
人蔘蘆,中藥名。為五加科人蔘屬植物人蔘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莖。野生分佈於河北北部、遼寧、吉林、黑龍江,現遼寧、吉林廣泛栽培,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種栽培。具有昇陽舉陷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氣陷,久瀉,脱肛。
中文名
人蔘蘆
別    名
參蘆
竹節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五加科
人蔘屬
人蔘
分佈區域
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山西
採收時間
9月中、下旬
用    量
3-10g

人蔘蘆入藥部位

根莖。

人蔘蘆性味

味甘、微苦,性温。

人蔘蘆歸經

歸肺、胃、脾經。

人蔘蘆功效

昇陽舉陷。

人蔘蘆主治

用於脾虛氣陷,久瀉,脱肛。

人蔘蘆相關配伍

治虛人咳逆吐痰:人蔘蘆三錢,水一盞,煎五七服。温飲已探吐。(《古今醫統》人蔘蘆湯)

人蔘蘆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人蔘蘆採集加工

9月中、下旬收穫參根時,收集參蘆,加工成紅參蘆、糖參蘆。

人蔘蘆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複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複葉,2年生者1片五出複葉,3年生者2片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1片複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人蔘蘆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野生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北部,現吉林、遼寧栽培甚多,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種栽培。

人蔘蘆藥材性狀

根莖圓柱形,長2-5.5cm,直徑0.5-1cm。表面黃棕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紋,具碗狀莖痕(蘆碗)4-6個,交互排列,頂端莖痕常可見冬芽。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疏鬆。氣香,味微甜而後苦。

人蔘蘆相關論述

《本草正義》:“參蘆是參之蒂,部位在上,力能上行。古人以為虛人湧吐膈上痰飲之用,張石頑亦謂其性升,而與補中寓瀉,屢有效驗,又謂能治瀉痢膿血,崩帶精滑等證,惟氣虛火炎,喘嘔嗽血者忌之,則上逆之病惡升騰耳。凡泄瀉日久,陽氣下陷,參蘆加入應用藥中,頗有功效;若滯下膿血而濕熱未清,則不可升也。”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藥大辭典》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