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鎖定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論語·為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yě,意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即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中文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外文名
How do not know it too
拼    音
rénérwúxìn,bùzhīqíkěyě
反義詞
言而有信
出    處
論語·為政
釋    義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基本釋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説:“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槓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註釋
示意圖 示意圖
信:信用。
其:代詞,他。
可:可以、行。
輗(ní):牛車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朱子集註》稱“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轅端橫木, 縛軛以駕牛者。”
古代馬車結構(雙轅) 古代馬車結構(雙轅)
軏(yuè):馬車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朱子集註》稱“小車,謂田車、兵車、乘車。轅端上曲,鈎衡以駕馬者。”何以:以何,憑什麼。之:音節助詞,無實義。《朱子集註》稱“車無輗軏,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
中國是最早造車的國家之一,相傳距今約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出現了車。
古代車輛無論形態如何,結構上大體分為裝載、運轉和驅動三大部分。裝載部分就是古車上的車廂,古代稱為“輿”。古車運轉部分由輪和軸組成。軸是固定車輪、承載車廂和傳遞動力的部件。
古代牛車 古代牛車
古車基本以牲畜為驅動力,古車驅動裝置的作用就是將運轉部分與牲畜連接起來。古車驅動部分主要有“轅”和“軛(è)”兩個部件。轅是一根稍微彎曲的長木,一頭與車軸相連,另一頭與“軛”垂直相交;軛的兩端以繩環扣在馬頸上。 轅和軛之間用木銷子鏈接起來,大車(牛車)的木銷子稱輗,小車(馬車)的木銷子稱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牲畜的力無法傳導到車軸,車自然無法行駛。 [1]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文字解讀

説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信,誠也”。信,即守承諾、講信用。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信”。
【1】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説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足信”,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説:“去食。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忠信是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每天反省。
【3】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信則人任也。”即: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由此可見,在《論語》中,“信”有多重含義。
“信”是一種態度。守天道是天經地義的,應該信守,所謂“無信不立”。孟子説:“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
“信”是一種踐行行為。儘管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行為本身的結果不能完全吻合承諾,但也不能偏離太遠,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説”,道理也許有這方面的原因,“説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都是無法收回的,因此要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有一個成語叫“食言而肥”,説的是春秋魯國有一位大臣叫孟叔伯,慣於食言,在魯哀公舉辦的一次宴會上,他想讓大臣鄭重出醜,就説:“鄭先生怎麼越來越肥呀!”,沒想到鄭重回答:“食言而肥”,意思是説,我老不遵守“信”,總是食言,故而越來越胖了。
“信”是一種人際關係。人們常用“一諾千金”來衡量“信”的價值,其實,何止千金,“信”值一個人的一輩子;“信”是人際聯繫的紐帶,沒有了“信”,談不上有效的合作,“狼來了”典故中的那個孩子視“信”為玩物,結果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信”在人們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麼怎樣實現“信“的理念呢?
對自己要守住自己心中的“信”的守則。“信”是靠“踐行”實現的,要多做少説,守信可以提高自己的信譽;貪慾往往使人“變節”,不再守信,切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線”。
對他人,多助人,勿栽刺;多合作,勿拆台。贏得他人的信任了,在關鍵時刻,別人也願意幫助你,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現實生活中,“失信”難免,那麼,“失信”了該怎麼辦呢?
“失信”在心,那麼,就要糾正自己的行為軌跡,不可恣意妄為,以致失去改正的機會,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用時間和行為糾正他人的認知。
“失信”是由於別人的誤解造成的,此時不必急於解釋,越解釋越亂,給別人理解你的時間,不推卸責任。
“失信”在於自己行為方式效果不佳,此時要勇於承擔責任,你的錯誤不僅是自己的“成功之母”,也是可資他人借鑑的“鏡子”。部分人在文革中的狂熱行為折磨着他們的心靈,其中的一些人出來道歉了,這是一種對自己,對社會,對歷史負責人的態度,容易獲得他人的原諒。勃蘭特驚人一跪,泯滅了多少恩仇,誰能説清呢!
“失信”在於他人,此時不必解釋,更不可“怒從膽邊生”,對別人的寬容也是釋放自己內心壓力的有效方式,有益健康,更何況自己也會有“失信”的時候呢!
“信”源自內心,展現於社會生活中,讓我們的內心更純淨些,離“平凡而偉大”更近一些。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詞語應用

吳承恩西遊記》第一回——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説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