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羣易感性

鎖定
人羣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疾病原體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羣易感性 人羣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羣易感性。某人羣的易感性取決於構成該人羣每個個體易感狀態。如果該人羣中有免疫力的人數多,則人羣易感性低,反之則高。一般情況下,人羣易感性是以人羣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
中文名
人羣易感性
外文名
herd susceptibility

人羣易感性概念

人羣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是指人羣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羣易感性的高低取決於該人羣中易感個體所佔的比例。 [1] 

人羣易感性與羣體免疫的關係

所謂易感即缺乏免疫力。 [2]  與人羣易感性相對應的是羣體免疫力,即人羣對於傳染病病原體的侵入和傳播的抵抗力,可以用人羣中有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來反映。當人羣中免疫人口比例減少時,易感人羣就會大大增加,傳染病發病率就會隨之增高;當人羣的羣體免疫力增加時,可使傳染病的發病率降低,因為具有免疫力的人除本身不發病外,還能對易感者起到屏障保護作用。 [1] 

人羣易感性人羣易感水平

人羣易感性取決於構成該人羣的每個個體的易感狀態。有些疾病用易感率來表示人羣易感性,如兒童麻疹易感率。 [2]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瞭解人羣易感性的高低:
1.詢問法;如麻疹可通過詢問麻疹既往病史、是否注射過麻疹疫苗,來了解人們對麻疹的易感性。在天花消滅之前,人們往往採用詢問是否種過痘苗,還可通過檢查種痘的瘢痕等方法確定對天花的易感性。顯然,詢問法只限於一些以顯性感染為主並有病後持久免疫的人類病。
2.皮膚試驗法:一些病可以用皮膚試驗方法,例如白喉的錫克試驗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布魯菌病的皮膚試驗等。
3.血清學試驗方法:用血清學試驗方法檢測人羣對某病的抗體水平,以瞭解與估價人羣對該病免疫性與易感性。由於血清學廣泛應用,現代已經發展成流行病學一個分支,稱為血清流行病學。對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研究離不開血清流行病學方法,甚至在某些非傳染病研究中也需要應用這種方法,例如,心血管病的血脂檢測等。

人羣易感性影響因素

1.影響人羣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⑴新生兒增加:初生6個月以上的嬰兒,由於他們從母體獲得的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的獲得性免疫尚未形成,因而對許多傳染病都是易感的。
⑵易感人口的遷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久居流行區的居民,因既往患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該病免疫力。非流行區居民遷入流行區後,因缺乏相應免疫力,而使流行區的人羣易感性升高。
⑶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許多傳染病(包括隱性感染)或人工免疫後經一段時間,其免疫力逐漸降低,又成為易感人口,使人羣易感性升高。
⑷免疫人口死亡:由於免疫人口死亡,可以相對地使人羣易感性升高。 [1]  [2] 
2.影響人羣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計劃免疫免疫接種可提高人羣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是降低人羣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全球消滅天花的輝煌成就,其最重要的對策是實施痘苗接種計劃。世界衞生組織規定2000年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行動和1991年美洲已經達到在該大洲消除脊髓灰質炎的目標,都是大力實施計劃免疫的結果。
傳染病流行:一次傳染病流行後,大多數易感者因發病而獲得免疫力,使整個人羣免疫力提高,人羣對該病易感性降低。
隱性感染:通過隱性感染使免疫人口增加,使人羣易感性降低。但是不能藉藉此降低人羣易感性。因為,隱性感染者一般也起傳染源作用。 [1]  [2] 

人羣易感性與流行的關係

易感者大量減少後,免疫者增加,能抑制發展着的流行,甚至使之停止;沒有易感者不會發生該傳染病,也即是易感性降低是制止流行的強有力的因素。但是,不能認為易感者達到某水平就一定會發生流行,只有在易感者、傳染源都存在,而且有能實現的傳播途徑時才能發生流行,這也是構成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2] 
參考資料
  • 1.    李立明主編.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11:246
  • 2.    錢宇平主編.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6.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