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

鎖定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縣西北部,是2002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單位。經營面積約23.02萬畝。
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山西人祖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進行了調整。調整後保護區總面積為16404.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991.28公頃,緩衝區面積3174.34公頃,實驗區面積5238.78公頃。 [1] 
中文名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吉縣西北部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侯
開放時間
8.00--17:00 [5] 
門票價格
60元
佔地面積
23.02萬畝
著名景點
人祖廟
風雲洞、人祖廟、高廟,人祖山主峯,人頭山 [2]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景區簡介

人祖山又名庖山、風山,是以山頂祭祀人祖女媧伏羲廟宇而命名的一座山 。
人祖山位於山西臨汾地區吉縣縣城西北方45公里處,西南距離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約20公里,西距黃河約5公里,是一座挺拔雄偉的名山,它的主峯海拔高度為1742.4米,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
據不完全統計,山中歷代廟宇約達200處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建有“媧皇宮”和“伏羲皇帝正廟”的人祖廟。
2022年4月14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評審委員會 辦公室組織的“2022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會”以視頻方式在北京召開。評審委員會專家全票通過,同意山西人祖山晉升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境內氣候

保護區境內屬温帶季風氣侯,平均氣温9℃,極端高温39.8℃,極端低温-23.8℃,年降水量500毫米,年日照2850小時,無霜期180天,春天多幹旱。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位置境域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 [3]  ,是2002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單位。景區森林資源豐富,稱為天然植物園,保護區南與吉縣紅旗林場交界,西與吉縣文城鄉為鄰,北與大寧縣林場毗鄰,東部與吉縣東城鄉相接壤。地理座標為東徑110°30′20″—110°43′01″,北緯36°10′—36°19′30″,東西寬約15公里,南北長約18公里,海拔在779—1742米之間,林地分佈在吉縣4個鄉(鎮)21個自然村。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歷史記載

人祖山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是史記,説它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叫狄城或翟城,晉文公避驪姬之難時曾在這裏住過五六年,但沒有講這座山叫什麼名字。
到公元527年酈道元寫《水經注》時,説它叫風山。因為傳説中的女媧氏是風姓人,約在宋朝前後為了塑造這個山與風姓人的關係,説:“人根之祖曾在吉州”,將它改稱人祖山。
據清·光緒五年(1879年)刊本《吉縣誌》(卷一·山川)記載:庖山,州北三十里。迤北而上,義三十里至絕頂。上建伏羲廟,塑伏羲、女媧二像。相傳為庖羲氏故宮。又傳伏羲始制婚姻之禮,名為人祖。一名人祖麓。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
1984年,媧皇宮遭人破壞,考古工作者在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包以黃綾,盛於木函。“木函”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樑立木。……皇帝遺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書記載把該人骨稱為“皇帝遺骨”。
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考古工作者對人祖廟進行了“搶救性”整理,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時代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蹟。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地形地貌

保護區地質構造屬太古代。母巖為花崗岩、沙石巖,海撥779—1742米之間,境內地貌複雜,以大起伏侵蝕高中山為主,溝谷區域中起伏覆蓋高山。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

境內有維管束植物82科630餘種,草本2000多種,鳥類130餘種,獸類23種,兩棲爬行動物10餘種,其中褐馬雞、金錢豹、金雕為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麝等20餘種動物,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保護區總面積23.0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3.02萬畝,林業用地中,有林地14.28萬畝,(其中天然林11.42萬畝,人工林2.86萬畝),疏林地3.80萬畝;灌木林地1.34萬畝,宜林荒山3.6萬畝。
森林總蓄積38.94萬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積35.10萬立方米,疏林地3.74萬立方米,散生木0.10萬立方米,有林地中,幼齡林蓄積12.59萬立方米,中齡林20.88萬立方米,成熟林1.03萬立方米。 [3]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節慶活動

七月十九“人祖節”
農曆七月十九日是吉州人民一個重要的祭人祖節日,歇馬梁戲台廟是吉州人民祭人祖的重要場所,過去,每年農曆七月十八,吉州及周邊各縣居民皆扶老攜幼前往歇馬梁戲台廟,進行一天一夜的戲曲及社火表演比賽,十九日凌晨分社列隊登上人祖廟祭拜人祖。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主要景點

人祖山主峯人祖峯,有人祖廟,又稱金山寺,佔地0.3公頃,建有後宮、獻亭、樂樓、僧寮等。山巔西南有一平台稱“臣雲石”台畔建有門洞門匾書“伏羲巖”,門洞以下,台階小徑可通諸峯,主峯西一里處有“寶光寺”,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主峯西南15裏處,有一“風雲洞”,洞深莫測,四季風聲如雷,主峯北29裏處有“孔山寺”俗稱透窟窿寺,廟就山勢鑿洞而入,內有玄天洞、三石土、觀音洞三個小殿,一面有162個石階可通廟中。 [3]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神話傳説

人祖山有穿線架,滾磨溝。相傳在上古時,洪水滔天,淹沒丘陵高山,只有伏羲兄妹二人登上人祖山避過了洪水,為傳宗接代,通過隔溝穿針引線,隔溝滾磨扇,結為伉儷,繁衍了一地人口。後人為懷念他們,于山巔建廟,每屆農曆七月十八,朝山集會紀念。
女媧、伏羲“兄妹成婚”是女媧神話傳説的重要內容,也是女媧對中華民族和世界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做出的偉大貢獻之一。但是,對於他們二人究竟是否真正的“兄妹”關係;她們的“成婚”情況如何等等,人們卻基本上不甚了了。
關於他們的“成婚”情況,共有幾種不同的説法,其中一個是女媧和伏羲“合煙成婚”,據唐朝李冗撰《獨異志·下》記載: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 [2] 

人祖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名錄

山西省自然保護區名錄
山西省自然保護區名錄(截至2011年底) [4] 
序號:晉39
保護區名稱:人祖山
行政區域:吉縣
面積:15940
主要保護對象:森林生態系統及褐馬雞原麝
類型:森林生態
級別:省級
始建時間:2002年06月20日
主管部門:林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