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物御龍圖

鎖定
《人物御龍圖》是戰國中晚期佚名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作,1973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一號墓穴,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棺材之間,現收藏於湖南博物院
《人物御龍圖》描繪墓主人乘龍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畫上端有竹軸,軸上有絲繩,為一幅可以垂直懸掛的幡,應是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用於引魂昇天的銘旌,屬於非衣性質的戰國晚期帛畫。 [1] 
中文名
人物御龍圖
作    者
佚名
創作年代
戰國中晚期
畫作類型
水墨淡設色畫
規    格
長37.5釐米、寬28釐米
現收藏地
湖南博物院
材    質
絹本

人物御龍圖畫作內容

人物御龍圖 人物御龍圖
畫面正中描繪一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繮繩,駕馭着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翹起,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龍尾上部站着一隻鷺,圓目長喙,頂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態十分瀟灑。畫的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左下角為一鯉魚。畫幅中輿蓋飄帶、人物衣着和龍頸所繫的繮繩,都是由左向右拂動,表現了風向的一致。 [2] 

人物御龍圖創作背景

帛畫乃引魂昇天的銘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視“龍”為神物。是通天地之靈物,它可以載人或神上天或邀遊太空。這雖是一種虛幻,但都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征服自然的浪漫主義氣質。這幅帛畫反映出先民們對人死後靈魂不滅,乘龍天遊或乘龍昇天的一種願望。《人物御龍圖》在當時也被作為“引魂昇天”一類與葬俗有關的作品。《楚辭·招魂》説:“魂兮歸來反(返)故居些,……像設君寶靜安閒些”。可知在戰國秦漢,荊楚地區人死後已有在堂屋中張掛死者肖像的習慣,還可能即以此參加出喪併入葬。 [3-4] 

人物御龍圖藝術鑑賞

人物御龍圖構圖

畫中人物形象寫實,比例準確,線條轉曲流暢,兼用淡彩渲染,以突出其神采風貌。那些向後飄拂的冠帶和華蓋上絛帶的刻畫,更使整個畫面具有飛動之感。 [5] 
《人物御龍圖》畫面佈局精當,以墓主人形象為中心安排空間,龍、風、魚以及輿蓋,造型比例準確,人物衣紋線也非常精細慨括,並準確地刻畫山了衣服絲綢質地的質感。人物造型極為生動傳神,作側面微低臉頰沉思狀,微笑欲語,將墓主人低頭思考如有所悟的瀟灑專注神情刻畫出來。此畫用筆細勁,線條流暢,富於曲折、剛柔、粗細變化,色彩的運用也更加純熟。在繪畫風格特色上仍然具有楚地早期繪畫特有的譎怪瑰麗的精神格調。 [1] 

人物御龍圖表現手法

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進行繪製,注重用線的細勁到位,注意對物象質感的把握和概括。雖然線條略顯稚拙,但不乏秀美流麗、細勁暢達的風韻。畫幅有些地方則使用平塗於法,人物略施彩色,更見線條的表現力度。而畫面有些部分運用了金白粉彩,亦足此件非衣帛畫的獨特之處,也是迄今所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 [1] 

人物御龍圖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這幅帛畫以技法論,比《人物龍鳳圖》更勝一籌。人物造型相當準確,嗚、魚的比例也十分得當,雖筆墨無多,卻接近實物,人物以墨線勾勒為主,線條流利生動,略施彩色,乎塗為主,渲染為輔。龍、鷺、輿蓋基本用白描畫成。此畫某些部位用了金白粉彩,是已知用此畫法最早的作品。(《中國美術名作鑑賞辭典》) [6] 

人物御龍圖後世影響

帛畫是中國古代畫在絲織品帛上的繪畫作品,是可掛於牆上陳列觀賞的裝飾物。這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的出土為今人瞭解和研究傳統繪畫在先秦時期的發展面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歷史資料。
《人物御龍圖》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渲染兼用的畫法,已見我國後來繪畫技法的雛形。戰國時代,無論中原地區還是楚湘大地,繪畫技巧已經非常成熟。該畫為漢魏六朝以來國繪畫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法基礎。 [1]  [4] 

人物御龍圖歷史傳承

《人物御龍圖》創作於戰國中後期,1973年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一號墓穴,後被收藏於湖南博物院。 [1] 
參考資料
  • 1.    趙啓斌主編.中國曆代繪畫鑑賞: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11:第6-7頁
  • 2.    伍蠡甫.中國名畫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16頁
  • 3.    錢鋒主編.中國傳世名畫全集 珍藏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05:第5頁
  • 4.    全景博物館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傳世名畫 第一卷:海燕出版社,2002.07:第19頁
  • 5.    楊建峯編.中國傳世名畫 上卷:外文出版社,2011.11:第4頁
  • 6.    潘耀昌主編.中國美術名作鑑賞辭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08:第9-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