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浮於事

鎖定
人浮於事(拼音:rén fú yú sh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戴聖《禮記·坊記》。 [1] 
人浮於事(浮:多餘,超過)原指人的職位超過其所得的俸祿。現代漢語中泛指人員過多,超過工作所需。主謂式結構,含貶義;作謂語、定語、賓語。 [1]  [4] 
中文名
人浮於事
拼    音
rén fú yú shì
出    處
《禮記·坊記》
注音字母
ㄖㄣˊ ㄈㄨˊ ㄧㄩˊ ㄕㄧ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人浮於事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人浮於事”。 [1] 

人浮於事成語故事

《禮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戴聖所編。 [2] 
在《禮記·坊記》中記載:“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子”指的是孔老夫子,他認為倘若君子能“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那麼禍亂就會日益消亡。所以君子寧可“人浮於食”,而不要使“食浮於人”。那麼,這“食”指的是什麼呢?東漢學者鄭玄在註解這句話的時候説“食謂祿也”,意思是“食”即糧食,是古代官員的俸祿。 [2] 
在漢朝之前,朝廷基本上只給官員發糧食。東漢時採取“半錢半谷”,將部分糧食轉換成錢。到唐宋之後,工資的形式越發多樣,有錢、柴火、布匹、鹽、服裝等。但不管怎樣,糧食總歸是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辭去仕途生涯中最後一任官職一一彭澤縣令時感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時,縣令級別的官員每月可以領十五斛米,十五斛除以每月三十天,恰好是五斗米,這就是陶淵明的日平均工資。“人浮於食”的“食”是俸祿,“浮”乃“超過”之義,所謂“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就是説君子與其使領取的俸祿高於自己的才能,寧可使自己的才能高於領取的俸祿。為什麼要如此呢?鄭玄在註解中闡發道:“祿勝己則近貪,已勝祿則近廉。”要是所得的俸祿超出自己的付出,那就相當於貪污;只有付出超過了俸祿,才稱得上廉潔。 [2] 

人浮於事成語寓意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確實,每個人都應當反思一下自己,每天的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自己的俸祿,是否愧對於自己的職責和職位,是否盡心,盡事,盡忠。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丟掉內心的愧疚感和一絲絲的善念,常懷對工作的感激之心,常懷對俸祿的愧疚之情。在工作中,我們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應當有責任感,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絕不做“浮於事”的庸才! [3] 

人浮於事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人浮於事”原指人的職位超過其所得的俸祿。現代漢語中泛指人員過多,超過工作所需。主謂式結構,含貶義;作謂語、定語、賓語。 [1]  [4] 
  • 運用示例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二四回:“他從前就在邳州衙門,如今在兄弟這裏,人浮於事,實在用不開。” [1] 
冰心《去國》:“現在部里人浮於事,我手裏的名條還有幾百,實在是難以安插。” [1] 
王火《戰爭和人》卷五:“我這裏經營的是個不為人重視的攤子,人浮於事,在台上的人誰都動不得,又不能另外蓋廟。” [1] 
李雪夜《大盟主》:“回頭看看剛被老邊關上的大門,不由得嘆口氣。這幫捕快啊,人浮於事,天天上午來下午歇的。也是,老爺天天公幹喝酒中午喝下午醉的,誰來管他們?” [5]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226
  • 2.    李曉愚. 中華文化故事 詞語的故事[M].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20.03:74-76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677-678
  • 4.    人浮於事的解釋|人浮於事的意思|漢典“人浮於事”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6]
  • 5.    傲月寒選編. 2014年中國武俠小説精選[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5.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