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又称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建筑面积为137883平方米,高度为180米。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业务楼由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报业大厦等一系列建筑所组成,这是人民日报社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建设项目,建筑造型以圆形为母体,根据场地固有条件变形生成,塔楼的建筑高度为180米,工程从2010年11月30日开工,于2014年5月12日外部装饰全部结束,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的外形和装修也不断引起社会的热议。 [1-5]
- 动工日期
- 2010年11月30日
- 建筑用途
- 办公、会议、图书馆
- 高 度
- 180米
- 建筑组成
- 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报业大厦
- 建筑总价
- 約逾五十亿人民币
- 作 者
- 东南大学、周琦等
设计理念
播报编辑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的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是中国国内第一幢全面采用屈曲约束支撑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高层钢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同时具有平面、竖向不规则,主要构件形态复杂等特性。 [6]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设计构思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报社的主题,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关系,自然柔和的曲线造型,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对自然环境进行最小的干预,保留基地良好的植被条件,对道路作出退让的处理,使高层建筑形体在视觉上弱化,减小对周边建筑的压迫感。
对时代精神积极回应 以独特的建筑造型理性表达结构的受力逻辑,外部结构以稳定的三角形进行布置,并在其中寻求视觉上的动态感,利用曲线营造奔腾的动势反映出发展与进步的观念。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设计方案的生成以整个北京的历史文化环境为背景。北京城市的轴线依南北与东西两个方向展开。在南北方向,以故宫为中心,展现的是北京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东西方向,以长安街为主线,遍布着建国以来的许多重要建筑,是北京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有力证明。因此,“传承历史,走向未来”也是设计构思的重要出发点之一。通过对现有条件的分析,基地的区位,交通,周边建筑,空间关系以及场地肌理等多重条件在设计中得到综合的考虑。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周边建筑现状以多层为主,位于西南方向的以方形为基本几何形式来源的CCTV大楼是该地块的最重要的建筑,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以圆形为基础变化而成。相对于方形来说,圆形在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中,处于更主要的统摄地位,同时易于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中心感。因此,人民日报社报刊业务综合楼,已成为新的区域中心,作为地标建筑,与远处的CCTV大楼遥相呼应,共同成为该地段的标志,塑造起城市的天际线。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采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的方案,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通过电脑模拟从圆形开始逐渐演变成三维动态的双曲面造型,并且与长方形的基地形成呼应。最后在顶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的主题关联,圆形的统摄地位同时满足了该项目作为区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筑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三面的玻璃幕墙则是内凹的曲面,整个造型简洁,并且十分节约造价。该建筑预计总价将逾五十亿人民币。
该设计以“人文”与“和谐”为主题,凭借象征的手法,充满动感的形式,表达出建筑的标志性与现代感,同时通过对北京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吸收,最终利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获米兰国际设计奖建筑类金奖
据悉,2009年,东南大学教授周琦团队参与并赢得了该项目的方案投标。2010年开始,东南大学多学科合作完成该大楼的施工图设计、建造。2015年,大楼建造完成。大楼的造型来源于中文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社的标题相呼应。大楼不存在任何直角,呈现出有机而动态的完美形状,而这一有机的曲线造型是由规则的几何形体变化得出。在设计过程中,东南大学团队将创新性的结构技术、抗震技术与中国传统琉璃棒材料相结合,使得大楼在实用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公共审美。该作品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曾一度饱受非议。周琦表示,米兰设计奖金奖是对作品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肯定。
米兰国际设计奖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奖”,它是面向全球设计师,规模和影响力巨大的国际设计大奖。该奖每年评选一次,颁发给世界范围内优秀的设计作品,旨在汇聚全球最佳设计,引领设计界的潮流和方向。大奖几乎涵盖整个设计行业。每个奖项都由全球该行业内知名的设计师作为评委,经过多轮全面仔细的评选,从全世界180多个国家的数千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将做六场全球巡回展出,其中一场在中国深圳举办。 [7]
特点布局
播报编辑
场地规划
场地规划中,在人民日报社的入口处设置集散广场,在人车分流的基础上通过集散广场对原有的空间关系进行整合。报刊业务综合楼设置内外两个出入口,其中对外出口利用地层架空形成前广场,在主楼东侧形成对内的后广场。曲线建筑造型同时形成富有变化的界面,沿道路推进的轴线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了开阖收放的效果。一层平面的门厅部分通过局部挑高的处理与前广场进行对接,360度的玻璃幕墙获得了开敞通透的视觉效果。设计对场地原有的绿化和树木进行保留,在一层大厅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室外的绿色,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整体气氛。
报刊业务综合楼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主楼以150米的高度拔地而起,以流线造型突出向上的动势,楼板以双曲面的方式渐变,在基于几何完形的基础上塑造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以圆形为母题,根据场地固有条件变形生成。根据狭长的用地条件在水平方向拉伸,因为交通压力和使用要求在三个方向进行退让,形成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字形平面,同时在升起的过程中,沿道路方向向后退让,弱化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最终得出了曲线状的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与结构相统一,三片弧形墙体形成的空间结构,通过刚性楼板与核心筒紧密结合,同时抵抗垂直重力与侧向推力,独特的框筒结构形成的是高度稳定的整体结构。结合建筑造型,主塔楼也可采用角部巨构加中部剪力墙筒体结构,巨构和外围框架均采用钢结构,由此可给建筑内部空间组织提供极大便利。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面积的变化可以实现使用功能的灵活布置,底层为入口大厅,在中间部分布置办公,会议,采编等综合报务功能,顶层根据面积需要布置360度全视野的办公用房,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基于圆形生成的平面形式不但在视觉上取得完整纯净的效果,同时最有效的利用了南、北、东三个朝向,取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并为灵活分割使用空间提供了条件。
图书馆与学术交流中心
图书馆与学术交流厅的曲面造型是对高层部分做出回应,同时整个地块的建筑造型在水平和竖直两个维度呈现出流动的态势,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体。
图书馆与学术交流中心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功能,通过曲面屋盖相连,以常规的梁板柱体系塑造出富有动感的现代建筑形式。图书馆与学术交流中心东侧邻近基地中原有的住宅,因此高度被严格控制在12米以下,而在西侧向上高起,表现出升腾的动势。同时在建筑内部形成采光天井,在部分镂空的区域,自然光可以直接射入,另外可结合使用需要设置漫射太阳光的LOW-E玻璃天窗,获得充足的自然光源。
社会评论
播报编辑
2009年,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设计方案一经公布,即因它外形酷似著名的迪拜帆船酒店,被不少网友解读为“抄袭品”、“高价山寨楼”。网友表示:和迪拜的帆船酒店简直是一个模子,都是三面,都有弧线造型,都在顶上安装了一个停机坪。对此,设计者周琦曾表示:帆船酒店是一个三角形,大楼的设计大楼,三面均向内凹;对方的外立面是平面,三面都是仿生的流线弧形。这是独立设计的,外形像纯属偶然。 [4]
2013年4月,该大楼封顶后又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焦点。早在2009年就有人认为这一造型为性崇拜或者电熨斗,由于和央视“大裤衩”遥遥相望,网友认为其有“性隐喻”。周琦表示,在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设计中,他并未置入任何与性有关的涵义。 [3]
网上还有人称这座新大楼的外形就像一个电热水壶、果汁机,甚至是一个螳螂、吐信子的眼镜蛇。对此周琦表示,大楼究竟像什么,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你也可以说它是一只企鹅,或者一个电熨斗。”
201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新大楼披上一层“土豪金”,遭到不少网友调侃。建成后的大楼将有两层表皮,金黄色表皮为建筑外体内层,由铝合金和岩棉构成,起保温防雨的作用。在这层表皮外,还将有一层由琉璃棍编织而成的银白色外层。竣工后,灯光经由这两层表皮的折射,将有一种晶莹剔透类似于“灯笼”的效果。 [2]
2014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社新大楼外立面施工已经完成,其新形象已彻底脱掉此前被网友戏称为“土豪金”的“外衣”。 [1]
周琦简介
播报编辑
周琦,男,出生于1957年。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现担任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国家及省市建筑及遗产保护咨询专家。周琦不仅在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中颇有建树,还主导设计北京乃至全国的地标性建筑——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他在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