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民性

鎖定
人民性(people's nature)是新聞事業反映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願望和利益的一種特性。最早出現在19 世紀初的沙皇俄國,維亞捷姆斯基在《古典作家和出版者談話》中第一次使用這一概念,意指“ 民族性”。馬克思也提出過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問題。1944年傳入中國。在中國,人民性常和黨性放在一起討論。 [1] 
中文名
人民性
外文名
people nature
定    義
新聞事業反映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願望和利益的一種特性
所屬領域
政治
屬    性
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根本價值屬性

人民性涵義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根本價值屬性。就道德理論而言,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集中體現在其道德本體論層面,道德本體論主要指涉道德現象賴以生成的基礎、本質、特徵、功用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還通過其基本倫理原則得以充分彰顯。人民性貫穿於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發展的道德追求。 [2] 

人民性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的制度倫理保障
所謂制度倫理主要指制度本身所追求的價值指向及其規約制度主客體關係的宏觀和微觀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之所以能夠貫穿於百年發展的精神追求之中,與其完善的制度倫理保障措施密不可分。 [2] 

人民性相關認知

新聞界關於黨性和人民性的認識呈現出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傾向。第一種是把黨過去在工作指導上的失誤同黨性混同起來,把某些黨組織工作中出現的偏差同黨性混同起來,有的甚至把林彪、“四人幫”的破壞同黨性混同起來,因此提出應該用“人民性”取代“黨性”;第二種是把黨性和人民性對立起來,認為黨性只對黨的領導機關負責,人民性才是對人民羣眾負責,黨報要真正代表人民羣眾的利益,就得用“人民性”來監督、限制、補充和平衡黨性的不足;第三種認為黨性代表的是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而人民性代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此,“黨性”中包含了“人民性”的內容,而且是“人民性”更高、更集中的體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