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權外交

鎖定
所謂“人權外交”,是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出於政治目的和霸權主義需要,奉行的以“人權”作為建立和發展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外交政策。“人權外交”是美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的,其實質就是藉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1] 
人權外交在歷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中都扮演着特殊角色,是美國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和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的重要政治工具。 [2] 
中文名
人權外交
實    質
(美國)藉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提出時間
20世紀70年代後期

目錄

人權外交提出

“人權外交”是美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的,其實質就是藉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1] 
企圖利用人們對人權問題的關注撈取政治和輿論支持,以獲得在冷戰中的主動,聯合盟友在意識形態領域圍剿蘇聯。40多年來,美式“人權外交”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與發展,反而造成了許多國家的貧困與動盪。究其根本,“人權外交”不過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工具,保護人權只是套在外面華美的“包裝盒”而已。 [3] 

人權外交實質

人權外交在歷屆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中都扮演着特殊角色,是美國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和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的重要政治工具,其實質就是藉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 [3] 
長期以來,美國利用各種手段在全世界不遺餘力地推行“普世人權”,試圖用美國話語綁架國際社會,以達到讓人們認為人權本身可以脱離任何特定社會背景而存在,並交由美國來進行評判的目的。同時,美國高舉“人權”大旗,對其視為競爭對手的國家進行瘋狂的攻擊和抹黑,以維護其全球利益、服務其全球競爭。
美國的人權外交具有明顯的文化霸權主義特徵,企圖通過人權話語實現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以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目的。 [2] 

人權外交特點

美式“人權外交”以政治利益為第一考量。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虛偽自私的機構,是充滿政治偏見的臭水溝”,“我們謙卑地請求聯合國成員,支持我們重返人權理事會”。以上兩句話分別出自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和現國務卿布林肯。先是為以色列“抱不平”而退出人權理事會,後又因擔憂中俄影響力擴大而上演“胡漢三歸來”戲碼,美國“人權外交”的政治算盤打得叮噹響。美駐華使館曾稱《世界人權宣言》體現了美國的核心價值,殊不知在這部文件通過時,在場的美國代表竟稱,《宣言》只有一條對美國適用,只有一句話對美國有價值,即《宣言》能否實現,取決於“各國組織與資源情況”,充滿了對《宣言》的鄙夷與不屑。美國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批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是少數幾個沒有批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在參與多邊人權治理上反覆無常的態度絲毫不令人驚訝,因為美式“人權外交”自誕生起,就忠誠地服務於美國政治利益。無論是早期對人權的漠視拒斥,還是後來熱衷於肆意揮舞人權大棒,本質上都是將人權視為謀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合則用、不合則棄。
美式“人權外交”以雙重標準為行事原則。
“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不足之處,並回應那些説美國人權不完美的聲音”。美國務卿布林肯這番言辭,看似懇切承認了美堪憂的人權狀況,實則“自罰三杯”,把講話落腳點放在了“只有這樣做,才能更有利於推行海外民主和人權”上。美國人權劣跡斑斑,對印第安人實施種族滅絕、長期存在系統性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海外軍事行動濫殺平民、大規模侵犯難民移民權利、消極抗疫漠視生命健康權等,不一而足。美國對此從不反省,卻慣於對別國人權狀況指手畫腳,充分暴露了美國在人權評價體系上的雙重標準。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的人權紀錄飽受詬病,美國從未提出關切,充分暴露了美國在人權評價對象上的雙重標準。美國基於自身偏好和政治需要,片面強調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淡化甚至否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至今仍未批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充分暴露了美國在人權保障上的雙重標準。離開雙重標準,美式“人權外交”寸步難行。
美式“人權外交”以制裁施壓為基本手段。
“在當今的外交政策危機中,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幾乎沒有不訴諸制裁的”,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學者穆爾德如此評價。美國是名副其實的“制裁超級大國”:對古巴實施長達60年的經濟封鎖;10年內兩次將伊朗踢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禁止別國進口委內瑞拉原油等。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2021年制裁評估報告》,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到9400多項,比20年前增長了近10倍。美國濫用經濟脅迫和經濟暴力手段,將制裁作為解決外交問題的首選方案,造成嚴重人道主義災難。世界糧食計劃署指出,美國對阿富汗的經濟制裁加劇了糧食短缺危機,98%的阿富汗人吃不飽飯,近一半的5歲以下兒童將陷入嚴重營養不良狀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一項分析估計,在伊朗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時期,美國製裁可能導致多達1.3萬伊朗人因疫情死亡。美國新聞網站《人民世界》刊文指出,由於美國封鎖,古巴無法及時獲得製造注射器的材料,也無法購買搶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所需的呼吸機。美式“人權外交”,已成為侵犯眾多發展中國家人民人權的罪魁禍首。
美式“人權外交”以維繫霸權為根本目的。
為維持全球霸主地位,美國以人權為名,屢屢在世界各地製造騷亂、挑起“顏色革命”,把當事國及其人民推向災難深淵。從南聯盟到伊拉克,再到敍利亞和阿富汗,不肯聽命於美國的國家無一例外被扣上了“侵犯人權”的帽子,並遭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單邊制裁甚至軍事幹涉。中國由於現實原因成為美國遏制的首要目標,而“人權”則是美國用來牽制中國的一張牌。美國紐約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派克指出,美國政府內部有些人堅持認為,既然不能在經濟上指望中國“崩潰”,那就通過“人權”這一政治武器從內部促使中國崩潰。不勝枚舉的案例表明,美國所倡導的所謂人權與真正的人權理念幾乎毫無聯繫,美國高舉人權旗幟的唯一目的是利用人權推廣美全球戰略。 [2-3] 

人權外交評價

作為一種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強加行為,文化霸權主義既是“文化強權”和“文化殖民”的體現,也是美國強權政治慣常採取的干預策略和統治方式,在意識形態領域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與政治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與文化霸權主義密切關聯的人權外交,也絕不是美國一直以來自詡的崇高價值觀念,而是美國掠奪世界的卑劣手段和工具,給國際秩序和人類福祉造成嚴重損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自鳴得意的人權保障制度之下,美國接連出現槍擊屠殺、暴力執法、濫用酷刑、種族衝突、性別歧視等系統性人權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國內的政治極化、黨派惡鬥、社會撕裂和經濟衰退。美國正在自食文化霸權主義的苦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