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鎖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中文名
人本主義學派
外文名
Humanist Orientation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人本主義簡介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於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界近三十年來崛起的第三勢力,它有整體化的時代發展趨勢,它抗衡於第一勢力精神分析學派與第二勢力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人類認識自己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人本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1908~1970)和羅傑斯(1902~1987)。馬斯洛的主要觀點:對人類的基本需要進行了研究和分類,將之與動物的本能加以區別,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發展的;
他按照追求目標和滿足對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種需要從低到高安排在一個層次序列的系統中,最低級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這是人所感到要優先滿足的需要。羅傑斯的主要觀點:在心理治療實踐和心理學理論研究中發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論”,並倡導了“患者中心療法”的心理治療方法。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即一個人發展、擴充和成熟的趨力,它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的趨向。 [1]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人物

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代表人物有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自我實現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著名理論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説,這個需要層次金字塔的頂端是自我實現,尤其是實現人的創造價值,這是最高需要層次的目的歸宿之一。
馬斯洛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可概括為基本需要和發展需要兩個大部分。基本需要(因缺乏而產生的需要)有生理需要(空氣、水、食物、住所、睡眠、性生活)、安全與保障、愛與歸屬,發展需要(存在的價值)分為自我和他人的尊重、自我實現(真善美、活躍、個人風格、完善、必要、完成、正義、秩序、單純、豐富、樂觀詼諧、輕鬆、自我滿足和有意義的創造)。 [2]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共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
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
第二類需要屬於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峯體驗”。
馬斯洛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着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併產生出大量的經驗。
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迴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
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説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着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
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
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説“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
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貢獻和侷限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侷限:
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