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情文化

鎖定
人情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指的是為了維持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的一種生存關係而產生的一種文化,表現為,逢年過節互相送禮、婚喪嫁娶隨份子,以維護這種人情關係。擴大到社會交往,就是一種擴展人脈和討好上級的手段,容易滋生腐敗。
中文名
人情文化
外文名
renqingwenhua
性    質
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人情文化歷史淵源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分析當今社會的"人情"消費,不能不追溯到傳統儒家所倡導的人情主義。人情主義是中國儒家"尚情"倫理文化中土生土長的特定道德哲學範疇,是體現儒家和中國倫理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處理各種倫理關係的方法原則。儒家人情主義以血緣親情為根基,並普遍適用於社會關係領域,而中國近二千年封閉的農耕經濟為人情主義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不斷積累沉澱,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現代表現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儘管儒家倫理也注重"施人慎勿念"、"施恩拒報",然而,諸如此類的想法基本上只是一種"聖賢的理想",現實中的人情關係並沒有純潔到"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地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人情理念的生命力似乎更強盛,逐漸演變出了直觀而又實用、注重禮尚往來的"人情"消費。
除少數親人之間的純感情投入以外,其他"人情"其實都是感情投資,無不希望得到超值回報,這也成了國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究其根源,"人情"消費已經成了最為實用有效的社會關係學,促使中國人"做人情"的主要動機之一,是他對別人回報的預期。"來而無往非禮也",今天朋友有喜事送了"人情",明天自己擺酒他也必然會回"人情";"人有德於我,雖小不可忘也",受禮者欠了自己人情,自己如果開口向他要求幫忙,對方必然難以拒絕。基於此種回報的預期,才願意對別人"做人情"。
當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編制"人情"關係網之後,社會生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周圍的人就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人",一部分是"外人","自己人"之間彼此分享着互嘗甜頭的快樂,你對我好,我對你好,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對於"外人"來説,是沒有什麼交情可講的。所以需要通過"外人"辦事的時候,總是想方設法先把"關係"搞定,因為如果不搞定這些關係,辦起事情來對方就會很不給面子。正因為人情關係如此重要,而且有來有往,所以就不難理解如果有同學好友辦酒,即使到不了現場,也非得請人捎帶"人情",甚至到銀行匯款"隨份子",以維繫彼此間的情感關係;孩子高考300分父母也要擺酒設宴"慶祝",為的不過是"回收人情";"富二代"培訓班幾十天學費數十萬,既不在於學習專業知識,也不用學習市場經營管理,重點是多多積累人脈資源,培養人情關係。

人情文化滋生腐敗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
人情文化這種人情理念蔓延到權力領域,就有了"礙於情面"之説,難免為以權謀私掩上了一塊遮羞布。為了搭建起與資源支配者的人情關係,必然千方百計尋找可以"連線"的中介人,然後請客吃飯送禮,"外人"自然就變成了"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有了感情的託辭,資源支配者"做人情"或"回饋人情"時,難免大開方便之門,將其所掌握的資源作有利於"自己人"的分配,違法亂紀甚至陷入犯罪深淵。所以,當國人義憤填膺地對腐敗現象"拍板磚"時,不知是否反省自己或許也曾為"腐敗事業"推波助瀾。所以,維護良好的政治生態,不僅要加強反腐制度建設,加大打擊力度,也要注重社會文明建設,削弱消極的文化影響,來個"圍魏救趙"。
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隨着歷史的演變和時間的推進,人的道德情操越來越高,人情味也越來越濃。但人情味與"人情"消費肯定不成正比,真正的人情味應該是強調公平公正,不論位高位卑,不管"自己人"還是"外邊人",一律依法按章辦事,堅持關心同情弱者、幫助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從這個意義上説,其實你的功利"人情"消費越高,可能你離真正的人情味就越遠。

人情文化應對方法

如何遠離功利人情,積極發展愛心人情味,除了加大教育轉化力度,加快推進法治進程,當務之急也要加強移風易俗,有效扼制功利人情。
俗語説,"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幹部",破除功利人情首先要從黨員幹部抓起,真正把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定落到實處,嚴禁大肆舉辦各類婚慶喜喪酒宴,切實發揮好黨員幹部的表率作用,以更好地改善政治生態、推動社會文明進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