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鎖定
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立項建設,2009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驗收正式掛牌。
中文名
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成立時間
2006年

目錄

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簡介

該實驗室作為凝聚態物理國家重點學科的強力支撐,根據本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現有工作基礎,面向新材料、信息和能源建設的國家需求,針對人工微結構設計和製備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從新型人工微結構設計出發,將材料和器件的製備、微納加工、物性測試與微結構表徵相結合,注重物理、材料、信息和能源多學科交叉融合和高技術原型器件的開發,致力開展:①人工結構聲學材料與器件、②功能光學材料納米光子器件、③半導體光電器件的設計、加工和改性、④新型光伏電池與微納智能器件、⑤聲光材料超微結構表徵。上述五個方向的研究各有重點又互相聯繫,形成有機整體,從聲波、光波延伸到電磁波,圍繞新理論體系、新材料設計、新材料製備、器件加工、物性測試和綜合應用這一主線,開展多學科協同攻關,為提升我國在本學科領域的戰略地位,滿足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聲光材料和器件的需求,實現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新型材料和器件支持

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研究

自2006年初立項建設以來,實驗室在主要研究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系統研究工作,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發表了Phys. Rev Lett. 5篇、Nano. Lett.1篇、Adv. Mater. 1篇,Adv. Funct. Mater.2篇以及Appl. Phys. Lett.32篇、Phys. Rev.系列9篇,年均科研經費1200萬元,實驗室代表性研究成果特色鮮明,與主要研究方向完全吻合,在國內外相同領域中有一定引導作用。
實驗室目前已建成“人工結構設計與性能模擬”、“微納結構與器件加工”、“聲光材料與器件性能測試”和“超微結構表徵”四個集成化的設施平台,實驗室面積達3314平方米,擁有單台件價格超過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87台套,總價值超過6千萬元。實驗室為聲光材料與器件的設計、製備和測試提供了良好的開放平台,為培養本領域的專門人才提供了環境優良、設施先進的理論研究和實驗製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