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咬狗

鎖定
《人咬狗》是一部由貝諾特·波爾沃爾德自編自導自演的犯罪片,於1992年11月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隊紀錄片成員跟隨着連環殺手四處奔走跟拍最終也淪陷到犯罪行為中的過程。
中文名
人咬狗
外文名
Man Bites Dog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比利時
導    演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編    劇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Rémy Belvaux
編    劇
André Bonzel
Vincent Tavier
Rémy Belvaux
主    演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片    長
95 分鐘
上映時間
1992年11月4日
對白語言
法語
色    彩
黑白

人咬狗劇情簡介

人咬狗精彩劇照
人咬狗精彩劇照(8張)
在殺手貝諾特的資助下,一個攝製小組開始拍攝他的活動,貝諾特在片中暗殺各種平民,也會向觀眾展示拋屍滅跡的方法,還介紹他的家庭、愛情。一隊紀錄片成員跟隨着連環殺手四處奔走,成員從客觀跟隨的拍攝者,進而成為參與罪案的追隨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陷入了暴力旋渦,最後全部以死亡告終 [1]  [2] 

人咬狗演職員表

人咬狗演員表

角色 演員
貝諾特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Ben's Mother Jacqueline Poelvoo
Ben's Grandmother Nelly Pappaert
Ben's Grandfather Hector Pappaert
Jenny Jenny Drye
Malou Malou Madou
Boby Willy Vandenbroeck
Mamie Tromblon Rachel Deman
Bed-ridden Old Man André Laime
Nurse Edith Lemerdy
Rape Victim (Martine) Sylviane Godé
Rape Victim's Husband Zoltan Tobolik
Valerie Valérie Parent
Kalifa Alexandra Fandango
Benichou Olivier Cotica
Remy (Reporter) Rémy Belvaux
Andre (Cameraman) André Bonzel
Patrick (Sound Man #1) Jean-Marc Chenut
Franco (Sound Man #2) Alain Oppezzi
Vincent (Sound Man #3) Vincent Tavier
Mother Gina Cotica
Child Ricardo Cotica
Father /Journalist Pierre Vanbraekel
Cameraman Marcel Engels
Sound Recordist Franco Piscopo
Video Reporter Alain François
Postman Fernaud Dubois
Wine Waiter Antoine Chapelot
Buffet Waiter(as Hugues Tavier) Hughes Tavier
Ben's Lawyer Pol Vanderwarren
Journalist 斯特芬妮·奧比爾
Taxi Driver Paul Bottemanne
Boxer /Broken Neck Vincent Merveille
Lady on Train(as Irène Gilissen) Irene Gilissen
Madame Pipi Sabine Tavier
Violinist Annamaria Szomolan..
Night Watchman Carlos Campo Miranda
Shot in the Shoulder Blade Pascal Lebrun
Shot in the Eye Stephanie Aubier
Shot in the Chest Alain Hologne
Shot in the Temple Micheline Hologne
Shot in the Bath Philippe Blasband
Shot in the Left Groin Aldo Fostier
Shot in the Right Groin Jean-Pol Cavillot
Shot in the Yaw(as Elaine Léonard) Elaine Leonard
Strangled Marie Travier
Featured Victim Jean-Claude Masche..
Shot in the Back Lucien Belvaux
Malou's Customer Jean-Paul Geets
Victim in Montage Clotilde Francois
Victim in Montag(scenes deleted) Bertrand Tavier
First Postman Venelin Proikov
Shot in the Bag Anny Hologne

人咬狗職員表

製作人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Rémy BelvauxAndré Bonzel
導演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編劇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Rémy BelvauxAndré BonzelVincent Tavier
攝影 André Bonzel
配樂 Jean-Marc Chenut、Laurence Dufrene、Philippe Malempré
剪輯 Rémy Belvaux、Eric Dardill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3] 

人咬狗角色介紹

  • 貝諾特

    一名瘦高的連環殺手,也是一個沒有理性的變態殺人狂,他所有的殺戮幾乎都沒有什麼理由。他對音樂、藝術、社會等等都有很多意見,似乎還特別喜歡詩歌。他僱傭了攝製團隊拍攝自己的殺人過程,甚至對着鏡頭解釋殺人和埋屍的過程。

(以上資料來源,PS:該片為偽紀錄片,主要角色只有一個) [1] 

人咬狗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拍攝時貝諾特·波爾沃爾德的家人不知道拍攝的東西將被用在電影中,也不知道貝諾特·波爾沃爾德飾演的是連環殺手。貝諾特·波爾沃爾德的媽媽去監獄看見牢房中的他時嚇了一大跳。 [4] 
穿幫鏡頭
  • 當貝諾特·波爾沃爾德用枕頭悶死小孩時,孩子的身體停止掙扎了可是胸部的起伏表示仍然在呼吸。 [4] 
  • 影片開頭主角扼死一個女人時,她的眼睛先是閉上了,表示已經死亡,過了一會又睜開並眨了半天直到這個鏡頭結束。 [4] 

人咬狗獲獎記錄

時間
電影節/頒獎禮
獎項
獲獎主體
備註
1992年
第45屆戛納電影節
法國作家及作曲家工會獎-最佳影片
《人咬狗》
獲獎
青年獎-青年特別獎
萊米·貝瓦克斯、安德列·貝澤、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1992年
第17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都市媒體獎
萊米·貝瓦克斯、安德列·貝澤、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獲獎
1993年
第6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成就
貝諾特·波爾沃爾德
提名
最佳青年電影
《人咬狗》
1994年
第20屆土星獎
最佳類型視頻放映
《人咬狗》
提名
(以上資料來源) [5] 

人咬狗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89年,布魯塞爾INAS電影學校的學生萊米·貝瓦克斯和安德烈·貝澤打算拍攝一部有意思的影片,後來他們的朋友貝諾特·波維德也加入其中,並最終主演了這部電影。由於資金匱乏,《人咬狗》的影片構想被擱置了兩年半的時間,由於經費問題影片拍攝一再被拖延,他們經常沒錢購買新的膠片。三個年輕人最後通過布魯塞爾法語區的募集及自己打工的積蓄湊夠了所需經費。很多劇組成員的親友都加入到拍攝中來,並協助製作 [4] 

人咬狗製作發行

幕後公司
公司類型
公司名稱
國家/地區
製作公司
Les Artistes Anonymes

發行公司
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
法國
Roxie Releasing
美國
Tartan Video Ltd.
英國
標準收藏
美國
Siren Visual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Oro Films S.A.
西班牙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法國
1992年11月4日
法國戛納電影節
1992年5月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1992年9月12日
美國紐約電影節
1992年10月9日
西班牙
1992年12月30日
英國
1993年1月15日
美國
1993年1月15日
荷蘭
1993年2月11日
德國
1993年3月25日
澳大利亞
1993年5月27日
芬蘭
1993年10月8日
挪威
1994年2月11日
葡萄牙P
1994年6月10日
瑞典烏普薩拉恐怖電影節
2001年4月28日
(以上資料來源) [6] 

人咬狗影片評價

《人咬狗》光從名字就感受到了崩潰邊緣的瘋狂。因為是用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的,並且是黑白片,所以會產生一種很嚴重的錯覺,就是會覺得整部影片彷彿一段新聞播放的實況,而且還是年代久遠如同發生在某個人類還未完全文明化的歷史時期的。於是看了這部片子的人就會深思,會對暴力手段進行哲學意義上的分析。該片也是一部赤裸裸地表現暴力的黑色喜劇經典,具有令人着迷的特質,就是既肆無忌憚地表現暴力,還振振有詞。一邊在嘲笑暴力,一邊還逼迫觀眾嘲笑自己,也就是説,影片在瘋狂的同時又具有讓人反思的力量。也正因此如此,黑白影像也成了本的“幫兇”,如果該片不是黑白片,其震撼力恐怕就要打個折扣 [7] 
《人咬狗》最吸引人的不是細節而是整個架構,影片中的殺手和拍攝者的僱傭關係是有趣的。在“以暴示暴”的展示和欣賞中,拍攝者(也是片中人物、殺戮的見證和參與人)實現了一個由表及裏的變化過程:原始暴力(殺手無理由殺人)誘發現代人潛伏的心理暴力(紀錄片成員從記錄到參與),然後顯現到影像。當然,編導者的切入點決定了影片重心是對暴力淋漓盡致的展示,他無暇也懶得去作任何罪案探討,也就沒有任何對暴力心理的剖析和批判。片中有個細節特別具有黑色幽默效果。在一棟舊樓中,跟蹤拍攝的攝製組遇上了另一隊也在跟拍殺人的電視台記者,民間和政府的兩大影像媒介的邂逅令人苦笑也令人沉思。在殺手面對鏡頭喋喋不休的獨白中,有些話不妨理解成暗示了某種全民性崇尚暴力的本質。實際上,這是一部極其“別有用心”的電影。殺手是個變態的殺人狂,拍攝者是在拍攝紀錄片,其實殺手在實施殺戮時,拍攝者雖不直接參與殺戮,實際也是幫兇。事實上,從接手去拍這部影片就無可逃避地成了殺手的一部分。更險惡用心是在看完影片之後,觀眾驀然發現自己最後竟成為殺手的幫兇和同謀。起先,觀眾只是一般地觀看,隨着殺戮變成家常便飯之後,觀眾對片中令人髮指的殺戮也經歷了一種習慣的變異過程:從最初的不解震驚,到淡漠麻木,再到逐漸習慣,最後,殺戮似乎已是不可缺少的生活部分。在不經意之間,在潛移默化中,觀眾從罪案的窺視者成了罪案的參與者。影片通過冷靜客觀的手法,巧妙地實現了這種轉換。觀眾從至高無上的影院消費者,沒有防備地被強姦,並被強拉入夥,成為與罪犯同流合污的一羣。當觀眾清醒以後,身份的轉變似乎已成定局,憤怒也罷,震驚也罷,幫兇的面貌都在自己的心上顯影(《大眾電影》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