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口重心

鎖定
人口重心又稱人口中心(mean pointer centre),為地區人口分佈的綜合統計與表示方法之一。
中文名
人口重心
外文名
mean pointer centre
又    稱
人口中心
屬    性
地區人口分佈的綜合統計表示方法
特    點
屬於城市或城鎮人口聚集區
歷史淵源
是人類集中從事商業活動發展而來

人口重心概念

人口重心此概念源於力學。如果把地區人口分佈形象地理解為人口分佈圖上具有確定的點值和位置的散點羣,則在平面上全部力矩達到平衡的支點就是人口重心。故可將地區總人口看成為集中在人口重心點上的一個人口總體。
由美國學者沃爾克(F.Walker)於1874年首先使用這個概念,可提供某地區人口分佈的簡明、概括而又準確的印象,並可表明地區人口分佈的總趨勢或中心區位。人口重心的計算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與合成法則進行。假設某地區包含i個子區,各子區人口數為Pi;地理座標(經、緯度)為(xi,yi)。該地區人口重心的地理座標(x,y)。式中∑Pi為地區總人口。上式表明人口重心是用各子區人口數作為權數,加權平均後得到的平均人口區位。它是一個既考慮人口數量,又考慮空間距離的一個特徵點。

人口重心應用

在實際進行計算時,子區地理座標可選用3種不同的值:①子區平面圖形的幾何中心。不規則圖形的幾何中心通常由目測估計;②子區行政首府或中心城鎮的座標;③根據更低一級子子區人口分佈狀況計算得到子區人口重心座標。如以縣級為子子區取其幾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座標計算出省級(子區)的人口重心,再根據省級人口重心計算全國人口重心。
在手工計算時,可採用平面直角座標代替經緯網座標,但精度較差。人口重心不僅在美國這樣的典型移民國家裏成為研究人口分佈變動的重要手段,還適用於其他具有悠久社會發展和人口記載歷史的國家,用於揭示人口(自然與機械)變動的地區不平衡性,進而顯示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其方法是:把不同歷史年代的人口重心標在地圖上,並按時間先後連成折線,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動軌跡和速度,但應注意消除不同時代版圖變動對人口重心造成的影響。

人口重心人口情況

人口氣候濕暖地區集中
中國歷史悠久,人口總量龐大,其人口分佈受自然條件和多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具有一系列鮮明特點。
首先,各地區人口分佈極不平衡,東南半壁地勢平緩,氣候暖濕,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勢高峻,氣候乾冷,人口稀疏。若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向雲南省的騰衝劃一直線,其東南一側佔總面積42.9%,人口占94.3%,西北一側分別為57.1%和5.7%。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達284人/平方公里,後者僅為13人/平方公里,相差達21倍。在東南一側,以江河沿岸沖積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長江下游和杭州灣沿岸平原超過900人/平方公里,黃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達到600~700人/平方公里。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於河谷地帶和綠洲,大面積上人口均極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主的無人區佔了全國總面積十分之一。此外,帕米爾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往沿海集中
其次,人口分佈明顯地趨向於沿海,越往內地,人口越稀少。1995年,距海岸200公里範圍內的平均人口密度為458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範圍內為226人/平方公里,下降了一半還多;500~1000公里範圍內為160人/平方公里,下降近三分之二;1000公里以外,僅為23.6人/平方公里,還不到十九分之一。沿海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温和,水源豐沛,交通和對外聯繫方便,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聚集確有其有利條件,世界各國大多都是這樣。而內地邊疆的優勢則是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新中國建立後,為改善生產佈局狀況,推動了由沿海向內地邊疆的人口再分佈,沿海12個省、區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2.8%降至1978年的41.0%。此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沿海省區經濟飛速發展,儘管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還是出現了明顯的止跌回升勢頭,1995年已達41.2%,若計入遷移流動人口,比重還要更大。這表明與前一時期相比,中國人口再分佈在方向上已發生重大逆轉。
地勢低平地區集中
人口主要分佈於地形較為低平的地區,人口密度與地面海拔呈密切的負相關。1995年海拔200米以下地區集中了全國人口的64.9%,200~500米為17.l%,500~1000米為7.7%,1000~2 000米為8.9%,2 000~3 000米和 3 000米以上分別僅為1.1%和0.3%;200米以下人口密度高達522人/平方公里,3 000米以上僅為1.6人/平方公里,相差320餘倍。中國人口垂直分佈的最低高程並不是沿海,而恰恰在地處亞歐大陸核心的新疆吐魯番盆地,其中居住在海平面以下的約有16萬人;中國(也是世界)人口垂直分佈的最上限在喜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約有2萬人定居在海拔5 000~5 200米之上,而季節性人口分佈(放牧)的上限更達到5 500米。 [1] 

人口重心中國人口重心

1995年中國(含港、澳、台)的平均人口密度為129人/平方公里,比世界平均數高2倍,或者説,人均佔有的國土陸地面積僅及世界平均數三分之一。在各省、市、區中,大部分人口密度都很高,除直轄市外,江蘇省以688人/平方公里居首位,山東、河南為560人/平方公里左右,浙江、安徽也達到420人/平方公里以上,均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這些都説明中國確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中國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區是西藏,僅為2人/平方公里,與江蘇省相差343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