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口慣性

鎖定
人口慣性是指達到生育更替水平後人口繼續增長的趨勢。因為過去的高生育率,低齡組人口較多,達到或低於生育更替水平後人口還會繼續增長數十年。隨着低齡組人口逐漸生兒育女,出生人數劇增,將超過死亡人數。但隨着他們年齡繼續增大,死亡人數將逐漸增加,趕上甚至超過出生人數。因此,要使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接近大約需要經過兩代或三代人(50-70年)的時間。儘管60年代末芬蘭就達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但每年的出生人數仍比死亡人數多10,000人。
中文名
人口慣性
外文名
population momentum
問題緣由
生育率
舉    例
60年代末芬蘭
後    果
人口大量增多

目錄

人口慣性來源

人口慣性來源於人口年齡結構,而年齡結構又取決於過去歷年的婦女生育率和總人口死亡率水平,即過去人口持續、快速的增長,會導致較輕的年齡結構和較大的育齡婦女比重。

人口慣性主要影響

因經濟、技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人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較大幅度地下降,以至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但由於人口中現有的和未來一段時期內較多的育齡婦女人數,將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總人口仍處於增長趨勢。同樣,慣性作用也會使原來人口減少的趨勢在其生育率提高後,總人口仍保持相當一段時間減少的趨勢。人口慣性還表現在人口生育高峯或低潮的重複性,重複週期與一個人口再生產週期吻合。如中國1986年以來人口出生率的較大幅度回升與1963~1964年間“補償性生育”所生出的一大批嬰兒密切相關。一個生育高峯或低潮總會在下一個週期裏不同程度地得到體現。人口慣性是人口再生產過程的內在規律之一,只有充分認識它的存在和作用,才可能正確分析人口現狀及其背景,預測人口的發展趨勢,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口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