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力資源指數

鎖定
人力資源指數(HRI),最早由利克特提出,是指儘量少用財力數據,更多采用組織氣氛調查數據來測量人力資源狀況的指數。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它為組織的人力資源戰略管理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基礎,而且在診斷特殊問題和推動組織發展方面被證明是非常有用的。它不僅僅説明企業人力資源績效並且反映企業的環境氣氛狀況,包含內容較為廣泛。
中文名
人力資源指數
外文名
Human resource index
表達式
HRI
提出者
利克特

人力資源指數分析方法

人力資源指數分析方法是測定企業人力資源實際狀況的量化指標體系,它採用問卷表的形式對企業各層次管理人員及各類員工進行調查,並結合系統而深入的訪談,獲取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真實情況。
人力資源指數問卷表有15個分類因素及73項指標所組成,廣泛涉及到企業的報酬制度、信息溝通、組織結構與效率、關心員工、人際關係以及參與管理等各個方面。
各分類因素涵蓋內容如下:
(1)報酬制度:工資、津貼、獎金、福利、住房、勞保狀況;
(2)信息溝通:組織內外信息的縱向與橫向溝通效果與現狀;
(3)組織效率:組織與個人工作效率;
(4)關心職工:員工對組織關心的印象與感受;
(5)組織目標:組織目標是否明確,各層次員工是 否瞭解,組織目標與個人工作、個人目標是否一致;
(6)合作:組織內部合作狀況,合作與組織效率及員工能力發揮的關係;
(7)內在滿意度:員工對工作、報酬、組織、管理、環境及自我發展的滿意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進取意識及對工作與組織的自豪感;
(8)組織結構:管理體系、規章制度、職能機構是否健全與正常運轉;
(9)人際關係:組織內部員工之間的感情溝通狀況及其對實現組織目標的影響;
(10)組織環境:組織內外環境、氣氛狀況、員工對組織環境的感受;
(11)參與管理: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機會及其作用;
(12)基層管理:基層管理是否有效及員工的評價;
(13)中高層管理:中高級人員管理能力,人品及效果,員工對其信賴程度;
(14)用人機制: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內部機制是否正常與健全,是否適應市場經濟
(15)職工精神與期望:職工精神狀況以及對未來的期望。

人力資源指數應用舉例

趙曙明等在舒斯特(Schuser)關於HRI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企業實際情況重新設計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力資源指數測評方法,並運用此方法在中國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十幾個城市近百家企業進行調研。比較了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水平,取得了重大成果。

人力資源指數調查問卷

“人力資源指數問卷”由美國舒斯特教授設計(1977),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氣氛調查。通過員工對15項人力資源工作的滿意度測量,獲得對企業人力管理管理績效和整個組織環境氣氛狀況的評價。由於組織中雙向溝通渠道的開闢,人力資源指數對診斷組織中的特殊問題和組織發展也是有效的。其設計是內64個項目15個因素:報酬制度;信息溝通;組織效率;關心員工;組織目標;合作;內在滿意度;組織結構;人際關係;環境;員工參與;工作羣體;基層管理;羣體協作;管理質量。該問卷的信度係數(Alpha)在0.757至0.929之間。
HRI的15個因素都是與企業績效相關的,在改善人力資源部門的機會辨別方面和提升競爭優勢的變革方面是十分有用的。HRI包含了64項關於組織各方面的肯定性陳述,通過五點量表法填答問卷者給出其對每個陳述語句的同意程度。在問卷最後有兩項開放性問題,要求填答問卷者寫出其對所在企業最喜歡的一點和最想改變的一點。根據企業的不同,也可以添加一些題目來評估企業的某些特有內容。
因為HRI調查結果顯示出了一個組織的強項和弱項,所以一個標準化的調查就可以使管理者將結果與現有標準進行對比。譬如由外部組織的信息而建立起來的標準與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知道自己公司與外部市場的差距;由其他部門建立的內部標準與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知道管理的實施效果。它能夠用來分析和比較不同組織之間的差別,也能夠比較一個組織在不同時間點上人力資源管理效果的不同。

人力資源指數作用

HRI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它為組織的人力資源戰略管理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基礎,而且在診斷特殊問題和推動組織發展方面被證明是非常有用的。它不僅僅説明企業人力資源績效並且反映企業的環境氣氛狀況,包含內容較為廣泛。研究者在美國、日本、中國、墨西哥的許多企業使用HRI進行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區標準和國際標準。 [1] 

人力資源指數相關指數

新華經參仕邦指數
近日,新華經參仕邦人力資源指數正式發佈,這一指數是主要反映我國部分地區一線勞動者工資和勞動力供求情況。根據指數顯示,今年(2012年 [2]  )上半年,在我國15個城市的4個重點行業中,工資漲幅輸給了物價漲幅。換而言之,實際工資漲幅仍呈下降趨勢。
報告稱,15個城市總體勞務用工聘用量出現同比增長、環比下降的態勢,這與我國GDP增速放緩、製造業PMI指數在擴張區間連續四個月回落的態勢基本保持一致。
從工資情況看,雖然多數城市工資總額在提升,但是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工資多數呈下降態勢。以2010年1月為基期,全部15個城市4個行業,實際工資僅增長1%;與2010年6月比,實際工資下降5%。這表明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增幅沒有“跑得過”物價增幅,實際收入同比在下降。
此外,報告還顯示,在珠三角等東部傳統的勞務用工集聚地,聘用量在減少,相反,中西部地區的聘用量則出現成倍增長。 [3]  隨着宏觀政策的效果開始顯現,物價漲幅趨勢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動報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出現正增長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