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亳都

鎖定
亳都,五帝之一帝嚳、夏代商國商朝的都城,今址在河南商丘境內。 [30] 
亳為帝嚳的都城。商湯由商丘(今商丘古城)遷都於亳(商丘谷熟鎮) [36]  ,滅夏之後,返回亳都(今河南商丘)。湯二十七年,商湯遷九鼎於商邑 [28] 商湯仲丁十位君主均在此建都,亳都遭遇河決之患,仲丁被迫自亳西遷至隞(又作”囂“)。此後,商朝開始”九世之亂“。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商王朝,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黃河遷回商湯的故地亳定都,施行先祖商湯的仁政,百姓安居樂業,商朝國勢開始振興起來。 [26]  盤庚十四年,自亳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營建殷都 [27] 
《史記 殷本紀》記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商丘有伊尹墓及伊尹祠存世。 [2-6] 
確定鄭州商城為商中期都城之一的重要學術意義在於,校正了漢晉以來學者有關商亳分為北亳(今山東曹縣一帶)、南亳(今河南商丘一帶)、西亳(今河南偃師一帶)等不同地望的認識,也為探討更早的夏文化提供了基礎。 [32]  [35] 
中文名
亳都
所屬地區
商丘
性    質
帝嚳都城、夏代商國都城、商朝六都之首
歷    史
3600多年前

亳都地理位置

亳都,五帝之一帝嚳、夏代商國及商朝的都城,商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商朝的開國之君。滅夏之後,為實現對中原各部落的有效控制。

亳都歷史沿革

商文化考古二里崗期遺址分佈區域(虛線為早期) 商文化考古二里崗期遺址分佈區域(虛線為早期)
五帝之一的帝嚳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於亳。 [1] 
夏朝末年,建都商丘的商國,在夏桀時強大起來。夏並沒意識到來自商湯的威脅,“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對民眾及所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欺壓與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
商湯為了準備滅夏,在夏桀十五年,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今商丘古城)遷至亳(商丘谷熟鎮),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
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舉兵滅夏,返回亳都(今商丘),建立商朝。據《左傳·宣公三年》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商湯‘二十七年,遷九鼎於商邑’。”“商邑”即商之先王之都商丘。這説明夏朝滅亡,九鼎遷於商丘。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隞(即囂),盤庚在位時又遷回亳十四年。
據《竹書紀年》記載:大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盤庚在位時,為了挽救經歷”九世之亂“岌岌可危的商王朝,盤庚決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回商湯的故地亳定都。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盤庚於是曉諭諸侯和大臣説:“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捨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努力實行,憑什麼成就德政呢”。於是渡黃河南下,遷都於亳。盤庚遷亳後,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26] 

亳都出土文物

亳都杜嶺方鼎

杜嶺方鼎
杜嶺方鼎(4張)
杜嶺方鼎(1974年鄭州出土)為兩件:稍大的一件通高100釐米,重達86.4公斤,被命名為“杜嶺一號”,稍小的則被命名為“杜嶺二號”。 [31]  杜嶺方鼎是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商代早期青銅重器,比殷墟出土的後母戊鼎還要早約300年 [30] 

亳都其他文物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內的獸面紋銅鉞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內的獸面紋銅鉞
第二、第三處青銅器窖藏坑分別於1982年、1996年在鄭州商都遺址被發現,出土了包括大方鼎、大圓鼎、扁足鼎、牛首尊、羊首罍、提樑卣、戈、鉞等在內的一大批青銅禮器。 [30] 

亳都“亳”字陶文

“亳”字陶文
“亳”字陶文(3張)
據不完全統計,鄭州商城北部與東北部出土東周時期的帶字陶文已不下二百例,涉及到至少十餘個字[2]。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作(《陶匯》6.121)、(《陶匯》6.120)形字。此字最初被鄒衡、鄭傑祥、牛濟普等先生釋為亳字[3]。石加先生在《“鄭亳説”商榷》一文中懷疑此字當系“京”或“亭”字,而不應該是“亳”字[4]。俞偉超、李家浩先生主張釋為“亭”字[5]。二文的主要論據是鄭州商城陶文中有一件“昳亭”二字的戳記(圖一),而另有“昳”字單印與此字單印,並排打在一器上(圖二),兩兩對照,可以證明該字也是“亭”字[6]。但他們也注意到,這個字和秦陶文中的“亭”字相比,字形仍有很大不同,認為這很可能屬於“六國古文之體”。儘管有不同意見,但古文字界還是有不少學者支持將該字釋為“亳”字的。湯餘惠先生主編的《戰國文字編》,即將鄭州一帶的韓陶文、與多見於齊系璽印或戳記的(《陶匯》3.31)、(《陶匯》3.6)這兩類相似的字形一併歸為“亳”字,代表了一種流行的看法。 [33] 
鄭州商城出土戰國時期的字陶文,為亳都的確認提供了確切的證據,對鄭州二里崗文化和商城遺址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亳都原始瓷尊

鄭州商都博物院  原始瓷尊 鄭州商都博物院 原始瓷尊
原始瓷尊,敞口、折肩,肩腹飾有排列密集而規整的斜行小方格紋。胎骨堅硬緻密,表面施釉。與後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徵。鄭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將我國開始燒製瓷器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極大地開闊了學術研究的視野。原始瓷尊,敞口、折肩,肩腹飾有排列密集而規整的斜行小方格紋。胎骨堅硬緻密,表面施釉。與後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徵。鄭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將我國開始燒製瓷器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極大地開闊了學術研究的視野。

亳都鄭州商城牛肋骨刻辭

鄭州商城牛肋骨刻辭 鄭州商城牛肋骨刻辭
鄭州商城牛肋骨刻辭的發現,將甲骨文的出現年代提前至二里崗時期,為探尋商文明的發展脈絡提供了有利線索。據相關學者研究,其中“乇”字的發現及其釋讀,佐證了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即為商湯之“亳”都。 [32] 

亳都金覆面

鄭州書院街商代墓出土的金覆面(國家文物局供圖,央廣網發) 鄭州書院街商代墓出土的金覆面(國家文物局供圖,央廣網發)
鄭州商城貴族墓葬出土多件黃金用品。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富成介紹,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位於鄭州商城遺址內城東南部,是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殘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墓地南北兩側發現兩條壕溝,壕溝東西走向,間距約130米。墓葬主要分佈於兩條壕溝之間的區域,共發現25座,其中3座墓葬出土青銅器,6座疑似祭祀坑,其餘16座推測為陪葬墓,均無棺槨葬具和陪葬器物。 [34] 
2號墓(M2)是鄭州商城考古發現等級最高的墓葬,墓口長2.93米,墓葬中間發現疑似硃砂的紅褐色遺蹟現象,墓內出土各類器物200餘件,其中青銅禮器、兵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另有貝幣123枚、綠松石管珠、鑲嵌綠松石的牌飾等,充分彰顯了墓主人的高等級貴族身份。 [34] 

亳都文獻記載

亳都甲骨文記載

清代地理文獻記載商朝六都“南亳、隞、相、耿、邢、殷” 清代地理文獻記載商朝六都“南亳、隞、相、耿、邢、殷”
甲骨文《殷虛書契後編》有“在商貞〔今曰步〕於亳”之語,説明“商”和“亳”兩座城的距離在一天之內便可步行到達。

亳都不同記載

◎帝嚳都亳
古籍地圖,亳在商丘 古籍地圖,亳在商丘
帝王世紀》:“(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 [7] 
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卷之四 十六 帝王 上古:“帝嚳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極之子、黃帝之孫也,代高陽氏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8] 
◎商國地七十里
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9] 
◎ 商湯從先王居
(漢)《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10]  (漢)《史記 殷本紀》: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唐)《史記集解》皇甫謐曰:“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唐)《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從先王居,(唐)《史記集解》孔安國曰:“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唐)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11-12] 
◎亳與葛國為鄰
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 [13]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14] 
《後漢書·東漢郡國志》:“梁國谷熟縣有南亳,寧陵有葛伯也。” [15] 
水經注·汳水》:“葛於六國屬魏。魏襄王以封公子無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東四十里。” [16] 
(中科院地理所歷史地理研究室繪製)商都亳在商丘 (中科院地理所歷史地理研究室繪製)商都亳在商丘
(宋)樓鑰北行日錄》:“六日丁亥,霜晴,車行四十五里。沙山岡換驢,三十五里谷熟縣早頓。縣即商之南亳,湯所都也。縣外有虹橋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兩傍築小土牆,且敝損不可行,絕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園,果木甚多。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觀者多閉户以窺。夾道甲騎百餘,城外及驛前皆步兵。大樓曰睢陽,製作雄古,傾圮已甚,驛曰睢陽。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請五百短錢。」聞本朝養兵之豐,嘆感不已。南京城樓側有亭,名「解愠」。承應人有自言姓趙者,不欲窮問之。雲,「城中猶有徐太宰、路樞宻、鄭宣徽等大宅,多為官中所佔,亦有子孫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啓是為宋國。後唐以為歸徳軍節度,本朝以王業所基,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歸德府,漢梁孝王所都。兔園、平台、雁鶩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隕石五猶存。七日,戊子,晴。車行六十里,寧陵縣早頓。古葛伯國,湯所徵也。” [17] 
商湯滅夏歸南亳
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𤳹(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18] 
《國語·周語下》:“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19]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至仲丁始遷於隞。” [20] 
尚書商書·湯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蓋湯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練而祔,伊尹祠於先王,奉嗣王祇見闕祖,祔湯於廟也。【原注】非朔者,祔廟無定日。先君祔廟,而後嗣子即位,故成之為王,則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也。若自桐歸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則適當其時,而非有所取爾。【楊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21] 
◎伊尹葬於南亳
竹書紀年》:“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22] 
呂氏春秋》記載:“伊尹卒葬南亳”。 [6] 
《通鑑外記》記載:“伊尹生於空桑,卒葬南亳。” [5] 
商丘縣誌》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致葬於亳,即其地也。” [4] 
商丘虞城縣谷熟鎮伊尹墓《重建伊尹殿記略》載:“谷熟之南舊縣,即古亳故墟,有冢畝餘,世為伊冢,冢前建祠,祠設其像。” [3] 
范文瀾中國通史》:“南亳,在今虞城縣谷熟集西南三十五里。” [23] 
仲丁自南亳遷囂
(清)劉德昌 修.《商丘縣誌》: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 十七 帝王 [24] 
(清)《虞城縣誌》引《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決之害,商都自亳遷於囂。” [25] 
盤庚自奄遷南亳
《史記·殷本紀》:“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26] 

亳都亳與葛為鄰

葛伯國都城葛城遺址 葛伯國都城葛城遺址
根據北魏水經注》記載,亳都與葛城相距不遠。汳水又往東流經葛城北面,葛城是葛伯國的國都。《孟子》記載:葛伯不祭祀。商湯問道:為什麼不祭祀?葛伯回答説:沒有供品可以祭祀。商湯給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商湯又問他。葛伯回答説:沒有牛羊供祭。商湯又送給他牛羊,葛伯還是不祭祀。商湯又問他。葛伯答道:沒有穀物供蔡。商湯就派了亳都的民眾去為他耕種,讓老弱的人去送飯。葛伯又領了一批人去奪取飯食,不肯給他的人,就把他們殺掉。於是商湯才出兵討伐葛國。葛城在六國時屬於魏國。魏安鱉王把這地方封給公子無忌,號為信陵君,封地在葛鄉,就是這個葛城,在寧陵縣西邊十里。 [29] 
參考資料
  • 1.    《大元一統志》:“亳城,在歸德府城東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即今寧陵縣葛鄉,亳乃今谷熟縣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受命之地。谷熟為南亳,湯所都。”
  • 2.    《史記 殷本紀》記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
  • 3.    虞城縣谷熟鎮伊尹墓《重建伊尹殿記略》載:“谷熟之南舊縣,即古亳故墟,有冢畝餘,世為伊冢,冢前建祠,祠設其像。”
  • 4.    《商丘縣誌》記載:“伊尹百歲歿,帝沃丁以禮致葬於亳,即其地也。”
  • 5.    《通鑑外記》記載:“伊尹生於空桑,卒葬南亳。”
  • 6.    《呂氏春秋》記載:“伊尹卒葬南亳”。
  • 7.    《帝王世紀》:“(帝嚳)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也。”
  • 8.    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卷之四 十六 帝王 上古:“帝嚳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極之子、黃帝之孫也,代高陽氏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 9.    《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 10.    《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 11.    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 12.    《括地誌》雲:“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從都之。
  • 13.    《孟子·藤文公下》載:“湯居亳,與葛為鄰。”
  • 14.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 15.    《後漢書·東漢郡國志》:“梁國谷熟縣有南亳,寧陵有葛伯也。”
  • 16.    《水經注·汳水》:“葛於六國屬魏。魏襄王以封公子無咎,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東四十里。”
  • 17.    宋 樓鑰《北行日錄》:“六日丁亥,霜晴,車行四十五里。沙山岡換驢,三十五里谷熟縣早頓。縣即商之南亳,湯所都也。縣外有虹橋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兩傍築小土牆,且敝損不可行,絕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園,果木甚多。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觀者多閉户以窺。夾道甲騎百餘,城外及驛前皆步兵。大樓曰睢陽,製作雄古,傾圮已甚,驛曰睢陽。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請五百短錢。」聞本朝養兵之豐,嘆感不已。南京城樓側有亭,名「解愠」。承應人有自言姓趙者,不欲窮問之。雲,「城中猶有徐太宰、路樞宻、鄭宣徽等大宅,多為官中所佔,亦有子孫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啓是為宋國。後唐以為歸徳軍節度,本朝以王業所基,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歸德府,漢梁孝王所都。兔園、平台、雁鶩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隕石五猶存。七日,戊子,晴。車行六十里,寧陵縣早頓。古葛伯國,湯所徵也。”
  • 18.    《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𤳹(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 19.    《國語·周語下》:“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 20.    《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至仲丁始遷於隞。”
  • 21.    《尚書》商書·湯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蓋湯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練而祔,伊尹祠於先王,奉嗣王祇見闕祖,祔湯於廟也。【原注】非朔者,祔廟無定日。先君祔廟,而後嗣子即位,故成之為王,則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也。若自桐歸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則適當其時,而非有所取爾。【楊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 22.    《竹書紀年》: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 23.    范文瀾《中國通史》:“南亳,在今虞城縣谷熟集西南三十五里。”
  • 24.    (清)劉德昌 修.《商丘縣誌》: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 十七 帝王
  • 25.    (清)《虞城縣誌》引《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決之害,商都自亳遷於囂。”
  • 26.    《史記·殷本紀》:“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 27.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
  • 28.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二十七年,遷九鼎於商邑。(《左·宣三年傳》:‘桀有昏德,鼎遷於商。’)
  • 29.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汳水又東徑葛城北,故葛伯之國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湯問曰:何為不祀?稱:無以供祠祭。遺葛伯,葛伯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犧牲。湯又遺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毫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又率民奪之,不授者則殺之。湯乃伐葛。葛於六國屬魏。魏安釐王以封公於無忌,號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在寧陵縣西十里。”
  • 30.    在鄭州商城遺址“探商尋夏”-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1-03]
  • 31.    寶物圖鑑  .河南博物院.2022-01-29[引用日期2023-01-03]
  • 32.    一個字中隱藏的王朝都城歷史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33.    關於鄭州出土“亳”字陶文的一點看法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1-03]
  • 34.    “考古中國”最新成果: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墓葬 鄭州商城貴族墓出土“金覆面”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1-03]
  • 35.    在鄭州商城遺址“探商尋夏”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3-01-03]
  • 36.    商丘,中國古代重要都城  .河南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24-03-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