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亳州市博物館

鎖定
亳州市博物館,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芍花路209號,佔地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室內基本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文物庫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隸屬於亳州市文化旅遊局,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1-2] 
1958年冬,籌建亳縣博物館。1973年3月,幾經撤銷,再次成立亳縣博物館。1986年,亳州升縣為市,亳縣博物館改名為亳州市博物館。2003年,經安徽省編委同意恢復亳州市博物館。2009年,改建為亳州市博物館新館。2009年6月18日,亳州市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3]  截至2019年末,亳州市博物館有387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958件/套,舉辦展覽1個,開展教育活動94次,參觀人數53萬人次。 [4] 
1995年,亳州市博物館被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5] 
中文名
亳州市博物館
外文名
Bozhou Municipal Museum
地理位置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芍花路209號
佔地面積
25000 m²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投用時間
1959年10月1日
開放時間
夏季9:00一16:30冬季8:00一16:00(週一休館)
門票價格
免費
藏品數量
3871件/套(截至2019年末)

亳州市博物館歷史沿革

1958年冬,籌建亳縣博物館。
1959年10月1日,亳縣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60年,亳縣博物館被撤。
1963年春,在山陝會館復建亳縣博物館,並確定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並長期舉辦曹操家族墓出土文物展覽和地方史陳列。
1965年,亳縣博物館二次被撤。
1973年3月,再次成立亳縣博物館。
1986年,亳州升縣為市,亳縣博物館改名為亳州市博物館。
1990年,國家文物局、財政廳撥專項資金36萬元,對年久失修的花戲樓進行了大型維修。
2003年,經安徽省編委同意恢復亳州市博物館,正科級單位,編制24人。
2009年,亳州市委、市政府總投入兩千多萬,把原三國攬勝宮景區改建為亳州市博物館新館。
2009年6月18日,亳州市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3] 
2023年12月9日,亳州市博物館經過提升改造,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互動體驗,提升展示效果和觀眾體驗。 [7] 

亳州市博物館建築佈局

亳州市博物館綜述

亳州市博物館
亳州市博物館(3張)
亳州市博物館佔地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室內基本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文物庫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館名於1963年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亳州博物館為仿漢城堡式建築,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仿漢式建築,大門為漢闕,四周建築圍成城堡狀,東西北各有一門。中間主體建築二層,一層為陳列展廳,二層臨展廳。展廳東西兩側是遊客服務中心、旅遊購物中心、貴賓室、行政辦公區,北部藏品庫房區。南部為開放式廣場及停車場。共8個展廳,臨展廳面積380平方米。 [1] 

亳州市博物館展廳

基本陳列
亳州市博物館基本陳列《穿越五千年一亳州文化尋源》,分為《渦河文明》《商湯都亳》《道源聖地》《漢魏風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和《近現代亳州》七個專題。通過近810件(套)的文物展品、投影水世界、電腦模擬遊覽體驗、地圖和觸摸屏互動、明清街道復原,結合歷史文獻、插圖、人物雕塑、文字説明輔助展品以及燈光的運用等,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直觀地向觀眾展示了亳州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觀眾在展廳可以領略到亳州上下五千年歷史,欣賞“中國原始第一村”尉遲寺出土的大型陶器,曹操家族墓羣出土的銀縷玉衣、玉剛卯、銅豬、精美的漢代青瓷罐,造型逼真的隋唐陶俑,宋元瓷器和明代工藝高超的鏤空金絲葫蘆耳墜等等。基本陳列共有7個展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分佈在一樓展廳。主要陳展文物有龍山文化祭祀用具鳥形神器、七足器、商占卜甲骨、漢代文字磚,宋鈞窯天青釉大碗、僧人骨灰罐、棺、趙孟頫“北隴耕雲”石刻、洪憲五彩九龍大盤等。 [1] 
臨時展覽
亳州市博物館為活躍豐富羣眾文化生活,滿足不同層面的觀眾需求,舉辦了引進、合作聯辦等多種形式的臨時辦展方式,《亳州首屆女書法家作品展》《慶五·一暨三曹書畫院建院三週年書畫展》《邵玉祥書法作品回鄉展》《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書畫展》《海洋生物科普展覽》等,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帶動參觀博物館人氣,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 [1] 

亳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亳州市博物館綜述

亳州市博物館藏品主要來自考古發掘、執法撥交、涉案移交、社會捐贈、徵集(購)等。藏品類別有石器、玉器、陶瓷器、青銅器、金銀器、字畫、鐵器等。 [1]  截至2019年末,亳州市博物館有387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958件/套。 [4] 

亳州市博物館重要藏品

館藏重要文物有新石器白陶罐、三孔玉飾、城父鐵營出土春秋鑲嵌玻璃銅劍、柴家溝出土春秋古玻璃、曹操家族墓羣董園一號墓(曹嵩墓)的銀縷玉衣、玉豬、銅耳杯、二號墓(曹騰墓)的銅豬、汪張夏侯氏墓的和田玉豬、風凰台丁崇墓的玉剛卯、司南佩、曹憲墓的獅紐銅套印、隋白瓷辟雍°、白瓷杯、各式陶俑、唐貼浮花三彩倉、宋鈞窖天青釉瓷碗、元白釉褐彩人物罐、明垂葉鏤空金絲葫蘆耳墜等。 [1] 
銀縷玉衣
由2400多片玉片用銀絲編綴而成,出土於曹操家族墓中的董園2號墓。墓主可能為曹操祖父曹騰。該墓是一座大型石室墓,出土銀縷玉衣和銅豬等珍貴文物。
象牙尺
出土於曹操家族墓元寶坑1號漢墓。牙尺周圍有微雕,正面為奔鹿,反面為翔鳥,每寸一格,格上兩星,十寸一尺,全長23.5釐米。
館藏“象牙尺” 館藏“象牙尺”
字磚
曹操家族墓出土了大量字磚,字體有篆、隸、行、草等。這批字磚對於研究中國書體演變有着重要意義。
字磚 字磚
玉剛卯
鳳凰台一號墓出土,一對,玉質青白,微透明,長方體,高22釐米,上下面1釐米見方,中間有穿,四面刻辭,共66字。
玉剛卯 玉剛卯
司南佩
司南佩(國家一級文物):1972年鳳凰台一號墓(丁崇墓)出土。羊脂玉質地,“亞”字形,中間兩個長方體,下部喇叭司南玉佩是漢代辟邪玉之一,數量不多卻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分上下兩層,為兩長方柱相連形,橫腰環一凹槽。頂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個小盤,全器光素無紋。在中間凹細處或小勺柄處,有一個橫穿或豎穿的孔,可穿系佩掛。
/
五彩人物頭像
五彩人物頭像,國保單位古地下道出土,頭像為男性,面部豐滿,國字臉形,卧蠶眉、鳳眼,通關鼻樑,雙唇緊閉,頭戴皂色官帽。
/
漢八刀玉豬
漢八刀玉豬(國家一級文物):董園一號墓、汪張一號墓、鳳凰台一號墓、菜市一號墓等都有出土。以董園和汪張出土玉豬最具代表。造型及刻劃簡潔流暢,充分體現了“漢八刀”的雕刻技法,玉質為新疆和田玉。
玉豬 玉豬
帶把黑陶杯
喇叭形大侈口,細身深腹,圓底,腹與底之間裝細長柄,表面磨光,線條流暢,造型別致。
帶把黑陶杯 帶把黑陶杯
三孔玉飾
三孔玉飾(國家二級文物),傅莊遺址出土,這是個齒紋三孔玉飾,長條形狀,中間等距離三個對鑽圓孔,玉的表面已經鈣化為了雞骨白,邊緣分別有兩組鋸齒紋,製作需要相當高的工藝。
/
參考資料 [1]  [6] 

亳州市博物館藏品保護

亳州市博物館藏品保管條件不斷改善,庫房面積800平方米,更新購置了20套文物專用櫃櫥,尚未安裝恆温除濕設備。在規章制度上,建立了《庫房安全保衞制度》《藏品保管工作人員職責》《庫房管理制度》。藏品管理規範,保證了藏品安全。 [1] 

亳州市博物館文化活動

亳州市博物館宣傳教育

亳州市博物館藏發揮亳州博物館的社會宣傳教育功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讓更多的市民和青少年學生懂得博物館文化,增加對歷史知識、文物知識和文物法律法規的瞭解,該館除做好正常開放期間的講解服務工作外,還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經常組織小型流動展覽,深入到大學、中學,開展“入學新生走進博物館活動”,先後與亳州職業技術學校、亳州六中共建了精神文明活動。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積極開展“兩日”的文物法律法規宣傳和文物知識的普及活動,義務為廣大市民進行民間藏品的鑑定,贏得了社會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亳州電視台為《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尋源》展覽做了系列片,時常播放。央視、鳳凰衞視、省電視台多次到館拍攝宣傳記錄片,不僅提高亳州市的知名度,也有效的宣傳了亳州文化。 [1] 

亳州市博物館學術研究

亳州市博物館始終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努力提高館職工的專業理論研究水平。從1956年起,亳州文博人的研究成果就出專業刊物上,尤其是對曹操家族墓的研究,影響巨大,並在日本掀起長達10多年的關於日本人起源的探討。
李燦:《亳縣鳳凰台一號漢墓發掘報告》(《考古》1974年3期)、《安徽亳縣隋墓》(《考古》1977年1期)、《亳縣曹操宗族墓葬》(《文物》1978年8期)、《曹操宗族墓字磚與中國書體的演變》(《光明日報》1979.2.7,《中原文物》、《江淮論壇》轉載)、《亳縣曹墓字磚及畫像石》(《文物資料叢刊》1979年第二輯,文物出版社)、《中日古代文化關係考》(《阜陽社聯通訊》1980年4期)、《略述曹氏元墓74號字磚》(《文物》1981年12期)、《從倭人字磚論古代中日文化往來》(《漢中師院》1984年1期、日本《歷史與人物》1983年12期,中央公論社)、《華佗三疑淺析》(《江淮論壇》1985年2期)、《亳縣發現一批漢代字磚和石刻》(《文物研究》1986年2期)、《安徽亳州市發現一座曹操宗族墓》(《考古》1988年1期)、《從曹操宗族墓字磚看中國書體的演變》(《中國書法大全》1992年第九集)、《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化的途徑必須立法》(《城市規劃》2期,1996.5)、亳州市政協《中原寶藏—花戲樓》(1997);陳從周:《亳縣花戲樓》(《同濟學報》1978);李剛:《亳州古玻璃淺説》(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會刊,1992);魏彪:《花戲樓磚雕》(1999);任曉民:《亳州名城名勝》(天馬圖書,2001.10)、《曹操宗族墓羣》(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0)。 [1] 

亳州市博物館所獲榮譽

1995年,亳州市博物館被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2009年5月20日,亳州市博物館被評為第一批國家三級館。 [3-4] 
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5] 

亳州市博物館相關建築

亳州市博物館曾建於亳州著名的花戲樓大殿內。始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花戲樓並不姓花,本名叫“大關帝廟”,別名“山陝會館”。因關羽是山西人,因此他們在此建關公廟。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始建花戲樓,已有351歲,她見證和濃縮了晉商在亳州的發展史。乾隆年間又增添了許多彩繪和雕刻。整個建築面積3163平方米,分戲樓、鐘樓、鼓樓、座樓和關帝廟大殿等幾個部分。因院內一座戲樓飾滿木雕彩繪,花團錦簇,因此又綽號“花戲樓”。是亳州城僅存的一座保護完好的三百多歲的古建築。據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大關帝廟記》載:“亳州北城之大關帝廟,建於國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首事為王璧、朱孔領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賈於亳”首建之後,歷經修繕,才形成當今的規模。有案可稽的修葺活動有:一修於康熙二年(1663年),二修於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三修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修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修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六修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後在道光初、光緒中均有修葺,最後一次的彩繪是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彩繪中有落款可證。這些修繕活動歷經二百六十年,均為山陝商人捐資完成。

亳州市博物館機構設置

經費來源:市財政全額撥款。
機構設置:館長、副館長、保管部、宣教部、陳列部、保衞部、辦公室、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八個股室。
人員編制、組成:編制24人,在職職工22人,本科3人,大專14人,專業技術人員共計19人,其中副研究員1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13人,臨時聘用員工25人,主要為展廳保安員、保潔員和講解員及辦公室工作人員。
觀眾接待:每年接待觀眾30萬人次 [1] 

亳州市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亳州市博物館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芍花路209號。 [1] 
  • 交通指引
交通線路:火車站、汽車站乘2路公交車到曹氏公園西50米路北可到達。 [2] 
  • 開放時間
夏季9:00一16:30冬季8:00一16:00(週一休館)。 [1] 
  • 門票價格
免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