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亮鱗肋毛蕨

鎖定
亮鱗肋毛蕨(Ctenitis subglandulosa (Hance) Ching)是鱗毛蕨科、肋毛蕨屬植物。根狀莖短而粗壯,直立,粗約1.5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2-3釐米,先端纖維狀而稍捲曲。葉簇生;葉柄長40-50釐米,基部粗6-8毫米,暗棕色;葉片三角狀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四回羽裂;羽片12-14對,下部1-2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葉紙質,幹後淡褐棕色;葉軸、羽軸及一回小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二回小羽軸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疏被小鱗片。孢子囊羣圓形,每裂片有2-4對,生於小脈中部以下,較接近主脈;囊羣蓋心形,全緣,膜質,淡棕色,宿存。
分佈於中國、琉球羣島、日本(小笠原羣島)。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淡水、烏來、南投、基隆)、福建(福州、德化、南靖、福清、永泰、崇安)、浙江(樂清)。生長於海拔450米的山谷林下溝旁石縫。
虹鱗肋毛蕨株形大而美觀,為較易栽培的種類,多用於陰生植物園或蕨類專類園,也可用於庇廕的林下、林緣山石邊栽培觀賞。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亮鱗肋毛蕨
拉丁學名
Ctenitis subglandulosa (Hance) Ching [6] 
別    名
鈣巖肋毛蕨
膜葉肋毛蕨
靠脈肋毛蕨
虹鱗肋毛蕨
雲南肋毛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肋毛蕨屬
亮鱗肋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Hance) Ching,1938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亮鱗肋毛蕨形態特徵

亮鱗肋毛蕨
亮鱗肋毛蕨(7張)
根狀莖短而粗壯,直立,粗約1.5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線形,長2-3釐米,先端纖維狀而稍捲曲,全緣,開展而蓬鬆,膜質,鏽棕色。葉簇生;葉柄長40-50釐米,基部粗6-8毫米,暗棕色,向上深禾稈色,上面有兩條縱溝,基部以上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2-3毫米,先端短尖至漸尖,全緣,呈復互狀貼生,薄膜質,棕色並有明顯的虹色光澤;葉片三角狀卵形,長45-60釐米,基部寬30-4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四回羽裂;羽片12-14對,下部1-2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對羽片最大,斜三角形,長18-22釐米,基部寬12-1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而不對稱,其下側特別伸長,柄長1.5-2.5釐米;第二對羽片闊披針形,長16-20釐米,基部寬5-6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而近對稱,二回羽狀;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斜展,間隔3-4毫米,下部幾對柄長2-4毫米,向上的無柄,基部下側一片最大,披針形,長8-10釐米,基部寬2.5-3.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羽軸上側的小羽片比下側的遠短;二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稍斜向上,間隔2-3毫米,基部一對有短柄或近無柄,橢圓披針形,長1.5-2.5釐米,基部寬6-10毫米,短尖頭,第三對以上的基部與一回小羽軸合生,深羽裂幾達二回小羽軸;裂片4-6對,稍斜向上,橢圓形至斜三角形,長3.5-5毫米,基部寬3-4毫米,短尖頭,全緣。葉脈羽狀,小脈3-4對,單一或在基部裂片下部的二叉,斜向上,兩面均稍隆起,上面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主脈上面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明顯隆起並疏被貼生的淡棕色細毛。葉紙質,幹後淡褐棕色;葉軸、羽軸及一回小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二回小羽軸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疏被小鱗片。孢子囊羣圓形,每裂片有2-4對,生於小脈中部以下,較接近主脈;囊羣蓋心形,全緣,膜質,淡棕色,宿存。 [2]  孢子褐色,單裂縫,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極軸長度為26±1.7微米,赤道軸長度為40±1.5微米,周壁具瘤狀突起。 [3] 

亮鱗肋毛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琉球羣島、日本(小笠原羣島)。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淡水、烏來、南投、基隆)、福建(福州、德化、南靖、福清、永泰、崇安)、浙江(樂清)。生長於海拔450米的山谷林下溝旁石縫。 [2] 

亮鱗肋毛蕨生長習性

孢子吸漲後,漸變為綠色,可見孢子內有較多葉綠體產生。培養6天左右,自裂縫處萌發出一條無色透明的初生假根,萌發方式為向心型(centripetal-type)(Momose,1967)。15天左右,原葉體母細胞經過連續分裂形成3-8個細胞的絲狀體,細胞鮮綠色,併發育出多條假根。 [3] 
接種30天左右進入片狀體階段。生長點的形成方式多樣,多數是絲狀體前端的細胞經連續分裂形成偏生生長點,片狀體邊緣細胞排列疏鬆散亂,基部幾個細胞發育延滯,頂端細胞分裂旺盛,同時分化出毛狀體。片狀體發育方式為三叉蕨型(NayarandKaur,1971)。50天后發育為近心形的幼原葉體,兩翼漸上延,生長點下陷。60天后發育為近心形的成熟原葉體,兩翼呈蝶翼狀上斜。翼片內側邊緣在生長點上方平行,原葉體頂部中央下陷淺。毛狀體分佈於原葉體邊緣和表面細胞上,幼時呈乳突狀或針刺狀。邊緣細胞的緣側凸出或多數邊緣細胞相連成不規則絲狀,且細胞相連處常呈縊縮狀。63天左右,接種密度較高的培養基中,原葉體表面首先出現大量的晶亮水珠,表明精子器逐漸成熟,精子器底細胞與環細胞等寬等高。接種70天左右出現基部向下彎曲的頸卵器,頸部由4列細胞組成,高75±1.7微米,且基部具寬大基座。原葉體營養細胞內的葉綠體數量較多且排列整齊,光強大於18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情況下,葉綠體則聚集於細胞邊緣,有時多個葉綠體排成一排。假根多彎曲,具層次狀突起。 [3] 

亮鱗肋毛蕨主要價值

虹鱗肋毛蕨株形大而美觀,為較易栽培的種類,多用於陰生植物園或蕨類專類園,也可用於庇廕的林下、林緣山石邊栽培觀賞。 [4] 

亮鱗肋毛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5] 
亮鱗肋毛蕨 亮鱗肋毛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