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亭旁起義

鎖定
1928年5月,以亭旁為中心的千名貧困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下,發動了一次震撼全省的武裝暴動———亭旁起義,建立起我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這次起義為浙東地區播下了革命火種,在中國新民主主義史冊上譜寫了輝煌一頁,被譽為“浙江紅旗第一飄”。 [3] 
中文名
亭旁起義
發生時間
1928年5月
時    期
民國
領導者
包定
成    果
打響了浙東革命第一槍

亭旁起義簡介

1928年,受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敵我鬥爭已經公開化。5月中旬,黨組織決定在亭旁舉行武裝暴動。24日,正式成立亭旁區革命委員會及紅軍指揮部,由包定任革委會主席兼總指揮。5月26日,革命部隊佔領亭旁,千餘人湧向亭旁街,匯成革命的洪流,和紅軍一起齊集城隍廟。就是在這裏,宣告全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亭旁蘇維埃政府成立。
後來,國民黨政府調集部隊大舉進犯,革命部隊彈盡援絕,轉入地下。包定被叛徒出賣,在杭州就義,年僅29歲。 [4] 

亭旁起義起義經過

碧血灑芳草,正氣壯山河;笑看刀光閃,高唱國際歌。
這是1928 年領導亭旁起義,建立我省第一個紅色政權的包定烈士就義前寫的詩稿, 表現了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1924年初.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實行了合作。
1925年五卅運動後,全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鬥爭不斷高漲,廣東革命根據地獲得了鞏固,對北洋軍閥實行的北伐的戰爭在加緊進行,就在大革命暴風雨的前夜,當時在上海讀書的寧海縣進步青年蔣如珍、林澤榮(林淡秋)、章廣田、俞嶽、潘天壽、柔百等發起組織了“寧海旅滬學會”,學習、討論革命思想。
1926年春,蔣如瓊、林淡秋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根據中國共產黨全國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精神,為在浙江東部地區建立革命基地,造就黨在東海之濱的革命苗圃.就以學會名義.邀集在杭、滬、甬的一部分寧海籍青年,商討創辦寧海中學。暑期,他們回到故鄉,從組織“消夏社’入手,辦起補習班,籌辦寧海中學。經多方努力,中學於1926年9月開學.中共寧海縣第一個支部也在校內秘密建立了。中學開辦不到一個月,即遭倒反動當局查封,學校被迫遷到海遊,黨組織負責人蔣如瓊、範金鑣也先後去廣東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初,隨着北伐的勝利進軍,國民黨中共浙江黨團書記宣中華,即派蔣益謙、林迪生等重建了寧海中學和黨組織。
1927年夏,中共寧海縣委建立,許傑、包定等任縣委委員。年底,全縣即有黨支部10多個,黨員130多人。他們大力發動農民運動,至1928年5月,全縣建立了6個區委,70多個支部.黨員900多人。
1927年夏,包定到寧海中學任庶事主任,不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寧海縣委宣傳委員。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F革命政變,接着汪精衞也叛變了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羣眾。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組織力量,轉入F革命勢力比較薄弱,革命基礎較好的農村。當時中共中央指示江浙省委:“應馬上準備一個廣大的農民武裝暴動。”“奪取政權,佔領縣城,在暴動區域裏,堅決肅清一切F革命勢力。”寧海縣委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把發動農民暴動的重心放在亭旁地區,並派包定回亭旁,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進行建黨和發動羣眾工作。
1928年初,中共亭旁區委成立,包定兼任書記。短短几個月中,全區黨團員發展到700多人,包家、任家、中門、南溪等地均建立了黨支部。知識分子黨員大多以小學教師為掩護,組織了亭鄉學會,控制了各鄉村小學。為教育羣眾,宣傳土地革命,他們組織平民夜校、劇社、獅子會、茶燈會等公開社團,培訓幹部。在黨的領導發動下,亭旁各村首先建立了農民協會。包定、梅其彬等走門串户,組織了‘窮人會”、‘農民會”,宣傳二五減租,平糴平糶,抗捐抗租,同時積極進行武裝農民。黨員葉信莊,帶頭髮動農民打土豪,打開族倉分稻穀,大剎了土豪劣紳的威風。農民運動,猶如燎原之勢,燃遍湫水山麓。
1928年3月中共江浙省委在上海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寧海縣委書記盧經訓參加了會議。會後省委立即派人來縣指導,決定在亭旁、海遊、高視、橋頭湖建立武裝,實行局部暴動,循環遊擊,擴大影響,打算在秋收時實行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並計劃與天台、奉化、臨海各縣聯合,建立浙東革命根據地。正當農民運動如火如荼、迅猛展開之時。一些土豪劣紳不甘心失敗。
1928年4月清明節“南溪事件”就是一例,它揭開了亭旁起義的序幕,成為起義的導火線。南溪土豪梅長恕,長期欺壓農民,霸佔族田。清明節又舉槍威脅南溪大同小學教師、地下黨員梅其慎。激怒的百多名農會會員包圍了梅家大院,雙方僵持了二日三夜。劍已出鞘,箭已離弦,革命羣眾已經行動了,敵我鬥爭已經公開化,起義不得不提前。
1928年5月20日夜,包定主持在穀倉嶺頭召開了亭旁、海遊、珠岙、桑洲四地武裝人員負責人會議,決定建立紅軍指揮部,包定被推選為總指揮,並確定了起義的綱領口號,要求各地做好提前起義的準備工作。
1928年5月22日夜,任家農會準備捕殺官僚地主任禹玉、任友端,奪取槍支,裝備自己,結果未成。次日夜,亭旁各地的武裝農民180 多人在丹邱寺集中,冒雨進軍任家,強攻任禹玉家,火燒任友端大院。“任家事件”,打響了亭旁起義第一槍。武裝起義已成事實,羣眾情緒十分高漲。
1928年5月24日上午,中共浙南特派員管容德,寧海縣委特派員楊毅卿,縣委常委包定,在南溪召集亭旁黨、團區委會議,決定公開成立亭旁區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指揮部,由包定任革委會主席兼總指揮,下設五個部,確定了各部負責人。會議決定佔領亭旁後,指揮部設包家村官僚地主包子聰家。
1928年5月25日晚,亭旁武裝起來的農民200多人,冒着傾盆大雨,集中丹邱寺進行編隊。
1928年5月26日拂曉,起義的農民高舉鐮刀斧頭的大紅旗,扛着土槍、火藥槍、紅纓槍、長矛、大刀,大襟前掛着紅布條,浩浩蕩蕩向亭旁進軍。當地政府和土豪聞風逃竄,未經戰鬥,農民軍就佔領了亭旁鎮。街上貼滿了“打倒蔣介石”、“實行土地革命”“、“殺盡豪紳地主”、“沒收反動派財產”等革命標語。革命羣眾千多人,湧向亭旁街,匯成革命的洪流,和紅軍一起齊集城隍殿。在振奮人心的大會上,縣委宣佈立即解散當地反動機構,莊嚴宣告亭旁區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成立,包定任主席。宣佈實行共產主義革命,焚燬契據,開倉濟貧,沒收地主土地。革命委員會發布了文告,宣佈逮捕反動豪紳,沒收財產;向一般地主派糧派捐,收繳槍支。為歡慶新生的紅色政權的誕生,亭旁革命人民舉行了盛大的遊行示威。亭旁街沸騰了!亭旁區沸騰了!寧海縣沸騰了!亭旁起義的同時,在黨的組織下,珠岙、桑州、前童,天台的洪疇、歡岙,臨海的大田、兩頭門的武裝農民千餘人.也彙集珠岙,推舉陳祥為紅軍臨時總司令,待命行動,準備支援亭旁蘇維埃。在寧海的橋頭胡、梅林一帶,也組織了六、七百農民,準備響應起義。亭旁起義的槍聲,嚇破了官僚、地主、豪紳的膽。他們倉皇外逃,緊急向國民黨省政府告狀、震動了全省,國民黨浙江省主席何應欽急令省民政廳和省防軍立即組織“圍剿”。 5月26日,駐海門的省防軍第五團和臨海的國民軍,集結臨海的車口、東睦、從東南包抄亭旁;寧海縣及駐海遊的國民軍從西北面準備進犯。紅軍指揮部考慮幹部和戰士已四天四夜沒有閤眼了,難以連續作戰,珠岙等地農軍亦已散去,遂決定將部隊撤至南溪一帶,待敵人竄入亭旁時再加以反擊包圍。
1928年5月27日黎明,從海游來的國民軍最先竄入亭旁,並向南溪方向推進。紅軍據險扼守在上模虎隴頭,英勇地阻擊敵軍。戰鬥持續到傍晚,敵軍也沒有得逞,只得退回亭旁。次日晨,敵軍改由中門方向偷襲南溪,又被扼守在上馬攀山頭的紅軍擊退。
1928年5月28日,東南方原集結在車口的敵軍,進至臨海金坑,距南溪只有十里之地;亭旁方向的敵軍又大量增兵,使南溪腹背受敵,處於被圍狀態。這時的農民軍又缺乏組織訓練,聞敵大部隊到來,就紛紛散去。加上裝備極差,又彈盡糧絕,難以固守。為了保存骨幹,指揮部決定化整為零,轉入地下。包定和縣委其他同志撤到珠岙。決定各地設秘密聯絡點,待機重新起義。由梅其彬率領的20多名紅軍骨幹,轉移到大尖山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了一個月,先後也都轉入地下鬥爭。新生的亭旁蘇維埃政權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1] 

亭旁起義歷史紀念

浙江紅旗第一飄 浙江紅旗第一飄
六十年後,三門人民為了悼念烈士,先後建立了亭旁起義紀念碑、館和黃豹山包定烈士塑像。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為紀念碑題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館內展出有許多文物和圖片資料。一碑一館現被列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