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亭子口水電站

鎖定
亭子口水電站位於廣元市蒼溪縣上游15公里處,是嘉陵江幹流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根本解決廣元、南充等地292.14萬畝土地和181.7萬城鄉人口的供水問題,並有效緩解廣元等川東北地區的電網調峯容量不足的緊張局面。
中文名
亭子口水電站
位    置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境內
距蒼溪縣城
15km
總庫容
42億立方米 [4] 
總投資
168.53億元 [3] 
裝機容量
110萬千瓦(4×275MW) [2]  [5] 
投產時間
2014年5月1日 [2] 

亭子口水電站內容簡介

亭子口水電站,是四川大唐集團旗下較大的水電站,裝機容量在四川排至前5名。
在建過程中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2010年12月29-30日,創造了單倉單日澆築量15840立方米的同類工程施工強度的世界紀錄;2011年10月22日創造了天然骨料碾壓混凝土世界第一長芯紀錄。
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是嘉陵江幹流開發中的控制性工程,也是2009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中的水利工程。以防洪、灌溉及城鄉供水、發電為主,兼顧航運,並具有攔沙減淤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是國務院《關於加強長江近期防洪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確定的為完善長江防洪體系將於近期開工的6大防洪水庫工程之一,也是四川省省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和拉動內需重點項目。 調節庫容17.5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340萬畝,可以解決缺水人口飲水63萬人,改善嘉陵江上游航運,攔截來自嘉陵江流入三峽水庫的泥沙0.61億噸,是減輕重慶港區和三峽庫區泥沙淤積的重要控制工程。
交通是亭子口工程的第二大功能。亭子口既是一個特大型水利工程,同時又是嘉陵江渠化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嘉陵江全江渠化以後,將縮短航道里程56.2公里,四川境內682.2公里航道將達到三、四級通航標準,其運力將增長4倍,可以從廣元直達上海。 在發電方面,亭子口電站計劃裝機80萬千瓦(實際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1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2億千瓦時),年發電量29.6億度,其發電能力比寶珠寺水電站還大,將成為四川電網不可多得的,具有調節能力的水電站。 亭子口是嘉陵江全江渠化的龍頭。亭子口竣工後,旖旎的嘉陵江風光更有條件獲得旅遊開發:嘉陵江渠化後將形成新的旅遊景觀——15個首尾相連的高峽平湖,一條江上有如此多的人工“湖泊羣”,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從上一級到下一級經過升船機或船閘,那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10萬千瓦,土石方工程量1638.22萬立方米,總建築面積1.49萬平方米,水庫回水全長150公里、面積109.2平方公里,大壩壩頂高程466米,正常蓄水位458米,總庫容41.16億立方米,設計灌面340萬畝。工程動態總投資119.13億元,靜態總投資109.64億元。建成後可為三峽水庫庫尾的重慶港每年減少輸沙量6400萬噸,佔嘉陵江總輸沙量的45%。同時,可將嘉陵江沿岸7個城市的防洪能力由2至5年一遇,提高到20至30年一遇。還可為廣元及下游的南充、廣安、達州、重慶5地市12個縣的340萬畝糧田提供水源。

亭子口水電站工程意義

川東北地區還沒有大的骨幹電源。亭子口電站投產後,其電能對川東北地區工業經濟、居民生活等的用電需求形成有力支撐。亭子口水利樞紐建成後,配合嘉陵江下游各梯級電站實現聯動發電,相當於在不新建電站的基礎上為全流域多增了18萬千瓦的水電裝機。形成亭子口灌區,將為從嘉陵江沿線的蒼溪、南充、廣安、重慶新增灌溉農田292.14萬畝,為灌區縣城鎮工業和生活用水及農村近200萬人飲水安全提供水源保障,從根本上解決嘉渠灌區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工程建成後,可將上游150至200公里範圍內的河道通航能力提升至500噸級,設計年過壩能力為332.1萬噸。作為渠化嘉陵江航道的重要梯級工程項目,亭子口水利樞紐將攔截部分嘉陵江泥沙,延緩和減輕下游梯級水庫、重慶港區和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建成後,庫區蓄水將通過渠灌與南充升鍾水庫“連通”,從而有望在川東北“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將下游沿岸農田防洪標準由2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將嘉陵江中游南充市、閬中市及沿江縣級城鎮防洪標準從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1] 

亭子口水電站樞紐建築

亭子口水利樞紐由大壩、泄洪建築物、電站、通航建築物及灌溉渠首等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總長995.4m,壩頂高程465.0m,最大壩高116m。樞紐佈置方式:河牀中間佈置8個表孔、5個底孔及消能建築物,底孔(兼作排砂孔)佈置在表孔左側,河牀左側佈置壩後式電站廠房,河牀右側佈置垂直升船機,兩岸佈置非溢流壩段。永久建築物主體工程量:土石方明挖812.0萬m3,砼522.6萬m3,鋼筋69088t,鋼材39766t。工程計劃總工期81個月,從施工準備開始到第一台機組發電工期為72個月。工程靜態總投資153.74億元,總投資168.53億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