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京繡,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遼時興旺,在燕京曾設有繡院。元朝定都北京後,隨着封建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宮廷為了更好地為其服務,集中中國各地優秀工匠進京,使這技藝進一步提高。明代以後,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到了清代,宮中特設“繡花局”。在此期間,宮繡融合了中國各種優秀繡工技法,將自身特點發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代表繡種。特別光緒年間更是名揚海內外,以用料講究、格調風雅著稱。京繡在色彩上的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豔,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琺琅色相近。講到平、細、勻、光,和蘇繡比起來,京繡甚至要超過蘇繡。 [1] 
2014年11月11日,京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10。 [2] 
中文名
京繡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
遺產編號
Ⅶ-110
遺產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京繡歷史淵源

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國志》中就描述燕京為“錦繡組綺,精絕天下”。 [1] 
遼代時,燕京設有繡院。大量從遼墓出土的衣物都可以看到細膩精美的刺繡:全枝花、牡丹花和各種精美的花鳥,繡工花樣新穎秀麗。 [1] 
後來元代定都北京,宮廷召集了大批來自中國各地的優秀的繡匠進京,來更好的為宮廷服務,使得京繡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明代時期,京繡在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各個方面愈加規範,形成了自己的形制,並且逐漸擴大規模。 [1] 
到了清代,隨着京劇的興盛,京繡在民間也有了大量的發展,在民間的製作已形成體系。同北京文化精神相似,京繡是廣泛吸納了中國各地刺繡精華的基礎上逐漸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從而擁有了如此高的成就。而後隨着清王朝的滅亡,曾為宮廷服務的工匠們回到民間,京繡便以個體工坊的形式生存,工匠們在皇家工藝造辦體系的基礎上,與民間的特色和探索相結合,相輔相成,更是帶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 [1] 

京繡文化特徵

京繡針法

京繡的針法由於彙集到全天下的各類刺繡高手,吸納融合了各類精絕的技藝和精華,再賦予皇家的審美宗旨和規範加以指導,從而形成了其獨特而嚴謹的針法路數。在針法上,京繡繼承了蘇繡的法制,有齊針繡、掄針繡、套針繡、施針繡、滾針繡、切針繡、平金繡、打籽繡、網繡、穿珠繡、盤金繡、圈金繡等針法,一針一線都展現了皇家的氣勢。繡制時,不同的針法組合能夠產生豐富的線條與圖案,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例如運用施針、滾針來表現朝廷官服上的珍禽異獸毛髮的蓬鬆毛順,使其更加栩栩如生;運用散套針刺繡花卉,使花葉紋理清晰,表現其盡態極妍豔,嬌豔美麗;運用盤金繡來刺繡龍鳳,體現京繡的皇族氣派,華美富貴。京繡針法中年較為特殊的是平金打籽繡,是以真金打成箔片後捻成線盤成吉祥圖,載結籽於上,精緻華貴,豪華富麗。 [1] 

京繡色彩

配色是詮釋京繡工藝特質的另一重要因素。功能造就了京繡對於色彩運用的講究。五彩是其一大特色,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青、白、黃、赤、黑為五色正色,在京繡中又分出上五色(紅、綠、黃、白、黑)和下五色(紫、湖(淡青)、藍、粉、香(古銅))。雖然色彩豐富,但京繡講究的是顏色間的協調統一,根據整體設計的需要進行調整,不雜不浮,端莊沉穩。如補子、團花等,強調顏色之間的對比,突出形象的同時,還有充分的過渡和暈染。較精者每種顏色採用九色進行過渡,如龍袍的“水腿”等,富有層次變化,充分體現出備五采之繡、章四時五色之巧的文化傳統。大面積金色的運用是京繡的另一大用色特點,尤其是繡制龍鳳圖案。這並非繡工個人創意靈感的閃現,而是使用者的要求和禮制的規定。 [3] 

京繡圖案

京繡的紋樣圖案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用諧音、會意、借代等方法,表達出祈福納祥、驅邪避惡的想法。然而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其紋樣寓意絕不僅僅是祈福納祥這一層含義,更重要的是對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標識。無論是皇帝還是不同官位的大臣所穿着使用的服裝圖式紋樣和色彩都有着明確的規範和區別。並且與民間繡圖案所體現的鄉土風情,民間意趣所不同的是,京繡的題材寓意都較其高雅正經,如將胸襟的開闊比喻成日月星辰,以山的雄偉賦予鎮定的意味,將龍的神秘寓意變化,將華蟲賦以文采,將獸尊代表孝忠等。以此表達出帝王統治的意願和祈福納祥、驅惡辟邪的美好願景,從中也可見京繡華美的紋樣下,考究的內涵。 [1] 

京繡製作工序

京繡中所用的繡線是蠶絲,蠶絲在南方叫絲,北方稱絨,故有的地方也將刺繡稱為“絨繡”。蠶絲可以染成各種繽紛的色彩,繡工們根據繡品的不同需要將絨團劈成細線。繡線劈的越細,繡出的作品也越細膩。《顧繡考》中稱顧繡“擘絲細過於發,而針如毫”來描繪劈絲的細緻。京繡在繡制時也會劈絲,但是遠不及蘇繡劈絲那麼細,所以京繡作品中看針腳相比蘇繡會明顯,因為京繡更注重使用。 [4] 
京繡所創造的輝煌離不開其堅實的物質基礎,同其他繡種一樣,京繡刺繡時所用的工具都是由較為基本的繡花架或稱繡花繃子、針、繡花線、剪刀,絲綢類的底料等組成。當下人們習慣將刺繡中所用的繡法稱為針法或技法,在以前的刺繡行當俗稱“做法”。一般而言,刺繡時要先將所繡圖樣描在蠟紙上,如同當下製作時使用一種繪圖用的硫酸紙,它有一定的厚度、透明度和韌性,然後用針在蠟紙上沿着圖樣的輪廓線扎出細密的小孔,類似於當下服裝製版中的“拓版”;透過這些小孔鋪上一層特製的粉,這種粉多由石膏粉和煤油混合而成;如今,同樣用這樣的方法,因為煤油的揮發性比較好,繡完後留在面料上的痕跡,用棉布沾着清水拭掉。當然,也可以用汽油。這個步驟叫“漏粉”,通過這種方式圖樣就原封不動的“複製”在了繡地上面,輕輕地抖掉多餘的粉,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劈絲、配色,然後開始刺繡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繡種為了省事直接用機器將繡稿噴繪或打印在底料上進行刺繡,甚至在繡制過程中藉助繡稿的底色偷工減料來完成繡品。 [4] 

京繡題材作品

京繡圖案設計的依據來源於統治階層所遵行的禮儀制度。其常見題材有:龍、鳳、蟒、麟、獅、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壽山福海、八寶、祥雲、牡丹、芙蓉、繡球、團花、喜壽、蝠、百子等,代表文武官員品級的補服則包括各種飛禽、走獸紋樣等。這些圖案一來有區分穿着者等級的意義,如:龍、鳳、蟒、麟等;再則是內涵着某種美好寓意,如:八寶、牡丹、喜壽、蝠、百子等,寄託着人們對於福祉、吉祥的祈願。不同於畫繡類作品的創作自由,京繡常用圖案中有相當部分是不能隨意應用和設計的。例如十二章紋,是歷代帝王袍服上的專有紋飾,受到嚴格的規制約束。這雖然限制了京繡創作的靈活度,但也較大限度地避免了個體繡工的任意發揮,從而保持了傳統的連貫和統一。 [3] 

京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京繡製品充分體現出“章身之具”的功能意義,與蘇、湘、顧等地方名繡浸潤文人意趣的詩情畫意相區別,流露出北方文化的雄健氣質。相比於其他繡種,京繡不是在一個充分自由的文化環境中自主發展起來的,在個體繡工對技藝不斷求索的同時,更受到統治階層的文化、意志的深刻干預和影響,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當封建王朝逝去之後,這種影響已然深深印刻在京繡的工藝傳統和工藝文化之中,成為其在現代文化環境中特立於眾繡之林的重要性格特徵。 [3] 
傳承狀況
隨着近些年來的社會發展和商品變化,各種優秀的工藝文化,手藝絕活,都亟須搶救、傳承與弘揚。京繡更是由於其高要求的工藝水平和有限的社會需求,面臨着無人傳承、瀕臨消失的危險。如若京繡中的技法、紋樣、制式逐漸失傳,將會是對中國乃至世界人類文明較大的損失。京繡,作為中國刺繡獨具一格的品種,保護、傳承好這珍貴的民族傳統藝術已是中國刻不容緩的責任。 [1] 
傳承人物
劉秀花,女,漢族,京繡傳承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京繡,申報地區為北京市房山區。 [5] 
梁淑平,女,漢族,京繡傳承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京繡,申報地區為河北省定興縣。 [6]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獲得“京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0年7月23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和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的《京繡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第一階段理論課程以網絡授課的形式結束。《京繡傳承人才培養》項目這一階段課程邀請到教授和業界專家進行線上講授。 [8] 
2020年8月26日,在北京市天壇街道西草市社區,居民正在巧藝班上學習京繡技藝。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京繡項目保護單位北京京都繡娘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定興縣燕都刺繡工藝品製造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16] 

京繡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8日,作為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中京繡板塊的展演單位,京繡設計團隊D·Rita以“流光溢彩”為主題帶來了一場非遺時尚展示。 [10] 
2019年10月18日至24日,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在北京景山公園的中軸線上綻放非遺魅力。活動上有京繡製作的服飾。 [11] 
2019年11月26日,鳳凰網主辦的2019“美麗童行”公益盛典在京舉行,活動上有京繡龍袍作品進行拍賣。 [12-13] 
2020年8月28日晚,“雲上閲讀”公開課邀請北京市學科帶頭人、京繡第六代傳承人李鳳茹做客直播間,展示京繡的魅力。 [14] 

京繡所獲榮譽

2022年3月,入選北京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21年)。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