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磚燒製技藝

鎖定
京磚燒製技藝是嘉善磚瓦燒製業中的獨特傳統工藝。嘉善磚瓦燒製業(俗稱“窯業”)始於宋,興於明,積數百年的燒製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燒製工藝。
中文名
京磚燒製技藝
外文名
Beijing brick firing technology
[1] 
晚清至民國時期嘉善磚瓦燒製業規模很大,遠近聞名。據文獻記載,民國十九至二十五年(1930至1936年),全縣有窯墩七百八十五隻,其窯貨價值折黃金十萬兩。全縣劃分為七個窯區,其中幹窯被稱為“千窯瓦都”。
燒製磚瓦首先要製坯,燒製的工序主要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裝窯。裝窯需要技術熟練的裝窯師傅來完成。瓦窯的裝窯方法,先用八五磚平側五塊,交叉留縫做基礎,然後將瓦坯留縫,層層疊上直至頂部。火門周圍也裝八五磚,以便保護瓦磚。普通磚坯和京磚坯的裝窯方法基本相同。從底部開始,按特殊規則疊成“騎花”圈狀,留有空隙,保證火焰能夠從底部穿透直到頂部,以保證每一塊磚受熱均勻。
燒窯。燒製一窯磚需要三個人(正夥、被夥和打雜工)合作完成。燒普通磚瓦,大約需要十五天左右。燒一窯京磚,需要二十八天左右。燒窯時火候的掌握最為關鍵。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前火(排潮)、大緊火、中緊火、小緊火、後囱火(染色)。燒窯師傅要掌握坯性、窯性、氣候性和燃料性等“四性”及辨温、辨色、辨火、辨聲、辨煙、辨灰煤、辨硝、掌閘等八大要素,所有這些全憑實踐經驗加以判斷。
閉窯。窯內磚瓦坯燒製成熟後,立即停火,嚴密封閉窯口、天池。
窨水。閉窯後即開始窨水,一窯京磚需窨水2000擔,過去一個人要挑5晝夜,(現在用馬達抽水)。在天池上用3至5毫米的鋼釺打小孔,讓水慢慢向窯內火堂口滴入。在窨水的過程中,使窯貨在高温中水火相濟,底面均勻,充分膠化,增強黏着力。閉窯後如不加水,則密封須多加數日,使其自然冷卻,才可出窯。窯貨顏色呈赤紅色,俗稱“紅磚”。加水的窯貨呈青灰色,俗稱“青磚”。
出窯。通過窨水等窯貨冷卻後,(青磚冷卻約需5天時間。紅磚冷卻時間則更長些)。窯工就打開窯口,出窯工把磚、瓦等成品搬運出窯墩,堆放在窯場上待銷。
加工。出窯後的京磚還需要進行仔細的打磨拋光處理。一般使用刨子、磨磚石等工具打磨。一個熟練工人一天最多打磨一塊京磚,這也是京磚價格昂貴堪比黃金的一個原因。
燒製磚瓦的燃料,一般都用本地農村的稻麥稈和油菜梗、棉花梗或山柴。窯經改裝後,也可燒煤。京磚的燒製要求更高。前爐期燒農家燃料(稻麥柴),中爐期燒櫪柴、毛竹,後爐期燒松茅柴(油松)。據有關資料記載,京磚出窯後,要放到桐油裏浸。另一説要在製坯用的坯泥中加入炭粉和桐油。
京磚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