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杭大運河

(古代運河)

鎖定
京杭大運河,延用隋大運河,改道並裁彎取直 [63]  ,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 [44]  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61-62]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邗溝隋朝時隋煬帝開鑿貫通並大幅度擴修改建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61-62] 
2014年9月,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計劃於2017年實現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1]  2015年6月13日,立“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標誌碑,正式確立通州為京杭大運河北起點。 [42]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 [2]  ;2019年10月,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已正式實現旅遊通航。 [35]  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航,將創造多項新的歷史。 [35]  截至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 [38] 
中文名
京杭大運河
外文名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別    名
京杭運河
地理位置
中國東部
流經地區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
主要港口
天津港臨清港濟寧港滕州港徐州港淮安港揚州港

京杭大運河歷史

京杭大運河背景

京杭大運河風光
京杭大運河風光(27張)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 [4] 
隋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線路變化 隋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線路變化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繫,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 [4] 
隋開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鋭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隋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線路變化 隋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線路變化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4] 
運河是由統治者主導開鑿整修而成,統治者們集合龐大的人力、物力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漕運。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在漕運史上運河水運是主要首選方案。開鑿運河是一件名符其實的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偉舉,對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時隔不久就能顯現,給王朝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歷朝歷代有見識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運河的修造。 [4] 

京杭大運河建設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5] 
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裏,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6] 
  • 春秋末期
地圖
地圖(9張)
胥溪、胥浦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運河的萌芽時期,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淮安淮河的運河(即今裏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7] 
吳王此後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鋭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越國偷襲所滅。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仍在使用。 [7] 
  • 追隨到隋唐時期
隋運河分佈圖 隋運河分佈圖
隋唐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8] 
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大業四年(608年)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 [9]  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10]  揚州是裏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11] 
(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
(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
(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
(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 元明清時期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
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濟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12] 
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衞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12] 
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邳州到淮安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稱裏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杭州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 [12]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安市)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12]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裏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衞”。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三分之一,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裏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蘇州“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現有京杭大運河蘇杭段客運航線往返。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13] 
  • 近現代變化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沿線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燬。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截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 [14]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
2002年,原本只負責通航的京杭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三線工程之一,成為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和河北等地。 [15] 
在徐州市京杭大運河上設有張樓水站。 [16]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務部門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實現復航,計劃於2017年實現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1]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  10月3日,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儀式舉行,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里正式通航。 [3] 
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通航將創造多項新的歷史,包括北京市第一次出現航道和航運,第一次出現船閘等通航建築物運行管理,第一次出現市內水路運輸等。 [35] 
2022年4月14日,在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工程供水基礎上,嶽城水庫開閘,潘莊引黃渠首加大流量,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補水,標誌着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正式啓動。 [37]  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 [38]  6月3日,京杭大運河解台閘二號船閘關閉,全副武裝的“蛙人”潛入水底檢查閘門每一個角落,為即將進行的大修工作提前準備。據悉,按照航閘養護計劃安排,解台閘二號船閘將於6月4日至7月13日停航大修。大修期間,解台閘改雙閘通航為單閘通航模式,一號船閘獨自承擔船閘運行重任。 [39]  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試驗性通航。 [40]  6月28日,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表示,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共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補水8.4億立方米,目前京杭大運河保持全線有水狀態。 [41]  9月1日上午9時,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 [43] 
2023年2月9日,水利部網站消息,2023年實現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全線貫通。 [45]  3月,每經AI快訊,京杭大運河二通道是京杭大運河浙江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的核心部分。京杭大運河二通道杭州段順利貫通。 [47]  4月4日上午10點,嶽城水庫加大下泄流量,位於山東德州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啓,嶽城水庫水經衞運河與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水、引黃水匯合,進入南運河。 [48]  同月,大運河黃河以北段707公里實現水流貫通,這是繼2022年經補水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後,京杭大運河再次全線貫通 [49]  ;京杭運河濟寧躍進臨港國際智慧製造基地項目開工。 [50]  5月,隨着運河二通道喇叭口最後一船土方的運出,京杭大運河新老航段正式連通。 [51]  6月,歷時三個月的202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任務順利完成,累計補水9.26億立方米,超計劃補水量近一倍,置換沿線94.2萬畝耕地地下水灌溉用水 [52]  7月18日上午,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正式通航,首批船舶從八堡船閘兩個閘室分別駛向錢塘江和內河。 [53] 

京杭大運河運用

京杭大運河蜿蜒3200公里,擁有2500餘年歷史,是人類文明史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北京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北端,千百年來流淌的運河水匯聚於此,凝結了深厚的運河文化底韻。 [35] 
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後以其特有的溝通功能將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連接在一起,將不同江河流域的生產區域聯繫在一起。封建王朝當權者以它為基礎建立了將各地物資輸往都城的歷時千年的漕運體系,維持着王朝的生命。 [4] 
漕運之中圍繞運河的水運,相關的漕糧調配、收繳、發送、押運、下卸、進倉儲備等方面,在實際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不斷因地制宜更新發展,使得漕運體系發展起來,幾經變化。每一變化都是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發展而來。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達運輸法”為“分段運輸法”,即水通則漕運,水淺則儲倉,設糧倉於運河沿岸。這樣,漕船既不停滯,漕糧也無損耗,極大提高漕運量。唐後期在“分段運輸法”的基礎上創“轉搬法”分段接運,改民運為官運,改散運為標準麻袋盛裝,船隻編組等等,集裝化系統化運輸。建立漕運獎勵制度,以鹽利為漕傭,解決漕運經費問題。這些創新切實促進漕運的發展。宋、元、明、清在漕運方面根據運河的實際狀況也不斷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發揮運河的作用。 [4] 
統治者對運河的使用到明清時期也發生着務實的變化。明清時代,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市場行為日益增多,南北物資交流的需求大增,漕運一方面帶動刺激了運河沿岸商業活動的發展,另一方面,漕運本身越來越商業化。先是漕運中私帶貨物,由少到多。朝廷見禁不住,轉而主動明確允許漕船北上時可以附帶一定的貨物,漕船南返時允許載客運輸。這種漕運政策的變化是政府務實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實,沒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補貼漕工的生計,同時,官紳大賈們也有這種需求。漕船所帶貨物數額日益增長,漕船貿易日趨活躍,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鎮。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滄州德州臨清滕州徐州淮安等。南方的絲綢、茶葉、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貨、煤炭、雜品等也不斷由運河南下。大運河雖為漕運所開,但當時代對之有商運需求時,統治者也與時俱進使之成為商運之河、民運之河。 [4] 

京杭大運河地理

京杭大運河水系特徵

京杭大運河景色
京杭大運河景色(22張)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14]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泰安、聊城、濟寧、棗莊、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湖州、杭州18城 [55-56]  [59-60]  ,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17]  [54]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複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兩種流向:節點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東平湖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裏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18] 
至2012年,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山東濟寧市以南、江蘇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運河基本分段

“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裏運河;(7)江南運河 [18] 
  • 通惠河
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當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18] 
  • 北運河
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18] 
  • 南運河
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衞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衞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嶽城水庫蓄水,截走水源,尤當衞運河進行了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18] 
  • 魯運河
魯運河分為魯北運河和魯南運河。 [18] 
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魯南運河,北起黃河,南至韓莊,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 中運河
微山二級壩至邳州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莊、台兒莊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闢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邳州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邳州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18] 
  • 裏運河
京杭運河 京杭運河
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18] 
徐州藺家壩—淮陰—揚州邗溝被稱作蘇北運河,全長404千米,縱跨徐州邳州宿遷淮陰揚州等11個縣市,溝通了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等水系,是京杭運河上運輸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級航道,成為京杭運河上等級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駛2000噸級的船舶。當前有蘇、魯、滬、浙、湘、豫等十多個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貨運量可達3億多噸。徐州段最大通過量已達5500萬噸船舶噸位,其中貨物通過量達3500萬噸。
  • 江南運河
揚州六圩口—鎮江諫壁—常州—南潯,全長224千米,貫穿江蘇的揚州、常州、鎮江、無錫、蘇州等縣市,溝通了長江、太湖水系,與上海、浙江等周邊地區的省際河流相連。當前有蘇、魯、皖、滬、湘、鄂、川等13個省市的船舶在該段運河上航行。截至2010年,航道全部達到四級標準,可通航500噸級船隊,年貨運量已超過1億噸,超過江蘇境內長江航道的運量,相當於滬寧鐵路單線貨運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過了德國的萊茵河,是京杭運河上運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剛建成的諫壁船閘日均船舶通過量已達10萬噸以上。 [18] 
郗山運河
郗山運河(2張)
浙江段:包括杭州段、湖州段、嘉興段 [57]  ,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南端,是在用運河特徵最顯著、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流經杭州、嘉興、湖州3個設區市 [58]  。南潯—杭州全長120多千米,溝通了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分為東、中、西三條路線,一般以東線代表運河的位置,河道狹窄、彎曲,終年可通機動船舶。當前可通行300噸級的船舶。將京杭大運河拓伸至浙江省東部的寧波港,將為中國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乃至內河航運的繁榮帶來契機。規劃中的杭甬運河長240餘千米。位於杭州灣南岸,縱貫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線按四至五級航道標準設計,年通過能力將達4000萬噸。使其成為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南水北調的大動脈,還極大改善和推動了沿河的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對確保農業的穩產高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證作用,綜合利用效益明顯。 [18] 
京杭大運河最南端位於杭州拱宸橋,並在橋邊立碑,該橋是一座三孔的拱橋,初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現存橋為清康熙時重建,全長138米,寬6.6米。石砌橋墩逐層收分,橋面兩側作石質霸王靠,氣勢雄偉,下面各有兩個防撞墩,防止運輸船隻撞到橋墩。該橋位於杭州市運河文化廣場,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區橋弄街,橫跨於古運河之上,是杭州古運河終點的標誌。 [18] 

京杭大運河流域

流域18城
流域18城(2張)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18城 [55-56]  [59-60]  ;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經濟精華薈萃之地。 [15]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滕州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 [54]  。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泗陽、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杭州等。 [15] 

京杭大運河文化

京杭大運河沿岸風俗

運河水不僅承載着南來北往的船隻,而且孕育、滋潤着沿岸的運河兒女、運河城市。運河邊的建築,如會館、河埠、碼頭、橋樑、船閘及漕運衙門等都是為在實際生產中使用而建。運河邊也有很多民風民俗透露着務實之魂。如江蘇淮安的運河漁民的“交船頭”“汛前宴”“滿載會”等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祈願實際生產的收穫,直接、真切地體現出勞動人民希望實實在在收穫豐收的願望。運河生產過程中也創造了許多與生產相關的藝術,如大運河號子。有河工號子,是挑河、抬土、築堤、下樁、打夯中所唱的。這些號子或粗獷簡樸、或蒼涼雄勁,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組織指揮集體勞動,如山東的《抬土歌》。運河上的縴夫有闖船號子、拉縴號子、糧米號子等。船工有船工號子,其中分類很多,有啓程的出船號、推船號、起錨號、拉蓬號、撐篙號等,行駛的搖櫓號、拉縴號、扳稍號、扯帆號等,停船的下錨號、拉繩號等。這些既是在實際的運河生產中形成,又實在地有助於生產。這些都內在地藴含着務實之魂。 [4] 

京杭大運河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作者
作品
詳情
《汴河懷古二首·其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皮日休
《汴河懷古二首·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汴水》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過,惆悵龍舟更不回。
紅樓夢
中詩詞 桃葉渡懷古 衰草閒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樑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無名氏
《隋煬帝挽舟者歌》
我兄徵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翻譯:我哥哥被徵去遼東打仗,最終餓死在大青山下。而我又被抓來為龍舟拉縴,在運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個饑荒年頭,給我們的乾糧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這條命哪裏還保得住?難免落得個拋屍荒野、魂歸無處的下場。想起家中的妻兒和父母,不禁悲從中來。但願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屍骨送回故鄉,使我在那裏得到安息。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翻譯:汴水與淮河之間挖通後,確實有許多便利。不過,百姓遭受到的苦難也很深重。東南四十三州的廣大地區,民脂民膏都被這條河運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貴族去享用了。
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翻譯:深鎖的長安城籠罩在層層煙霞之中,又想選取江都作為自己華麗的別宮。如果帝王的玉璽不落在李家手裏,隋煬帝的龍舟錦帆應該已經遊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裏,已不見當年螢火蟲的影子;古時運河岸邊的垂楊柳,也只剩下歸巢的烏鴉永遠聒噪不停。假若在陰間遇到陳後主,難道還有雅興讓寵妃再唱一段《玉樹後庭花》?
《隋帝陵》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京杭大運河社會文化

2022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沿太行山和京杭大運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打造“三縱”,沿絲綢之路、318國道、長江、黃河沿線打造“四橫”,構建户外運動“三縱四橫”的空間佈局。 [36] 

京杭大運河意義

京杭大運河經濟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16張)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19] 
元代開通海運,但是每年幾百萬石的漕糧、東南的貢賦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億萬件的消費品都要過長江渡淮河,經會通河北運,海外運來的商品過境之後也是經運河到燕京,會通河得名會通,就是因為“江淮之漕,浮汶泗經達臨清,而商旅貿遷,遊宦往來往暨閩粵、交廣、邛 、川蜀,航海諸番貢 之入莫不由是而達”。 [19] 
由明而清,每年400萬石(1石約今天27市斤,400萬石大約有5萬4千多噸)的漕糧由運河北上,此外,每年數十萬匹蘇杭織造絲織品運抵京城,江寧蘇州杭州三個織造局,專辦御用官用的綢、緞、紗、羅、布匹。湖廣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運河北上,到北京修宮殿,建宗廟。 [19] 
物產交流和經濟交流極大豐富起來,明代北方棉花種植很普遍,發達的紡織業在江南,結果自然是棉花南運,布匹北運,太湖流域號稱衣被天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19] 
杭州、蘇州、揚州淮安濟寧滕州臨清天津,這些運河邊上的城市,因此成為商品集散地,商業盛衰與運河始終。乾隆年間,蘇州胥門、閭門外的運河碼頭“各省都會客貨聚集,無物不有,自古稱為天下第一碼頭”。邵伯鎮以棉、夏、葛、標、黃草等布及米、豆、竹、木為主要貨物,被稱作“御長十里,客貨雲集,江北第一大鎮”。 [19]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他沿京杭大運河南行,輾轉於蘇杭,最終抵達刺桐港(福建泉州)。運河每一個城鎮都能從他的遊記中找到讚美:將陵(德州)運河上南北運輸商品極多,最多的是絲、香料。濟寧商業手工業很發達,“船隻多得令人難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農業都極發達,淮安的貨運可以通到40多個城市。寶應、高郵、揚州都是商業手工業為主的城市,很繁華。真州(儀徵)是運河通江口岸之一。長江上每年有20萬艘船航行,每船載重約50萬-150萬斤。真州是鹽、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業為主,產絲織品和農產品。蘇州是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杭州最繁華,“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難以言語形容。” [19] 
永樂之後,官運之外,運河上商運逐漸增加,運河上開始設關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從全國所收定額税銀400萬兩,其中近1/3收自運河上往來的商船。 [19] 
北京的什剎海後海一帶,包括積水潭,正是當年行船漕運的終點,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積水潭的碼頭應該不止一個,環繞積水潭兩岸都可停泊,《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元大都的繁華盛景。“比較大的碼頭、最熱鬧的景象應集中在離鼓樓最近的銀錠橋、煙袋斜街一帶,最盛時,積水潭舳艫蔽水,盛況空前。” [19] 
當時的文人雅士彙集在積水潭邊賞酒作文,食肆、勾欄等迅速發展起來。“元代最著名的大都雜劇主要活躍在積水潭周圍,一批著名雜劇家聚集於此。”歷史學家們説,當時元大都的社會經濟文化幾乎全集中在積水潭。
北運河南運河天津會合,進海河最後流入渤海,漕運鼎盛時,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來往的漕船每年有2萬多艘、官兵12萬人次,商船3萬艘,運河的開通使一個小小的直沽寨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衞。 [19] 
明代漕運使運河通州碼頭盛極一時。明代運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幫,由124處衞所12萬多軍士負責運輸,因路途遠近而規定各幫至通日期,有序不亂,大多漕船在通州空倉回航。各幫船於通州只許停留十天,最後一批船幫限定十月一日必須返歸。伴隨三月一日首幫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開漕移師上將燃放“萬頭鞭”,數十檔花會競技,沿途商鋪施茶獻果,賈船擲銀捐物,繁鬧堪比京城各處廟會。清代沿襲此制,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最後一艘漕船離開通州碼頭,景象不再。 [19] 
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着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5] 

京杭大運河社會

在社會領域,隨着制度的完善和規模的擴大,漕運逐漸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為主體的窠臼,發揮着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功能,成為維護王朝穩定和制衡社會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會中後期,統治者熟練而頻繁地利用漕運進行社會制衡與調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會功能有二:一是糴與糶,一是賑濟災荒。唐宋時期,和糴已發展成為一種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調節各地區由於豐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糧食市場價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糴完全是通過漕糧來實施的。明清兩代王朝,着力於漕糧在平糶方面的運用,成效突出。與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時期的平糶,主要是為了緩解糧食生產、災害等因素對市場造成的衝擊,完全是從調節市場、平抑物價出發。運用漕糧賑濟災荒,自秦漢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為朝廷的一項慣常舉措。 [20]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藴,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5] 

京杭大運河政治

在政治領域,漕運始終是維繫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後,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漕運對於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着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並極大地支撐着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歷代分佈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禦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後盾的。宋人張方平曾説:“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張方平:《樂全集》卷23《論京師儲軍事》,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商務印書館)其他朝代何嘗不是如此! [20]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並且方便南糧北運。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澱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藴。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結構,還促進了揚州,蘇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發展,反映了交通對聚落髮展的巨大影響。 [5] 
漕運在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和區域社會開發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漕運是專制集權政治的產物,具有這種體制中的諸多劣根性;更為重要的是,漕運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財富的手段之一,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當中國步入近代社會後,漕運便在社會的鉅變中走向消亡。 [20] 

京杭大運河保護

博物館
博物館(2張)
2004年11月,在運河古都――聊城建設了第一座運河博物館: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21] 
2005年12月15日,運河申遺發起人(運河三老):鄭孝燮(古建專家91歲)、羅哲文(文物專家82歲)、朱炳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62歲)三老聯名向運河沿線18城市市長髮《關於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 [22]  ,引起運河沿線城市的積極迴應,就此拉開了運河申遺的序幕。
運河三老,從左到右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 運河三老,從左到右鄭孝燮、羅哲文、朱炳仁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確支持“運河三老”的申遺公開信,呼籲啓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3]  5月12日,全國政協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在北京舉行啓動儀式並揭幕由朱炳仁設計製作的運河申遺紀念標。 [24]  5月13日,考察團一行68位專家,朱炳仁應邀參加了從北京至杭州的全程考察(有:文史專家、氣象專家、博物專家、地理專家、歌舞藝術家、水利專家、工藝美術專家)歷時10天的京杭大運河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察正式開始。5月22日,運河沿線18城市會聚杭州並形成了《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宣言》,朱炳仁作專家發言談“零保護”。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9月,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杭州建成開放。 [25-27]  9月12日,朱炳仁在2005年提出的運河“申遺”建議,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催生了全國政協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活動及杭州研討會,而榮獲“2005年度人民建議優秀獎”稱號。
2011年4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南等8個省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將整體申報世界遺產,並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8-29] 
2013年11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被列入申遺項目的8個重點河段、15個重要遺產點保護項目已全部完成,重點河段保護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順利通過世界遺產組織專家的現場評估。 [30-3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這次申遺共包括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相關遺產58處。 [33] 
2015年7月8日,受乾旱和農業灌溉等因素影響停航一年的京杭大運河棗莊段,正式恢復通航,大運河山東段全線貫通。 [34] 
2023年3月,水利部啓動京杭大運河2023年全線貫通補水工作。補水於3月至5月實施,在2022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綜合效益,持續推進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復甦和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46] 
2024年3月20日,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嶽城水庫、潘莊引黃、引灤工程、官廳水庫、再生水及雨洪水六個水源的水全部進入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運河連續三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6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