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本通俗小説

鎖定
《京本通俗小説》是無名氏編著的短篇話本集,原有篇目數亦不詳。1915年由繆荃孫刊印,僅刻七篇,收入《煙曲東堂小品》叢書。
該話本集包括《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拗相公》《錯斬崔寧》《馮玉梅閉圓》。 [1]  《京本通俗小説》中的作品不僅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刻畫,尤其是心理描寫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宋元時的社會生活及風俗人情。 [2] 
此七篇話本為已知最早的宋人説話話本,對研究宋元話本具有很高的價值。 [1] 
作品名稱
京本通俗小説
作    者
無名氏
文學體裁
短篇話本集
首版時間
1915年
字    數
54000

京本通俗小説內容簡介

存第10卷至第16卷,其中《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拗相公》《馮玉梅團圓》6篇見於《警世通言》《錯斬崔寧》一篇見於《醒世恆言》。
《碾玉觀音》和《志誠張主管》描繪了青年男女敢於向封建禮教挑戰,渴望和追求自由戀愛的故事。
《馮玉梅團圓》,由各自獨立成篇的兩個故事組成,一是“交互姻緣”,一是“破鏡重圓”。每則故事都以動亂時期夫妻的悲歡離合為主。
《錯斬崔寧》《菩薩蠻》屬“公案”話本。《錯斬崔寧》寫劉貴經商破產,從岳父處借了十五貫錢,回來乘興同奏妾陳二姐開了個玩笑,説這些錢是把她典當與人而得的。陳二姐信以為真,急回孃家,路上遇見賣絲的青年崔寧,兩人結伴同行。豈知劉貴當夜被殺,十五貫錢失竊。陳二姐和崔寧被鄰里扭送到官府。府尹不問情由,胡斷他們有姦情,謀財害命,將二人屈打成招,處以死刑。作者大聲疾呼“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斷獄,任情用刑,也要求個公平明允”,否則“冤魂也須放你不過”。
另外,還有鬼怪故事篇《西山一窟鬼》和寫王安石變法的《拗相公》。 [3] 

京本通俗小説作品目錄

卷數
名稱
故事發生的年代
卷十
碾玉觀音
紹興年間。
卷十一
菩薩蠻
大宋高宗紹興年間。
卷十二
西山一窟鬼
紹興十年間。
卷十三
志誠張主管
無年代,但云東京汴州開封事。
卷十四
拗相公
先朝。
卷十五
錯斬崔寧
高宗時。
卷十六
馮玉梅團圓
建炎四年。
每題俱是一全篇,自為起訖,並不相聯貫。 [1] 

京本通俗小説創作背景

該書最早出現在1915年,當時藏書家繆荃孫在刊刻的《煙畫東堂小品》中收入了七篇宋元話本小説,據稱這七篇話本來自宋元小説家話本選集《京本通俗小説》。但是這部話本集不知原書是何人所編,也搞不清一共有多少卷,只知道現存的是其中第十至十六卷的七個短篇話本小説。繆荃孫在跋語中稱,該書是他發現的元人寫本,而且除此七篇外,“尚有‘定州三怪一回’,破碎太甚;金主亮荒淫’兩卷,過於穢褻,未敢傳摹”。 [2] 
關於《京本通俗小説》的成書時間問題,自繆荃孫於1915年刊行以來,學術界的意見並不一致,有相信繆荃孫跋語所言“的是影元人寫本”者,有認為是明代出現者,也有認為此書乃繆荃孫偽造者。還有人認為《京本通俗小説》當出於“三言”之後,編纂者可能看過其中某些單篇的古本,或根據“三言”某篇所標明為“宋本”“古本”者,最終參以“三言”中的對應篇目,略作修改而成。 [4] 

京本通俗小説人物介紹

秀秀
《碾玉觀音》中人物。秀秀是小手工業者的女兒,她敢於反抗,性格潑辣大膽,對愛情生死不渝,即使做了鬼也要與自己所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她這種堅貞執著的愛情和堅強不屈的性格很感人。 [5] 
小夫人
《志誠張主管》中人物。她原是王招宜府裏的侍妾,因失寵,被轉嫁給六十多歲的線鋪富商張員外。她十分痛苦,不甘依附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子,愛上了店裏的主管張勝。由於轉嫁時她帶走王招宜的一百零八顆明珠,事情披露後,迫而自縊。死後,她的鬼魂繼續追求張勝。張勝心堅如鐵,以主母相待,並不及亂。未幾,張員外出監,來到張勝自開的線鋪,説明了因明珠事而遭官府拘禁,小夫人自吊身死的經過。張勝大駭,懇求小夫人饒命。小夫人知道露出破綻,被迫離開了張勝。 [3] 
崔寧
《錯斬崔寧》中人物。他是賣絲而得到十五貫錢的青年,和陳二姐結伴同行。不料當晚賊人靜山大王闖入劉家偷錢,被劉貴發覺。靜山大王劈死劉貴,攜錢潛逃。第二天鄰居發覺後告官追捕,見崔寧與陳二姐同行,身邊正好有十五貫錢,就把二人解送官府。二人被屈打成招,同被處死。 [5] 

京本通俗小説作品鑑賞

京本通俗小説思想主題

《京本通俗小説》的七篇話本中,《碾玉觀音》《錯斬崔寧》兩篇在思想、藝術成就上較為突出。《碾玉觀音》塑造了一個為追求愛情與人身自由不畏強權的女性形象。小説中,璩秀秀的掙扎反抗以及她從脱逃到死後婚姻愛情多次被毀滅的不幸遭遇,揭露出封建統治下勞動人民被殘酷迫害的命運,封建統治者奢侈無度、權力無邊、殘忍無道的本性也暴露無遺。這個故事折射出當時社會不同的階層各自的思想意識形態,反映了廣大下層平民百姓對統治者的態度和心理,以及要求做人的權利、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錯斬崔寧》反映了對於封建社會官僚的不滿,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
《西山一窟鬼》是一篇荒誕無稽的鬼故事,但裏面的人物描寫比較生動,也反映出一些社會生活的側景。
《拗相公》寫王安石推行新法不得民心的故事,反映了宋代反對新法派的思想傾向。《馮玉梅團圓》一篇通過農民起義的動亂背景,歌頌了一個封建官僚的女兒身陷義軍之中,嫁與範希周,而在義軍被征服後,仍能感恩誓不另嫁的節操。 [2] 

京本通俗小説藝術特色

第一,以描寫真實的人生和市民的日常生活為圭臬。
話本小説是城市都會市井生活的萬花筒。在表現市民生活時,話本作者大多通過人生真實圖畫的描繪,來表達鮮明的愛情。如《錯斬崔寧》是一則描寫無辜的陳二姐與崔寧被封建官吏判處死刑的故事。小説沒有描寫轟轟烈烈的事件,也不去表現驚天動地的英雄,而只是冷靜地敍述發生在市民社會中的這則公案奇聞。賣糕人的女兒,賣絲的村民,經商的小市民,因“酒後的一句戲言”而各自殞命。
第二,“懸念”和“巧合”的運用,使故事情節的發展跌宕多姿。
“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今古奇觀》序),是話本小説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而生動豐富的情節發展又是其最基本的“因子”。話本作者為了吸引聽眾,在結構故事時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以增強情節的委婉曲折,引人入勝。
第三,真幻結合,虛實相生。
《京本通俗小説》中有三篇小説出現了鬼魂。《玉觀音》《志誠張主管》中璩秀秀和小夫人死後都化作鬼魂,仍着愛着崔寧和張勝;《西山一窟鬼》中,吳洪落第,思慕嬌妻美妾,誰知竟受西山之鬼的嘲弄。
這些鬼魂的出現,用現代眼光看來,自不免有某種荒誕的成分。但它卻是當時的話本作者為渲染小説的主題思想而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段。如《碾玉觀音》的情節植根於社會的現實生活,但作者為了表現正義終將伸張,奸邪定會受懲以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學理想,特意設置了秀秀鬼魂的上場,較完滿地實現了作品的創作主旨。這種以“真”“實”為主的真幻結合,虛實相生,使小説在描寫社會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又披上了一件浪漫主義的外衣,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具光彩,亦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第四,語言生動明快,簡潔活潑,富有個性化
作為口頭講唱文學的話本,無論是在田間廣場還是瓦舍勾欄演出,總以招攬聽眾為第一要務。因此,語言的生動明快,簡潔活潑和富有個性化就成為話本小説的美學追求之一。綜觀這七篇小説,敍述者用的全是高度口語化的語言,把各種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歷歷如現。至於演出時的韻文,話本作者也力求口語化,以使老嫗和童子一聽就懂。 [6] 

京本通俗小説後世影響

《京本通俗小説》中語言樸素、明白,人物刻畫的形象生動,都體現了話本這種民間文學的特色,對後代小説創作有很大影響。 [7] 

京本通俗小説作品評價

文學家魯迅:《京本通俗小説》,已經不全了,還存十多篇。在“説話”中之所謂小説,並不像現在所謂的廣義的小説,乃是講的很短,而且多用時事的。起首先説一個冒頭,或用詩詞,或仍用故事,名叫“得勝頭回”——“頭回”是前回之意;“得勝”是吉利語。——以後才人本文,但也並不冗長,長短和冒頭差不多,在短時間內就完結。可見宋代説話中的所謂小説,即是“短篇小説”的意思。《京本通俗小説》,雖不全,卻足夠可以看見那類小説底大概了。 [1] 

京本通俗小説作品爭議

《京本通俗小説》的出現讓許多文學史的研究者如獲至寶,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研究之後,研究者們的觀點變得複雜起來。20世紀50年代及其以前的研究者認為這些話本都是宋人的話本,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有學者對其真偽提出了疑問,指出《京本通俗小説》是根據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編造的偽書,作者或許就是繆荃孫。這樁關於《京本通俗小説》的公案至今還沒有定論,但是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部話本集不能作為研究判斷宋代話本依據的實物。 [2] 

京本通俗小説版本信息

該書有1915年《煙畫東堂小品》本、1954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198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 [8] 
參考資料
  • 1.    肖振鳴著.魯迅讀書:灕江出版社,2013.02:6、8
  • 2.    劉亞卓編著.中國小説入門尋味: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07:78-80
  • 3.    李津主編.一生的讀書計劃 中國卷:中國長安出版社,2006.05:91-92
  • 4.    石麟.論馮夢龍對舊話本小説的改造——兼談《京本通俗小説》的成書時間[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第1期).20-25
  • 5.    劉洪仁著.古代文史名著提要:巴蜀書社,2008.09:370-371
  • 6.    周鈞韜等主編.中國通俗小説鑑賞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05:38-39
  • 7.    文蛟主編;王亦軍等撰稿.青年文史知識手冊:甘肅教育出版社,1990.09:227
  • 8.    趙山林主編.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