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族獨絃琴

鎖定
京族獨絃琴,屬彈撥類弦鳴樂器,因獨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習稱為獨絃琴。事實上,獨絃琴在京族民間稱匏琴,或稱獨弦匏琴,京族語即直呼旦匏。獨絃琴是保持原始一弦制的一種最珍貴也最古老的樂器,原始獨絃琴以大竹管為琴體,現已多有演變,是京族所特有的彈撥樂器。獨絃琴發音豐滿、厚重,音色清澈明亮,優美動聽,有吟唱般韻味。獨絃琴是京族最具特色的民間樂器,在京族人民表達情感日常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1]  [4] 
中文名
京族獨絃琴
屬彈撥類弦鳴樂器
結    構
獨有一根弦
又    稱
匏琴

京族獨絃琴基本信息

獨絃琴,是京族所特有的彈撥樂器,流行於中國廣西防城地區以及越南
獨絃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絃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
獨絃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着深邃的藝術魅力。 [2] 

京族獨絃琴獨絃琴外觀

傳統獨絃琴琴身長約一米,寬、厚分別約十釐米、八釐米,其一端打一楔子用以固定琴絃,另一端則鑿洞插入厚竹片做搖桿;琴絃只有一根,古時用麻繩或用竹篾代替,弦的一頭固定在琴身的右端,另一頭則系在琴身左端的搖桿上。演奏時,右手用貝殼或短竹片彈撥琴絃,令其發出震顫的聲音,左手則同時扶搖竹竿,使聲音嫋嫋顫變以形成旋律。但傳統的獨絃琴由於琴絃與琴身的共震共鳴效果差,通常只能給哈妹歌舞時伴奏或自唱時擊節奏 [3]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獨絃琴隨着現代文明的發展得到了全面的改進。在我看來,最明顯的進步至少有叁個方面:一是麻繩竹篾替換成鋼絲絃,獨絃琴的音色變得厚實而悠揚,音域也變寬闊而穩定了。正是音色和音域得到改善,已故京族藝人蘇善輝在五十年代末,首創實現以獨奏的形式把獨絃琴搬上舞台。二是獨絃琴有了樂譜,使獨絃琴音樂得到了普及和推廣。六十年代初,當時的東興民族歌舞團,開始系統收集整理京族曲譜,使口耳相傳的獨絃琴音樂第一次有了成套的樂譜,為獨絃琴從民間登入大雅之堂創造了條件。叁是獨絃琴的科技含量提高,藝術表現力和可觀賞性增強。近些年來,音樂家們經反覆的實驗,他們成功地用紅木、紫木或棕木取代竹筒做琴身,用牛角替換竹片制搖桿,同時給琴絃裝上拾音器,再給拾音器配置擴音設施,從而使獨絃琴的音色變得更柔美更典雅,而聲音也更清朗、更悠揚、更悦耳了。
新式的獨絃琴,造型仍舊樸實簡單,琴盤之上還是那一弦一杆,但質感卻很精緻古雅。尤其他那優美柔和的音色,更是極富表現力:既能細膩地描繪自然景象,又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欣賞獨絃琴的表演,但見指彈手扶間,且聞中琴聲悠悠,你自然會沉浸入不同的音樂境界:或風平浪靜,海闊天空;或潮起潮落,波逐浪湧;或柔情似水,裊繞動人……

京族獨絃琴獨絃琴的來源

京族民間有兩種不同的説法:或傳説由海龍王的“如意琴”演變而來,那一根弦就是龍 [3] 
圖
(2張)
王七公主的頭髮變的;或認為是京族的先民出海打魚時,發現系在桅杆上的繩索,伴隨船的搖擺用櫓碰擊則發出奇妙的聲音,受此啓發而模仿製作的。但關於獨絃琴的文字記載,我國的歷史典籍卻可追溯到殷代。其中《新唐書》具體描述的就有兩處,或曰“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又曰“復以半匏,皆彩畫之,加上銅甌,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叁尺餘,頭曲如拱,長兩寸,以條系腹穿甌及匏木”,可見京族獨絃琴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