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鎖定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59號,原為和嘉公主府,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國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學府 [2]  [4]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址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3萬多平方米,現僅存有原屬於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築和數學系樓及“西齋”十四排中式平房 [2]  [4]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反映了中國近代建築吸收西方建築的改革精神,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1990年2月23日,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21年3月27日,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被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 
中文名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59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約 33000 m²
保護級別
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京師大學堂創辦,將原有官書局和新設譯書局均併入京師大學堂。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京師大學堂擴建校舍120餘間。同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京師大學堂校舍先後被俄軍和德軍用作兵營,藏書、儀器大部分被毀,京師大學堂被迫停辦 [5]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京師大學堂恢復辦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京師大學堂新建西側宿舍。
民國時期,京師大學堂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2]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舊照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建築格局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3萬多平方米,現僅存有原屬於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築和數學系樓及“西齋”十四排中式平房 [2]  [4]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主要建築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中路建築

中路建築為原和嘉公主府建築,現僅存一座五間大殿(後寢殿),另有配殿、後照樓,但都經過改建,已非原貌,北部和東部尚存部分府牆 [2]  [5]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西路建築

西路建築現僅存五進四合院:一進院後出廊南房九間,北房五間為過廳,前後廊、東廂已拆改,西廂處有一呈“凸”字形的近代建築;二進院前出廊正房五間,中三間出抱廈,東西廂各三間,左右耳房各二間,四周遊廊環繞;三進院前出廊北房五間,另有西廂三間,前帶廊;四進院前出廊北房七間,進深七檁;五進院為後罩房九間半,西帶半間耳房,另有三間北房,北和西即府牆。西軸線以西有平房十四排 [2]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東路建築

東路建築大部分經過改建,為三座西式建築。北部為“工字樓”,中間為教學樓,均已翻建,失去原貌。只有南端的數學系樓基本保持原狀。數學系樓平面呈正方形,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外廓每面27.05米,四面中央都各有一處人口。十字交叉的走道,將平面劃分為每層四間方形教室,每間教室除走廊有門外,都另有兩個外門直通外廊,在西門進入走廊後有一單跑樓梯直通二層。建築立在高1米的基座上,四面中央有台階,正對內走廊。建築總高11.45米,檐口高9.25米,屋頂為對稱的坡頂,四面各有一窗。四周環繞的外廊,造型採用簡化的羅馬券柱式,但柱子開間不同,正對門的開間為3.4米,其餘柱間為2.4米,形成半圓形與扁平弧形券的交替。壁柱上部無柱頭,嵌有長方形磚雕裝飾。二層迴廊柱間有木質欄杆將柱間圍起 [2] 
數學系樓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歷史文化

五四運動前,共產主義讀書會小組在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上成立,是早期介紹和宣傳馬列著作的重要活動地點,播撒着中國革命的火種 [6]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文物價值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反映了中國近代建築吸收西方建築的改革精神,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文物保護

1990年2月23日,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21年3月27日,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被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旅遊信息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地理位置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59號。

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8、111、124、觀光3線路公交車,在景山東門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距離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約2.3千米,駕車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