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師倉遺址

鎖定
京師倉遺址,又名華倉,京師庾倉,位於陝西省華陰市皚峪鄉段家城村北,西泉店村南的瓦碴樑上。遺址東依鳳凰嶺,北臨渭河,南面和西面有白龍澗河環繞。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經實測東西長1120米,南北寬700米,周長約3330米,面積為784000平方米。 [2] 
京師倉遺址出土遺物有漢代簡瓦、板瓦、花磚、瓦當等。考古隊推斷它是一座結構複雜的重檐大型土木結構建築,是國內已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糧倉遺址,為研究中國古代糧食貯藏、調運、倉貯管理、漕渠漕運、黃、渭、洛3河交匯口的變遷以及漢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 
2001年6月25日,京師倉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京師倉遺址
地理位置
陝西省華陰市皚峪鄉段家城村北
所處時代
西漢
佔地面積
784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季風性氣候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116-1-116

京師倉遺址歷史沿革

1955—1956年,由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華陰做考古調查京師倉遺址,當時僅採集了“與華無極”等文字瓦當。
197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京師倉遺址進行了比較深人的調查,採集到了“京師倉當”“京師庾當”等文字瓦當。
1980一198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組建“華倉考古隊”,對京師倉遺址做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2] 
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遺址遺址特點

通過考古發掘。京師倉遺址發現各種類型的根倉遺址共6座,均分佈在倉城內北部偏西比較集中,6座倉中惟一號倉遺址規模最大。平面星長方形,坐西向東。東西長62.5米,南北寬26.6米。中間有兩道東西向的隔牆,將倉分為中室、南室和北室三部分。總面積達1662.5平方米。這是已發現漢代規模最大的糧倉。
京師倉一號倉解剖圖 京師倉一號倉解剖圖
京師倉一號倉建在一個夯土台基上。有堅硬穩固的基礎,堅固高大的牆壁,內設架空地板,門外有披檐,屋面使用板瓦,簡瓦和瓦當,有的瓦當上還發現施有彩繪。根據柱礎的排列情況,可以發現柱與柱之間的聯繫,平面反映出柱網形式,是一座木構架結構的大型建築。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鬥、井榦等不同形式,這座建築既不屬於單純的拍梁式構架,也不屬於典型的穿鬥式,更不屬於井榦式,面兼有拾梁和穿鬥兩種類型的因素。像是二者的混合體。一號倉的屋頂,根據柱網排列,檐牆和山牆圍護建築的分佈,參照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漢墓壁西所畫繁陽縣倉和護馬桓校尉幕府谷倉。以及山東沂南畫像石上所刻五脊重檐倉房的具體圖像,屋頂應有高低跨,有兩層檐,其形態與嚴格的重櫓又有所區別、不宜簡單稱為重檐。
在一號倉周圍還發掘出5座小型倉房。在一號倉西南邊的二、三、四號三座倉是種半地下式的建築,每座倉由兩個倉室組成,每個倉室寬4.6米,長10米左右。倉門外由迴廊披檐將2個倉室連接起來,形成一組完整的建築。這種倉室雖不如一號倉大。但佈局合理,建築結構特殊。可供儲藏不同品種的糧食。從其有眾多密集的壁桂和夯土牆壁的厚度看,其儲倉數量大。
在一號倉東北方向發現五、六號倉房,大小與二、三四號倉相同。結構也是每組2個倉室,由技檐迴廊連為一組,只是它建在當時地面上。是與一號倉東門外地面處同一平面。更為有意義的是,五、六號倉的結構反映出,它原來是上下二層建築,即每座倉應為4個倉室,這就更有利於存放不同品類的糧食,存量也大大增加。 [2] 

京師倉遺址文物遺存

遺址出土瓦當 遺址出土瓦當
京師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花磚、瓦當,其中帶字瓦當有“華倉”“京師庾當”“大富”“與華無極”“宜宮”“千秋萬歲”等,還出土了鐵鏟、鐵鋤、鐵鑿、鐵鋸、鐵劍、鐵戈、鐵刀、陶罐、陶甕、陶甑和一些漢代貨幣。 [5] 

京師倉遺址歷史文化

  • 相關記載
“京師倉”遺址發現與文獻記載相吻合,據《史記•留侯世家》“諸候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候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漢劉邦建都長安之時,關中地理條件優越,通過黃河和渭河水可以達到“漕輓天下,西給京師”目的,因運糧量甚大。武帝年間,首都長安人口驟增,關中雖自古以來有“天府”的美譽,但所產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需用。所以,西漢王朝不得不考慮從關東水路調運一批糧食供養首都長安。《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武帝令水工“率數萬.....三歲而通”。漕渠成後,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直到潼關附近注入黃河,長達100多千米,比經渭河的航運時間有明顯縮短,糧食的運輸和供應狀況迅速得到改善。運輸的增大以及從關東黃河用大船上運至渭河口進入漕渠必須換船,這就需要適當的中轉地點。選擇條件自然要便於轉運、儲存和離渭河較近的地方,華倉所處的位置當然是最理想的了,因此可以斷定,糧倉與漕渠本是一項配套工程。於是就在華陰境內渭河以南的土台上修築了“華倉”,亦名“京師倉”。《漢書•王芬傳》:“京師倉在華陰灌北渭口也”。 [6] 
  • 廢棄緣由
華倉廢棄年代約在東漢初年,其原因大概與都城東遷及渠淤塞難以使用有關。東漢建都洛陽,政治中心逐漸轉移,轉糧、儲糧的需要已不如前代那樣急需。加之華陰距洛陽較遠,京師倉就逐漸失去意義。 [3] 

京師倉遺址文物價值

儘管華倉從建立到廢棄僅僅一百多年時間,然而卻對華陰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華倉建築的結構、風格對後世的建築有巨大影響,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項新的內容,並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證資料。 [3] 

京師倉遺址保護措施

1992年4月20日,京師倉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遺址東西400米,南北300米內。一般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即重點保護區外延100米。 [2] 
京師倉遺址
京師倉遺址(2張)
2001年6月25日,京師倉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京師倉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京師倉遺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皚峪鄉段家城村北,西泉店村南的瓦碴樑上。 [2]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渭南市出發經連霍高速、X319,出X319後行駛1.8千米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