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大戟

鎖定
京大戟,中藥材名。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根。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主要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瘡癰腫毒,瘰癧痰核等。 [1] 
中文名
京大戟
別    名
邛巨、紅芽大戟、紫大戟
拉丁文名
Euphorbiae Pekinensis Radix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脾、腎經
毒    性
有毒
飲片名稱
生大戟、醋大戟、煨大戟

京大戟功能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京大戟主治

1、主要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瘡癰腫毒,瘰癧痰核等。
2、西醫診為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胸膜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急慢性肝炎屬於水濕停聚,口咽、鼻咽、淋巴及組織細胞惡性腫瘤、何傑金病、血管瘤、淋巴管瘤、癰及癤屬於熱毒壅滯等。 [1] 

京大戟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燻洗。

京大戟不良反應

1、京大戟有毒成分為大戟苷和蒽醌類衍生物。其有強烈的刺激性,接觸皮膚能引起炎症。內服可致口腔黏膜、咽喉部和胃腸黏膜腫脹及充血,嚴重時能使呼吸麻痹而死亡。
2、京大戟的內服中毒量為9-15g。
3、中毒症狀為,早期咽喉部腫脹、充血,劇烈嘔吐、吐岀物帶血,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心悸、血壓下降,嚴重者脱水、呼吸困難脈搏細弱、體温下降、昏迷、痙攣,最後發生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
4、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誤服或過量服用引起。應用時應嚴格掌握用量,宜炮製後應用,孕婦及虛弱者禁用。
5、中毒早期可小心洗胃,洗胃後內服生蛋清、牛奶等潤滑保護劑;有脱水者,給5%葡萄糖鹽水靜滴,劇烈嘔吐控制後,可口服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呼吸抑制時,給予呼吸興奮劑;局部處理,其他對症治療。
6、中醫療法:可用甜桔梗30g,煎湯內服;或石菖蒲30g,黑豆15g,水煎頓服;或蘆根120g,白茅根30g,金銀花15g,水煎服。 [1] 

京大戟注意事項

1、本品有毒,作用峻猛,故體質虛弱者慎用。
2、不宜與甘草同用。
3、孕婦禁用。 [1] 

京大戟臨牀應用

1、急、慢性腎炎水腫:京大戟根洗淨,颳去粗皮,切片,每斤加食鹽9g,加水混勻,烘乾呈淡黃色,研成細粉,裝入膠囊內,每次1.5-2分,日服2次,隔日服1次,空腹時用温開水送服。6-9次為一療程。禁食生冷、辛辣、魚腥及豬頭肉等。
2、肝硬化腹水:京大戟根洗淨曬乾,研粉,焙成咖啡色,裝入膠囊,每粒0.3g,每3-7天服1次,每次13-16粒,兒童酌減。早飯後2小時用温開水送服,連服至腹水消失。腹水消失後可服人蔘養榮丸調理。

京大戟採收加工

8-10月地上部分枯萎後至早春萌芽前,挖掘地下根,切段或切片,曬乾或烘乾。

京大戟炮製方法

1、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生大戟有毒,臨牀僅作外用。
2、醋大戟:取淨大置鍋內,用米醋和適量水,浸拌1-2h,用文火煮至醋液被吸盡時,取出,晾至六七成於時,切厚片,乾燥。或取淨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大戟100kg,用米醋30kg。醋制可降低毒性,緩和峻瀉作用。
3、煨大戟:取淨大戟,以麪皮包裹,置爐旁煨至面皮焦黃色,取出,剝去麪皮,趁熱切薄片,放涼。每大戟100kg,用麪粉50kg。煨制可降低毒性。

京大戟保存方法

置乾燥處,防蛀。

京大戟植物種屬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大戟。

京大戟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壯,圓錐形,有側根。莖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狹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6-12mm,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具明顯中脈,上面無毛,下面在中脈上有毛。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頂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復傘形;基都有葉狀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數回分枝,分技處着生近圓形的苞葉4或2,對生;腋生者傘梗單生;苞葉卵狀長圓形,先端尖;杯狀聚傘花序的總苞鐘形或陀螺形,4-5裂,腺體4-5,長圓形,肉質肥厚,內面基部有毛,兩腺體之間有膜質長圓形附屬物;雌雄花均無花被;雄花多數,花絲基部較花梗稍粗壯,兩者之間有關節,花葯球形,橫裂;雌花1;花柱先端2裂。蒴果三稜狀球形,密被刺疣。種子卵形,光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1] 

京大戟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除新疆、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西藏外各地。

京大戟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四川、江西、廣西等地。多為野生,少有栽培。

京大戟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荒地、草叢、林緣及疏林下。

京大戟生長見習

喜温暖濕潤氣候,耐旱、耐寒喜潮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或粘質壤上栽培為好。

京大戟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或分根繁殖。
參考資料
  • 1.    京大戟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