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三世

(波蘭和法國國王)

鎖定
亨利三世(法語:Henri III,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原名亨利·亞歷山大(Henri Alexandre),亨利二世的第四子,母為凱瑟琳·德·美第奇。曾被波蘭貴族議會選舉為波蘭國王,稱亨裏克五世(1573年5月16日-1575年5月12日在位)。後因感到波蘭不自在,放棄王位,回到法國,成為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1574年5月30日-1589年8月2日在位),是法國瓦盧瓦王朝最後一位國王。
中文名
亨利三世
外文名
Henri III
別    名
亨利·亞歷山大
國    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551年9月19日
逝世日期
1589年8月2日
職    業
波蘭國王、法國國王
出生地
楓丹白露
信    仰
羅馬天主教
當政時期
1573年5月16日-1575年5月12日
前任者
查理九世
繼任者
亨利四世

亨利三世早年生活

出身背景
作為國王亨利二世和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的第四個兒子,新生兒最初於12月5日在聖薩圖爾寧的上層小教堂接受洗禮,名字叫亞歷山大·愛德華(他的兩位教父教母的名字,即法國在意大利的盟友紅衣主教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和年輕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六世的名字), [2]  並被授予昂古萊姆公爵的頭銜。1560年,他的哥哥夏爾九世登基後,他成為奧爾良公爵。1565年3月17日在圖盧茲舉行的堅信禮上,他使用了他父親的名字:亨利。 [3]  1566年2月8日,他成為安茹公爵。
在父親去世之前,亨利與他的兄弟姐妹們在布洛瓦和昂布瓦斯的城堡里長大。幼年之後,他被託付給兩位以人文主義著稱的家庭教師,雅克·阿米約和弗朗索瓦·德·卡納瓦萊。正是在他們那裏,他學會了熱愛書信和智力討論。 [4] 
青年時期
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行使了他作為王室王子的角色。9歲時,他在1560年的總議會上坐在他哥哥夏爾九世的旁邊,然後陪同他在法國進行大巡遊。 1565年,14歲的他被要求在巴約納會談中去西班牙接他的姐姐西班牙王后伊麗莎白·德·瓦盧瓦
隨着他的成長,他成為了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最喜歡的孩子,她希望亨利成為王室最有力的支持者。1567年11月12日,阿內·德·蒙莫朗西去世的那一天,年輕的王子被任命為王國的中將,這是一個高級軍事職位,使他成為皇家軍隊的首腦。十六歲的安茹公爵因此成為 "君主的某種另一個自我",收到了所有派遣的副本。雖然亨利正式指揮軍隊,但有效的權力仍然由加斯帕爾·德·索爾克斯-塔瓦納承擔,他是勃艮第的中將,也是一位對戰爭藝術有經驗的天主教領主。 [5]  這一任命打亂了孔代親王路易一世·德·波旁的政治野心,他也覬覦這一職位。他們的分歧導致同樣是新教領袖的孔代親王離開宮廷,重新開始敵對行動。
隨後,亨利親自參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宗教戰爭。在加斯帕爾·德·索爾克斯-塔瓦納的建議下,他贏得了雅爾納克戰役的勝利,在這場戰役中,孔代親王於1569年被安茹公爵的衞隊隊長刺殺,隨後又被蒙克托爾刺殺。亨利允許人們嘲笑親王的遺體,並用驢子馱了兩天,從而招致了路易的兒子和繼承人亨利一世·德·波旁的不滿。
亨利在戰爭中的軍事成就提高了他在歐洲的聲譽,同時也激起了他的哥哥的嫉妒心,因為他的哥哥只比他大一點。他的風度和聲望,以及他干預政治的做法,激怒了夏爾九世,亨利與他相處得越來越糟糕。
很早以前,安茹公爵就面臨着政治問題。他與吉斯家族的關係比與蒙莫朗西家族的關係更密切,在他母親介紹的皇家議會中,他主張對新教徒採取嚴格的政策。他的執政野心和能力使他在同時代人眼中成為備受期待的潛在繼承人。凱瑟琳·德·美第奇有野心讓他娶一位高貴公主,但亨利眼裏只有美麗的瑪麗·德·克萊夫。雖然太后堅持想在歐洲給她的兒子戴上王冠,但由於王子的宗教要求,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婚姻談判失敗。
聖巴託洛繆大屠殺事件中,亨利站在了新教領袖的對立面:雖然無法證明大屠殺發生時他在街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手下積極參加了對新教士兵的殺戮。 [6-7] 
1573年1月,國王委託他指揮軍隊攻佔法國新教的首都拉羅謝爾城。儘管使用了各種手段,圍攻還是失敗了。天主教方面損失慘重,亨利本人也受了傷。當亨利從他母親那裏得知他被選為波蘭國王時,休戰就開始了。
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
凱瑟琳王太后派瓦倫西亞主教讓·德·蒙魯克,在他的秘書、國王顧問讓·喬伊斯寧的陪同下,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出使,以支持她兒子在1573年的自由選舉中競選波蘭王位。由於他的外交技巧,伊倫特主教蒙魯克成功地説服了4萬名貴族選舉人(天主教徒和加爾文教徒,儘管聖巴託洛繆大屠殺的消息影響了亨利的機會)。 [8]  1573年5月11日,亨利以 亨利·德·瓦盧瓦或亨裏克·瓦利奇(Henryk Walezy)的名字當選為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的國王。1573年8月19日,一個由10名大使和250名紳士組成的大型波蘭代表團被派往法國接他。新國王必須簽署第一份《公約》和《亨利國王條款》(Artykuły Henrykowskie),所有未來的波蘭-立陶宛統治者都必須尊重這些條款。根據這些文件,亨利將停止對法國新教徒的迫害,並根據華沙聯盟(Konfederacja Warszawska, 1573)考慮在波蘭的宗教寬容。亨利並不急於離開法國,他推遲了離開的時間,但不得不遵從他哥哥國王的要求,他於1573年12月向國王告別。
他離開楓丹白露,在經歷了穿越德意志土地的相當艱難的旅程之後,於1574年2月18日抵達克拉科夫。陪同他的是一大批優秀的紳士:阿爾貝·德·貢迪、勒內·德·維爾基耶、路易·德·貢薩格、夏爾·德·馬耶納、弗朗索瓦·德奧。 [9] 
2月21日,23歲的王子在聖斯坦尼斯勞斯大教堂加冕為國王, [10]  但他拒絕與前任國王齊格蒙特二世的妹妹安娜·雅蓋隆結婚,他認為這個五十多歲的女人 "很醜"。 [11] 
他在1574年6月14日的一封信中得知他的哥哥夏爾九世去世的消息,於是想到了離開波蘭。波蘭國王並不像法國國王那樣享有權力,而亨利也錯過了以宴會聞名全歐洲的法國宮廷。未經波蘭議會許可,他於1574年6月18日晚潛出瓦維爾城堡
在許多方面,波蘭文化對法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是中立的)在瓦維爾,法國人被引入了化糞池系統的新技術,在這個系統中,垃圾(排泄物)被帶到了城堡牆外。回到法國後,亨利想下令在盧浮宮和其他宮殿建造這樣的設施。波蘭人向法國人指出的其他發明包括有調節的冷熱水的浴室,以及食叉。 [12-17] 
經過18個月的休養生息,議會選出了新的波蘭國王,即特蘭西瓦尼亞王子斯特凡·巴托里
重返法國
6月23日,亨利抵達奧地利維也納,在那裏他見到了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奧地利首都以隆重的儀式歡迎他,他在那裏花費了近15萬歐元。然後他到達意大利,在那裏他花了更多的時間。
威尼斯共和國接待他的盛況,反過來又讓這位年輕的君主感到驚訝。他可能與歌妓韋羅妮卡·佛朗哥有過短暫的戀情。
然後他去了帕多瓦、費拉拉和曼圖亞。8月,他在蒙扎見到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樞機嘉祿·鮑榮茂。在都靈,他見到了他的姑母薩伏依公爵夫人瑪格麗特,然後薩伏依公爵埃馬努埃萊·菲利貝託來接他到尚貝里。他乘坐玻璃轎子穿越了阿爾卑斯山。他帶回了某些時尚,特別是根據傳説:叉子的時尚。 [18] 
亨利三世的妻子路易絲王后 亨利三世的妻子路易絲王后
他於1574年9月2日抵達尚貝里,在那裏見到了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德·瓦盧瓦和他的表親納瓦拉的恩裏克(後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9月6日,他在里昂受到了他母親的歡迎。他希望取消瑪麗·德·克萊夫與孔代親王亨利一世·德·波旁的婚姻,以便與她結婚,但10月30日,他剛到阿維尼翁,就得知她已經去世。這個消息使他大受打擊,他在十天內拒絕進食。
1575年2月13日,亨利三世在蘭斯大教堂由紅衣主教德-吉斯加冕。在加冕儀式上,加冕冠數次差點從新君主的頭上掉下來,慶祝者也忘記了演奏《聖歌》。2月15日,他與洛林-沃代蒙的路易絲結婚。他在這場愛情婚姻中沒有孩子。 [19] 

亨利三世法國國王

即位初期
亨利三世一當上國王,就面臨着由被稱為朗格多克國王的達姆維爾伯爵亨利一世·德·蒙莫朗西領導的戰爭。在宮廷裏,他不得不應對他的弟弟弗朗索瓦·德·瓦盧瓦和納瓦拉國王恩裏克三世(即未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煽動的陰謀,後者最終逃離了宮廷並拿起了武器。當阿朗松與新教黨結盟時,納瓦拉國王則回到了加爾文教。事實證明,隨後開始的運動對國王來説是災難性的。孔代親王召見了萊茵宮廷伯爵的兒子讓-卡西米爾,他帶着他的僱傭兵來威脅巴黎。儘管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在多曼斯戰勝了先鋒部隊,亨利三世還是不得不低頭。1576年5月6日,他頒佈了《博略詔書》,又稱《蒙西和約》,他的弟弟弗朗索瓦成為主要贏家。亨利三世授予他安茹公爵的稱號。至於新教徒,他們獲得了許多好處,這加強了對天主教徒的怨恨,並促成了第一批聯盟的產生。
受到羞辱的亨利三世只想報仇。到了年底,他不得不在布盧瓦召開議會,以彌補戰爭造成的預算赤字。在天主教議員的壓力下,亨利三世決定恢復對新教徒的戰爭。在此之前,他小心翼翼地與他的兄弟和解,他得到了好處,並在他身邊行進。亨利一世·德·蒙莫朗西也支持皇家事業。因此,第六次宗教戰爭開始了,它主要發生在朗格多克。被新教徒佔領的蒙彼利埃城,其城堡被天主教軍隊夷為平地。1577年9月17日,交戰雙方簽署了《貝爾熱拉克和約》,《普瓦提埃敕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之前的敕令中給予新教徒的自由。

亨利三世最後結局

1589年8月,亨利三世與納瓦赫的亨利一同進攻巴黎,在雅各賓修道院被一名修士雅克·克列孟刺死。

亨利三世混亂生活

弗朗索瓦一世不愧是文藝復興時期執政的國王,他是一名勇士、藝術贊助人,同時還是一位非凡的花花公子。他是一位摯愛女性的國王,他愛過的女性不計其數。“王宮裏少了女人,就好比一年中少了春天,而春天又少了玫瑰啊。”這位私生活極其不檢點的國王如此感嘆道。不幸的是,身為採花高手的弗朗索瓦一世讓自己的王后飽受了梅毒之苦。他的兒子,後來的繼承人亨利二世同樣風流成性,不過他心血來潮地贈給自己最喜歡的情婦迪亞娜的不是花柳病,而是一些別的東西—法國王冠上的珠寶。
亨利二世十分迷戀和自己母親年齡相當的迪亞娜,同時他對自己那身材矮胖、毫無動人之處的王后—來自意大利王室的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滿懷厭惡。王后默默地忍受着這樁醜事。與此同時,迪亞娜則大舉進入王宮,以一種施捨性的同情對待王后,甚至在王后患上猩紅熱的時候還去照料她。迪亞娜還經常温柔地勸亨利二世離開自己的牀榻,去和王后“製造”一些合法的後代,以完成國王應盡的義務。
儘管凱瑟琳王后儘量對這種荒唐的家庭關係保持冷靜,但是有時候憤怒也會佔上風。一次,凱瑟琳王后同亨利二世和迪亞娜就某些針對自己故鄉意大利的政策發生了爭論。凱瑟琳輕蔑地反駁迪亞娜:“我通讀了我國曆史,發現無論哪個朝代都出現過婊子干政的情況。”
亨利二世駕崩於1559年。之後,凱瑟琳王后寫下了自己對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真實感受:“我對她(迪亞娜)夠友好的了。他(亨利二世)雖然貴為國王,但是我卻不得不告訴他我為這一切感到痛心—這世上哪個深愛自己丈夫的女人會愛屋及烏地接納一個婊子呢?雖然‘婊子’不是我這樣身份的人該用的詞,但是除此之外我實在找不出詞來稱呼她。”
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的後代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其中一些人在性取向方面異於常人也是不足為奇的。從父親和王兄(查理九世)手中接過王位的瓦盧瓦王朝繼承人亨利三世就是一個喜歡炫耀的異裝癖,他的身邊總是圍繞着一羣被法國人戲稱為“小可愛”的年輕男寵。亨利三世和他的“後宮佳麗”最大的樂趣就是身着鑲滿蕾絲花邊和豔麗羽毛的盛裝在巴黎招搖過市,他們捲曲的長髮從秀氣的小帽子裏垂落下來,甚是醒目。在節日慶典裏,亨利三世更是精心打扮,身披綾羅綢緞,彷彿一個珠光寶氣的洋娃娃。“誰能看出來這究竟是個皇帝還是個女王!”一位眼花繚亂的旁觀者這樣評論道。
歷史學家注意到凱瑟琳王后曾經對自己的兒子亨利三世產生了一種微妙情感。當時的法國人民都稱呼這位令人敬畏的女人為“毒蛇夫人”。在她的丈夫亨利二世去世之後,凱瑟琳迅速地鞏固住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她的3個兒子先後成為法國國王,這使得她成為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王太后。作為馬基雅弗利《君主論》(The Prince)的忠實信徒,凱瑟琳把這位佛羅倫薩老鄉奉若神明。
身材豐滿、一襲黑裝的凱瑟琳陰險狡詐,異常精明。為了保持王族勢力,她冷酷無情地投入到爭權奪勢的鬥爭中。雖然凱瑟琳控制着自己孩子的生活,並把他們當做實現自己政治目的的工具,但她對亨利三世的感情卻有所不同。實際上,他們母子之間存在着某種亂倫的關係,因此凱瑟琳才對他奉獻有加。對於亨利三世奢靡的生活方式,凱瑟琳相當縱容,甚至還親自為他舉辦過狂歡宴會。然而亨利三世卻完全被男寵所控制,很多男寵都執掌大權。那羣花枝招展的“佳麗”為了取悦龍顏,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進行明爭暗鬥。
儘管凱瑟琳對亨利三世傾注了無微不至的“母愛”,她還是沒能掌握時局。宗教戰爭、國庫空虛,以及近鄰西班牙的入侵使法國危在旦夕。凱瑟琳一方面極力挽回損失,另一方面懇請亨利三世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目前的窘迫形勢。雖然身染沉痾,王太后凱瑟琳依然堅持到法國各地巡視遊説,試圖爭取民眾對國王的支持,但收效甚微。途中,她給亨利三世不斷地書寫長信,希望喚醒他的危機意識。其中一封這樣寫道:“事態比預期的要嚴重得多,我在此請求你節約為上,不要再搜刮民脂民膏,大規模叛亂一觸即發……忠言逆耳,其他人都是企圖欺騙你的啊。”
亨利三世對母后凱瑟琳的勸告置若罔聞,凱瑟琳對此痛苦不已。亨利三世終日和男寵們廝混,哪有工夫理會母后的勸説和警告。被男寵們稱為“甜點國王”的亨利三世每天挖空心思地和他們尋歡作樂,把國家命運拋在腦後。亨利三世偶爾也會為自己放蕩的生活方式感到後悔。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搖身一變,以虔誠的宗教信徒形象出現在某些怪誕的宗教場合裏—赤腳跣足,長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際,彷彿在進行一場公開的懺悔行為。在見證了亨利三世這種非同尋常的虔誠之後,烏吉埃·德布斯貝克(Ougier de Busbecq)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這裏居然沒有一樣東西是金的,簡樸得讓人害怕。”
作為狂熱宗教活動的一部分,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爾朝聖,向聖母瑪利亞祈禱,希望她能賜給他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唉,這次連聖母也無能為力了。原因很簡單,雖然他樂於替自己的妻子路易絲王后梳妝打扮,但卻很少和她共枕而眠。
除了與男寵盡情作樂以及參加經常性的宗教懺悔儀式之外,亨利三世還不遺餘力地與漂亮王妹瑪格麗特進行家族鬥爭。被世人稱為“瑪戈王后”的瑪格麗特對男人有着強烈的渴求。不過託她王兄的福,和瑪戈談情説愛可是保不住要掉腦袋的。事實上,不光亨利三世,瓦盧瓦王室裏很多成員都參與了用暴力干預瑪戈私生活的行動。
在亨利二世和凱瑟琳所生的三個女兒當中,瑪戈是最年輕,也是最美麗的一個。在瑪戈18歲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后把她嫁給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納瓦拉國王亨利。這場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聯姻的目的是為了拉攏納瓦拉這個夾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莫説這對新人壓根就對彼此毫無愛意,就算他們兩情相悦,婚禮後幾天之內,這段情分也將註定被粉碎殆盡。
當時,凱瑟琳王太后參與了一起針對新教領導人的暗殺行動。暗殺被定在婚禮之後進行,但是卻功虧一簣。為了慶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納瓦拉國王的婚禮,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凱瑟琳王太后害怕自己在該行動中的身份暴露,繼而引發大規模的新教教徒起義,便和兒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執政的法國國王)一起策劃了對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殺。這起血腥事件最後演變為臭名昭著的聖巴託羅繆慘案,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禮物”。雖然瑪戈貴為納瓦拉的王后,但她也只是能保護自己的夫婿免遭殺身之禍,而並沒有使他擺脱牢獄之災。這樣一來,兩人之間原本就淡漠的關係更加惡化了。要知道,瑪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傾慕的對象並非彼此。
婚後,瑪戈王后為了追求心靈和肉體上的滿足,開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會,這便拉開了一系列悲情羅曼史的序幕。瑪戈的皇親國戚們十分討厭這個名叫約瑟夫·德博尼費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輕男子。由於被控陰謀反對查理九世,德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渾身筋骨俱斷。最後在斷頭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愛的瑪戈致敬。據説行刑之後,悲痛欲絕的瑪戈王后命人把德拉莫勒的頭顱從示眾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處決之後,瑪戈又找了幾個情人填補空虛,這些人僥倖躲過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後,瑪戈為了擺脱專斷的王兄和早已疏遠的丈夫移居到法國小城阿讓。當地一位名叫奧比雅克的年輕軍官對美麗的王后一見鍾情。他曾在相思中吶喊:“若不能一親芳澤,還不如讓我上吊算了!”很快,他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
當國王的軍隊橫掃阿讓城的時候,奧比雅克協助瑪戈王后出逃。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成了王后的情人,但是他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奧比雅克被抓獲以後,亨利三世宣佈了凱瑟琳王太后的懿旨,瑪戈的情人“將在於松城堡的庭院裏被絞首示眾,瑪戈王后必須到場觀看”。不幸的奧比雅克被當眾倒吊起來,還沒有嚥氣就被拖進墳墓裏活埋了。
奧地利的唐璜曾為瑪戈寫下這樣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間的公主實在是屈尊。她的神采無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們引向毀滅之路。她的一顰一笑都會讓我們下地獄的。”這羣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證明了這個論斷。
光陰荏苒,紅顏易老,與瑪戈的絕代風華一同衰落的還有她那暴君輩出的家族。1589年,凱瑟琳王太后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盧瓦王室只剩下瑪戈一人。因為法國法律規定王位傳男不傳女,所以王位只能由與瑪戈最近的男性親屬來繼承。這次,恰好輪到與瑪戈貌合神離的丈夫納瓦拉國王,從此他成為亨利四世。由他開始,法國迎來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時期。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瑪戈和丈夫之間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於他們兩個人沒有子嗣,所以經過協議,瑪戈同意和亨利四世離婚,以便他組織新的家庭。
隨着年齡的增長,瑪戈的身材日漸臃腫,頭上的金色假髮也略顯誇張。對於曾經擁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瑪戈來説,這是多麼巧妙的諷刺。呼吸着久違的自由空氣,瑪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漲起來,從前只對達官顯貴才開放的卧室,如今也對年輕力壯的無名之輩敞開了。這些人中有銅匠的兒子、羊倌、流浪音樂家,還有木匠的兒子等等。前王后瑪戈精心照料着這羣年輕人,給他們封官加爵,甚至還為他們安排了美滿的婚姻。不過有人曾經因為太忠於瑪戈賜給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瑪戈大發雷霆。
法國的君主政體在亨利四世的孫子—路易十四長達72年的統治中一直處於鼎盛時期,直到1793年路易十六被處決才完全亂了章法。如果夾在中間的路易十五對王權的分崩離析稍有預感的話,他斷然不會眼看着好日子就這麼走向盡頭的。對路易十五來説,好日子的意思就是美女如雲,風流快活。
路易十五成功地從一見女人就臉紅的靦腆少年成長為對美色貪得無厭的風流國王。他在凡爾賽特意修建了一處秘密春宮。這樣一來,只要他需要,女人就唾手可得,而他的需求基本上是全天候的。與此同時,在路易十五的宮廷裏還有一批公開的情婦,包括因國王的關係而權傾朝野、名聲遠揚的蓬巴杜夫人,還有從妓院中平步青雲的杜巴麗夫人等等,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就連她們也無法滿足路易十五強烈的慾望。顯而易見,來自波蘭、相貌平平的王后瑪麗·萊津斯卡(Marie Leczinska)遠不能令國王滿足。結婚10年間,她一共為路易十五養育了10個孩子,可謂精疲力竭,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在路易十五陽剛十足的淫樂生涯中,他曾經連續寵幸過一家五姐妹,當中不乏已婚女士。當時流行的歌謠裏唱道:“忠不忠?一家大小進寢宮。”這五姐妹當中的老大梅麗夫人是路易十五的首任情婦,正是她引領路易十五沉溺於外遇的快樂之中,然而她千不該萬不該帶自己的妹妹覲見國王。“你讓我厭煩。”路易十五微嗤一聲,輕描淡寫地“開除”了梅麗夫人,取而代之的正是她的妹妹望提米勒夫人。承恩還不到一年,望提米勒夫人就在生下路易十五的私生子時死去。她的妹妹圖內勒夫人當仁不讓地補了缺。和其他姐妹比起來,圖內勒夫人還算有些頭腦。她為自己爭取到公爵夫人的頭銜、位於凡爾賽的高級寓所、上不封頂的生活津貼、公開懷孕的資格以及後代身份的合法化等等,她還要求路易十五流放了自己失寵的姐姐梅麗夫人。她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一切,然而她似乎忘了背後還有兩個耐心等待的姐妹。風水輪流轉,她倆早晚也會發達。 [1] 
參考資料
  • 1.    法王亨利三世與其母亂倫 同時寵信大量男寵  .鳳凰網.2012年07月11日[引用日期2013-11-21]
  • 2.    ↑ Georges Bordonove, Henri II, roi gentilhomme, Pygmalion, 1987, p. 154.
  • 3.    ↑ Jouanna, Boucher et Biloghi 1998, p. 962.
  • 4.    ↑ Nicolas Le Roux, Le Roi, la cour, l'État. De la renaissance à l'absolutisme, Champ Vallon, 2013, p. 47.
  • 5.    ↑ Le Roux 2009, p. 106 ; 108.
  • 6.    ↑ Le Roux 2001, p. 85.
  • 7.    ↑ Denis Crouzet, La nuit de la Saint-Barthélemy : un rêve perdu de la Renaissance, Paris, Fayard, coll. « Chroniques », 1994, 656 p. (ISBN 2-213-59216-0, présentation en ligne), p. 406-407.
  • 8.    ↑ Arlette Jouanna, La Saint-Barthélemy : Les mystères d'un crime d'État, 24 août 1572, Paris, Gallimard, coll. « Les journées qui ont fait la France », 2007, 407 p. (ISBN 978-2-07-077102-8), p. 219.
  • 9.    ↑ Variétés historiques et littéraires, Tome IX (lire sur Wikisource), « Catalogue des Princes, Seigneurs, Gentilshommes et autres qui accompaignent le Roy de Pologne.1574 »
  • 10.    ↑ Champion 1943, p. 85.
  • 11.    ↑ Vaillancourt 2017, p. 249.
  • 12.    ↑ « Krzysztof Prendecki (30.10.2006). "Kuracja wiedzą". placet.pl.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March 2012. Retrieved 5 January 2009. »
  • 13.    ↑ (pl) S. Grzybowski, Henryk Walezy, wyd. 2,, Wrocław, Zakład Narodowy im. Ossolińskich, 1985 (ISBN 978-83-04-00118-3, OCLC 835910908)
  • 14.    ↑ (pl) Ludwik Stomma, Dzieje smaku, Poznań, Wydawnictwo SENS, 2003 (ISBN 83-86944-44-7), p. 167
  • 15.    ↑ « Kontrowersyjny widelec »
  • 16.    ↑ « Polskie posiłki, polskie maniery »
  • 17.    ↑ (pl) Maja Berezowska, Stefania Przypkowscy, Tadeusz Przypkowscy et Magdalena Samozwaniec, Łyżka za cholewą a widelec na stole: mała kulinarna silva rerum, Cracovie, 1974, « Tadeusz Przypkowski: Prologowa gawęda », p. 10, 12.
  • 18.    ↑ Elisabeth Latrémolière, exposition « Festins de la Renaissance » du 7 juillet au 21 octobre 2012, château royal de Blois.
  • 19.    ↑ Fêtes et Crimes à la Renaissance : La Cour d’Henri III. Exposition présentée par Pierre-Gilles Girault, mise en ligne le 18 juillet 20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