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亨利·柏格森

鎖定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國哲學家、作家。 [1] 
1859年10月18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學(後改名孔道爾塞中學)的獎學金,成為一名寄宿生,開始中學學習,並對哲學逐漸產生興趣,決心專攻哲學。1877年,畢業於波拿巴皇家中學。1878年,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錄取,大學期間,有唯物主義傾向,對當時崇尚的康德主義持猛烈的反對態度,逐步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1882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889年,完成了論著《論意識的即時性》,提出了關於時間的新概念,標誌着他的學説——柏格森主義開始逐漸形成。1914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1927年,憑藉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於巴黎,享年82歲。 [1] 
亨利·柏格森主要倡導生命哲學,對現代科學主義的文化思潮進行反撥。他宣揚直覺,認為唯有直覺才可體驗和把握生命的存在,即真正唯一本體性的存在。他還提出並論證生命的衝動。柏格森著有《形而上學論》《論意識的即時性》《創造進化論》等著作。 [10] 
(概述圖來源: [9] 
本    名
亨利·柏格森
別    名
Henri Bergson
民族族羣
猶太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85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
1941年1月4日
主要作品
《創造進化論》
主要成就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
國    籍
法國
畢業院校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職    業
哲學家、作家

亨利·柏格森人物生平

亨利·柏格森求學生涯

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
1859年10月18日,亨利·柏格森出生於法國巴黎。 [1] 
1863年,亨利·柏格森因父親要在日內瓦音樂學院授課,而離開巴黎遷到瑞士日內瓦,瑞士的山水給他留下深刻的記憶;同年年底,舉家又遷回巴黎。 [1] 
1868年,亨利·柏格森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學(後改名孔道爾塞中學)的獎學金,成為一名寄宿生,開始中學學習。中學期間,亨利·柏格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對哲學逐漸產生興趣,常聽中學裏的哲學課,還受到幾位知名哲學家的指點,決心專攻哲學。 [1] 
1870年,亨利·柏格森的父母決定遷居倫敦,留下他一個人在巴黎上學。 [1]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經歷了這一時期的他獲得了許多哲學上的啓迪。 [1] 
1875年,亨利·柏格森在法國全國中學生競賽中獲得拉丁文演説第一名、英語第一名、地理和宇宙誌第二名,希臘文筆譯也得到了嘉獎。 [1] 
1876年,亨利·柏格森在全國中學分科競賽哲學科考試中,獲得了法語作文第一名、數學第一名。 [1] 
1877年,亨利·柏格森完成中學學業;同年,又在全國競賽中獲得基礎數學、宇宙誌和力學考試第一名。 [1] 

亨利·柏格森治學之路

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
1878年,亨利·柏格森以名列第三的成績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錄取,大學期間,有唯物主義傾向,對當時崇尚的康德主義持猛烈的反對態度,逐步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 [1] 
1882年,亨利·柏格森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了教師合格考試,並先後在昂日爾、克萊蒙費朗和巴黎等城市的中學裏任教,在教學的同時,還舉辦講座,閲讀古今的各種哲學著作,不斷思索,推進自己的研究。 [1] 
1889年,亨利·柏格森前往巴黎路易大帝中學和亨利第四中學任教;同年,完成了論著《論意識的即時性》,提出了關於時間的新概念,標誌着他的學説——柏格森主義開始逐漸形成。 [1] 
1894年,亨利·柏格森申請去巴黎大學講課,然而,因巴黎大學對年輕人和新思潮的不接受而被拒。 [1] 
1896年,亨利·柏格森因發表論著《物質與記憶》而一舉成名。 [2] 
1897年,亨利·柏格森任法蘭西學院講師,主講希臘和拉丁哲學,因為論點新穎,方法獨特,兼備哲學家和文學家的才能,引起了思想界和文壇的矚目,聲望與日俱增。 [2] 
1898年,亨利·柏格森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聘為兼職教師。 [1] 
1900年,亨利·柏格森任法蘭西學院教授。 [2] 
1901年,亨利·柏格森當選為法國政治和道德科學學院院士。 [3] 
1902年,亨利·柏格森被授予榮譽勳位勳章。 [3] 
1903年,亨利·柏格森發表論著《形而上學論》。 [3] 

亨利·柏格森哲學深造

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
1907年,亨利·柏格森發表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闡述了自己的關於生命本質的論點。 [1] 
1909年,亨利·柏格森獲得牛津科學博士稱號。 [1] 
1911年,亨利·柏格森發表哲學著作《生命的意識》。 [1] 
1914年,亨利·柏格森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亨利·柏格森一直為法國的利益而奔忙。1916年,因法國政府想在戰爭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亨利·柏格森被派往西班牙,促成西班牙援助法國。 [1] 
1917年,亨利·柏格森被法國政府派往美國去見威爾遜總統,促使美國介入戰爭。 [1] 
1918年,亨利·柏格森再次被喬治·克里孟梭將軍派往美國,以尋求重建東線戰場的途徑。 [1] 
1919年,亨利·柏格森發表哲學著作《精神的力量》。 [3] 
1922年,亨利·柏格森成為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 [1] 
1925年,亨利·柏格森身患癱瘓症,病情嚴重,不得不辭去職務,專事著書。 [1] 
1927年,亨利·柏格森憑藉《創造進化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 
1932年,亨利·柏格森出版哲學著作《宗教與道德的兩個源泉》,把人分為上智下愚,強調直覺的神秘性。 [1] 
1934年,亨利·柏格森發表哲學著作《思想和運動》。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亨利·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合作。1941年1月4日,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 [1] 

亨利·柏格森主要影響

亨利·柏格森哲學影響

直覺主義哲學
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
柏格森認為,在所有哲學體系中,最能長存又最豐盈的,就是從直覺誕生的哲學體系。他説哲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是研究外在的僵死的物質,所以可以用概念、判斷等理性形式加以研究的;哲學研究是宇宙的本質、真正的實在,這種本質、實在是一種生生不息、運動不休的“綿延”“生命之流”,因而理性、科學的理智的認識是不能認識這種宇宙的本質的。
他利用芝諾的“飛矢不動”思想舉例説,當你舉起手臂,要想用理智來認識手臂的運動,但理智認識的方法是從外部來觀察手臂運動的方法,你的手臂是先經過一點,然後經過另一點,而且這兩點之間還有其他的點,即使這樣無限數下去,也無法把握運動。因為這樣一來,“絕對的運動就成了一枚永遠不能用零錢算清的金幣”。但是如果你從內部來體驗這種運動,問題就簡單多了,你可以立刻把握“絕對”。
在貶低理性的基礎上,柏格森竭力宣揚直覺主義。他認為只有直覺才是認識宇宙的本質或絕對真理的唯一工具。根據他的論述,直覺是區別於邏輯理性的另一種認識活動。它不用任何表達、複製或者符號肖像來把握實在。因此,哲學“就是一門不用符號的科學”。 [7] 
生命哲學思想
《創造進化論》 《創造進化論》
柏格森繼承並發展了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思想,他的生命哲學與的直覺主義是密切相關、互為表裏的。生命哲學為直覺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直覺主義又為生命哲學提供了方法。柏格森認為,生命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動不息而又不知疲憊的生命衝動。這種衝動變化是在時間上永不間歇地自發地流轉,故稱為“綿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條永流不息的意識長河,所以也稱為“意識流”。
“綿延”是個神秘的範疇,柏格森説,人們能直覺到自己的綿延,但不能用概念來表達它。綿延的真正本質在於它總在川流不息,是絕對連續的、不可測量的、自由的。綿延是一種時間概念,沒有空間性。他曾撰寫《綿延與同時性》一書,主要討論綿延概念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時間概念的異同,並對愛因斯坦的理論作了批判。
柏格森認為物質是墮落於記憶中的影像,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生命所派生的。現實世界事物的千差萬別表明生命衝動派生萬物的方式千差萬別。他説這種衝動如同一個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永遠不息的旋渦之流,生命向上衝,物質向下墜,而生物則是兩者的結合。生命衝動的向上運動總是企圖克服物質事物的阻礙,它的向下墜落也必然牽制向上的噴發。在人類那裏,生命之流受到的阻力最小,進化的可能性最大。而且人的生命可以克服物質障礙而獲自由,因此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靈魂可以不朽。 [7] 

亨利·柏格森小説創作

關於小説創作,柏格森認為,作家在小説中所刻畫的人物性格,是不能與在一剎那與這個人物打成一片時所得到的感受相比的。小説描述這一人物的特點,其目的是同其他人做比較,而比較出來的東西是共有的,並非專屬的東西,因而我們便無法感覺到內在的東西。描寫只能讓人停留在相對事物之中,而得不到絕對的東西,要想得到絕對的東西,只能依靠直覺,直覺能使我們進入到對象的內部、發現本質。 [3] 

亨利·柏格森歷史評價

萊謝克·柯拉柯夫斯基:幾乎沒有一個當代哲學家敢誇耀他們完全沒有受到柏格森的影響(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儘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證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卻是不能從我們的文明中消失。 [3] 
卡爾·波普:我的觀點可以這樣表達:每一科學發現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創造性直覺。 [4] 
雅克·莫諾:我並不認為柏格森的態度是無足輕重的,有意或無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衝動勝於尊重自我,以及創造的自發性,這些都是我們時代的標記。 [5] 

亨利·柏格森軼事典故

與愛因斯坦遭遇戰
1921年4月6日,亨利·柏格森與愛因斯坦在巴黎的一場由法國哲學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中相遇,兩人有觀點交鋒。柏格森本來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為他比愛因斯坦年長20歲,時年62歲,已經很有名氣。他先做了約半小時的發言,不涉及與愛因斯坦的爭論。此時有一人起身大聲地説:“愛因斯坦先生,我們比您還要愛因斯坦化呢。我們都認為柏格森已經過氣了,但初看上去很古怪的相對論反而給他打了強心針。”這才“挑起”了辯論。 [11] 

亨利·柏格森人際關係

父親:米切爾·伯格森, [6]  波蘭裔猶太人,音樂家。 [8] 
母親:凱特·劉易遜, [6]  猶太人,來自於英格蘭北部。 [8] 

亨利·柏格森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簡介
《論意識的即時性》
論文,發表於1889年。
《物質與記憶》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6年,主題是探討身心關係。
《形而上學論》
論文,發表於1903年。
《創造進化論》
(又譯《創造的演變》)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07年,探討了整個存在問題,即世界的真正本源是什麼的問題。
《生命的意識》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1年。
《精神的力量》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9年。
《宗教與道德的兩個源泉》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2年,把人分為上智下愚,強調直覺的神秘性。
《思想和運動》
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4年。
(參考資料: [1]  [3] 
參考資料
  • 1.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編委會編.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 第2卷[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05:398-403.
  • 2.    劉洋編著. 那些偉大的哲學家[M].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07:273.
  • 3.    汪兆騫著. 文學即人學 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羣星閃耀時[M].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8.11:394,396.
  • 4.    〔英〕K.波普爾著,查汝強譯.科學發現的邏輯(第一章)[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1(01):1.
  • 5.    趙修義,戚文藻,鄧遇芳. 現代西方哲學綱要[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06:148.
  • 6.    朱斌著. 柏格森[M].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2017.07:6-7,65-67.
  • 7.    劉洋編著. 那些偉大的哲學家[M].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07:276-278.
  • 8.    (法)亨利·柏格森著;劉霞譯. 生命的意義[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8.08:225.
  • 9.    Henri Bergson - Facts  .NobelPrize.org[引用日期2021-04-29]
  • 10.    沈智編. 國人必知的2300個外國名人 上[M]. 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2.10:23.
  • 11.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遭遇戰  .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5-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