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溪

(自然村)

鎖定
交溪,又名“交溪自然村”,屬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前進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因下游500米處兩條溪交匯因而起名“交溪”。
中文名
交溪
外文名
JiaoXi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    屬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前進村
交溪,又叫交溪自然村,屬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前進村下的一個自然村,因下游500米處兩條溪交匯因而起名“交溪”,原從“槐坑”搬至“交溪”。村民為“周”姓,屬於單一姓氏村落,祖先從“千年古鎮”平湖鎮橫洋遷入,所有周姓村民均記入平湖鎮《周氏族譜》中。
地理位置:為平湖鎮與鳳鋪鄉交界處,東連槐漈(屬鳳鋪鄉的一個自然村),西接定居板(同屬平湖鎮前進村下的自然村),南臨槐坑(同屬平湖鎮下的自然村),北連官田(屬鳳鋪鄉的一個自然村),距平湖鎮政府直線距離6.5公里,實際路程12公里。
歷史沿革:從“槐坑”搬至交溪現在周家五號祖宅的古舊址,後來因為地勢低而洪水災害又後移到半山腰的“上房古厝”舊址,後為防洪水倒灌而建有石頭埂攔水,故又搬至現在低水勢的村址,歷經波折。追溯至1946年因被土匪騷擾遷移至溪壠過了2個春節年,1947年又流離至山頭壠2年,終於等到1949年農曆4月古田解放後,同年冬才搬回至槐坑自然村,槐坑村也都是“周”姓,由於古田剛解放,解放前的國民黨保甲長沒路走了變成土匪,1949年5月端午的晚上週孝崇父親在槐坑被土匪抓了,後來周孝崇賣了可替人力的一頭壯牛(值幾十旦米)賣了才把人贖回來,後來經過半年,土匪終於都被黨和政府給抓了,後於1950年十二月才又終於搬回交溪,至此十幾年的流離生活才告終,周孝崇的人生才開始算安定下來,才能安安心心在交溪這塊土地上勞作養家。當時交溪就周孝崇一大家子,其他幾個都是單身漢,,而且都是到處流離不回交溪的,後來他們陸續成家了才回交溪定下來,此後交溪人口不斷髮展壯大,高峯時有7户人家,不過也不超三十四人。
自然環境:山巒起伏,嶺谷相間,山、丘、崗、壠、盆谷、河谷交錯,環境優越,風光秀麗,山青水秀,村寨門口的一條溪河面寬廣,水質清澈,形成一個水光瑩徹,游魚多聚的天然河流,每隔一段為一墨綠水潭,空中俯瞰,猶如一串點綴着寶石的項鍊。。氣候屬中亞熱帶,年平均氣温18.5℃,常年無雪,年平均降水量1679mm。村內河流為三大溪流之一的“玉源溪”中段流經地,玉源溪是古田翠屏湖的主要源頭之一,造就了平湖鎮的下都(古稱十七都)衝擊平原。
自然資源:交溪(自然村)耕地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盛產水稻、毛竹、松木、杉木。地處丘陵,木材資源和竹資源豐富,水流量大,1989年交溪村幹部周孝崇組織鄉民開建定居板水電站,水利由交溪上游壩頭開墾至定居板村北頭,裝機容量2台。礦藏資源豐富,交溪(自然村)屬於古田定居板勘察區,屬於重點堪察區,面積為15.33平方公里,現探明的主要為金礦。
基礎設施:由於是自然村,還依舊是土路,有一座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單拱石橋,無欄杆,村民戲稱“造周橋”,橋身寬約2.5米,長30米。通信設施方面手機幾乎無4G信號,偶有3G,2G不穩定。解放後有交溪學校,先生為鰓子老師,中院院坪人,我們有些父輩都在那裏讀過書,後來只有幾年就被一場大洪水給沖走了。
美食:由於平湖鎮從明朝起盛行制曲和制紅酒,故交溪代代也有自釀紅酒文化,以酒為製作的美食有紅酒煮蛋;還有糯米地瓜飯、鼠尾草餜、豬油麪粉糰子、硬饅頭、糖精土豆、酸菜俺湯、穀殼悶柿子、霹靂果凍、天然蜂蜜、野生獼猴桃、八月炸、蕨。
人文景觀:交溪素有八景:
其一千年古蹟“交溪福殿”,內供有白馬大王和赤馬大王,歷經千百年依舊保存完好。
其二“上房古厝”舊址,上房古厝在60年代之前居住着整村人,現只剩下兩片牆,已坍塌一部分。
其三“水碾遺址”,水碾是古人為節約人力建造的水力碾米設施。即在較低處設置碾米的石磨,然後從高處引一股水,衝動石磨轉動即可碾出米。水碾遺址位於造周橋和交溪福殿之間的河邊,現只剩下石磨等一些構件。
其四“上古村落遺址”,為村北部,相距不過一百米,依山而建,千百年的變遷,歷史車輪滾滾,現只有石頭牆址磚瓦碎片,透過遺址彷佛可以看見歷史中的幾幢房屋升着裊裊炊煙。
其五為“造周橋”,單拱石橋,由周孝崇與其三弟周元備寫報告給政府,聽説是老區辦撥款6000元,加上村民自籌一兩千元籌建,後來不夠部分還是周孝崇賣木柴所得進行湊足。
其六“鯉魚瀑布”,高約20米,屬交溪水利的第二大瀑布,交溪村內的最大瀑布,位於橋頭位置,正對面村寨,因村尾流水“留水”寓意好,全部放閘時因有鯉魚誤沖流下而命名為鯉魚瀑布,其下有水潭,命名為鯉魚潭。
其七為村門口可見的兩顆“百年松樹”,分別矗立於山頂和半山腰,一直成為每一代孩子成長的指路樹,成為每一個村民的精神之樹。
其八為“周家五號祖宅”,建於1961年,為周孝崇(排行老大)組織修建,在60年代充滿饑荒的年代,由於交溪併入定居板吃大集體飯 ,幹活計工分,周孝崇每天朝四晚十,白天中午前很勤快乾完了所安排的任務後,下午就去絕局冬(裏安附近,可以開墾千來斤米)開墾荒地以補貼一家人的食物,也因此第二年才有大米的收成,周孝崇看見前進村和定居板村都建有像樣的(這裏我用了像樣,可見當時的破屋)一座房子,就覺得也需要建一座像樣的房子一家人才有安居避雨之所,因此,就於1961年請liancun(讀“連村”)舅公(周孝崇妻弟)一起和周孝崇平整地基(現牆離地的石頭部分),請附近村名崁土牆(當時人員有飯吃都是免費做工,所以正是因為有上一年的開墾荒地所收穫的稻米所支持才有周家祖宅的建成),實際的開工資只有木工師傅,去掉不到 三百元,當時的木工師傅一天3元 整個祖宅建設過程九十幾天, 整棟房屋所有的木頭和橫樑等都是周孝崇和木工師傅一起用當時的兩頭彎鋸一條條一寸寸鋸出來的,黑瓦是用舊房子拆下來的,而木柴是從山上砍的,後來槐坑的人説樹是他們山的,還因此鬧糾紛,最後家裏養的豬仔被他們抓了2只。當時周孝崇三弟和四弟都在外求學,只有寒暑假回來,而周孝崇父親因為1950年的烏龍事件膝蓋被槍打了後,不能受力做重體力活,家裏的重活都壓在周孝崇身上,不過周孝崇父親手工活比較強,一般的生活用具都不用買,他可以編織蓑衣、掃帚、簸箕、草鞋等各種竹製品 ,這也給家庭減輕了一部分需求品而不用再花費去購買。回過頭來講周孝崇的開荒拓土闢新田用現在的話語説就是開拓了副業才有資本建立周家祖宅, 在那樣的背景下,能建起如此磅礴的祖宅,依然可見當時的艱難,祖宅為土木結構,約350平,前後各有天井採光,寬敞通風,冬暖夏涼,大氣舒適,古代的榫卯結構運用自如,沒有一顆鐵質結構如鐵釘,地面為青石條打造鋪就,屋內保留有耕田的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周家祖宅體現的是當時背景下的個人的一部血淚與心酸史。
旅遊項目:挖竹筍、捕魚、天然河道漂流、水庫電動滑板滑水、盪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