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交換説

鎖定
交換説是18世紀人權主義思潮盛行時,由民約論者提出的一種税收學説。此説認為,國家的行為有益於人民,人民向國家納税以作為交換的代價,國家行為與納税人之間,完全是相互交換的關係。這種學説導源於政治思想上的社會契約説,因為民約論者認為,國家與個人是相互獨立的實體,人民與君主是平等的關係,國家由契約而成立,國家與個人之間遂發生權利義務關係,即國家保護個人的權利,個人應提出一部分財產給國家作為代價。 [1] 
中文名
交換説
別    名
買賣説
別    名
利益説
屬    性
財務名詞行為
相關領域
經濟學

目錄

交換説定義介紹

“交換”是經濟分析法學派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法律現象時所使用的基本經濟學術語之一。該學派認為,兩個社會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對主體雙方都有利的行為;
第二種是對主體雙方都不利的行為;
第三種是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的行為。
經濟分析法學家們把第一種行為稱為交換,而把後兩種都稱為衝突。從這個意義上説,税收也可以被認為是交換的一部分;這種交換是自願進行的,通過交換,不僅社會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換雙方都認為其利益會因為交換而得到滿足,從而在對方的價值判斷中得到較高的評價。而且在這種交換活動中,從數量關係上看,相互交換的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總是等值或等額的;所以不存在一方享有的權利(或承擔的義務)要多於另一方的情況,也就不產生將一方界定為“權利主體”而將另一方界定為“義務主體”的問題。

交換説研究

税收制度安排之所以必要,之所以普遍為人們所接受,是因為國家的存在,能夠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能夠為個人提供公共服務,個凡必須繳納相應的税收作為獲得公共服務的補償。這同商品交換一樣,需求者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供給者等價的貨幣。所以人們將這種取得公共服務的活動喻之為“交換説”,或稱“買賣説”、“利益説”。交換俗稱買賣,交換使買賣雙方的社會福利增加,“交換説”等同於“買賣説”和“利益説”。自17世紀以來,隨着民本主義的契約思想和民生主義的交換意識深入人心,這種認識日漸流行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斯密和蒲魯東等。
霍布斯是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認為,人們之所以向國家交税,無非是以税收換取和平安定的環境,獲得由和平產生的社會福利。霍布斯的賦税思想就是“交換説”、“買賣説”“利益説”或“代價説”。為此,他倡導賦税平等論的思想,提出每個税收負擔者所繳納的税收應該與他從國家公共服務中接受的利益成比例。這就是霍布斯的納税意識和税收制度應該如何安排的設想。斯密認為,國家應該承擔三項義務:保護社會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儘可能保護社會每個成員不受其他成員的侵犯和壓迫;建設和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如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機關等。要實現這些國家職能,就需要一定的經費支出和財政收入。人們要獲得公共服務,就必須向國家交納一定的税收。斯密關於徵税依據的看法同霍布斯的認識是一致的,也認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税收關係是一種交換關係。交換講究等價、公平;同時,只有有購買能力的人才能進行交換,所以斯密堅持的納税原則,即税收的制度安排是按照能力納税的平等原則。“一國國民,都須在可能範圍內,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國家保護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繳納國賦,維持政府……所謂賦税的平等或不平等,就看對於這種原則是尊重還是忽視。”根據這個原則,斯密將税基的範圍確定為地租、利潤和工資,如果任何賦税,只由這三者之一負擔,都是不公平的。
薩伊是一位堅持“交換説”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他認為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效用就是服務,生產就是提供服務。人們購買產品,無論它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是為了獲得產品的服務。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如保護各個社會成員的權益不受損害,屬於無形產品,人們需要和消費它,就得賦税。“所謂課税,是指一部分國民產品從個人之手轉到政府之手,以支付公共費用或供公共消費。”從“交換説”出發,薩伊提出税率適度、負擔公平、有利國民道德、最少妨礙國民生產的賦税原則。交換講究互利原則,國家不能過分強調共同需要,增加人們的税收負擔;交換講究等價原則,税收負擔應該公平,最少妨礙生產;交換講究自願原則,國民應有納税意識和納税道德。在這個賦税原則的基礎上確立税基税率,才可以説是比較好的税收制度安排。
關於税收制度安排的必要性,“交換説”作出了它認為自圓其説的解釋。但是,人們認為,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是物質產品,不是由生產性勞動,而是由非生產性勞動生產出來的。所以公共服務產品儘管有效用(使用價值),但沒有價值。如果依照“交換説”,一個沒有價值的公共服務產品在交換中獲得價格,在道理上是説不過去的。有此認識的人於是認為,與其把納税依據視為“交換説”,還不如把它作為“權力説”更有道理些。國家為履行其職能,必須憑藉其政治權力對社會產品實行強制性的再分配,以獲得必要的物質資料。

交換説總結

交換説是一種突破了傳統勞動價值理論的學説。人類勞動,不管它是生產性的還是非生產性的,都具有二重性;都一樣地被區分為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生產公共服務產品的抽象勞動生產價值,生產公共服務產品的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這同生產非公共服務產品的人類勞動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公共服務產品同非公共服務產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能夠作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交換説”缺乏價值論的理論依據。“交換説”是市場經濟制度安排下的理論產物。市場經濟是一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公共服務產品同非公共服務產品一樣,都是在交換的制度安排下滿足人們的共同需求的。
參考資料
  • 1.    王美涵.税收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