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交叉口设计

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区域的几何设计
交叉口设计是道路平面相交区域几何设计的系统性工程,涵盖行车轨迹优化、安全视距验证及交通设施布局等内容 [2]。根据交通流量特征,设计形式可分为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和环形交叉四种类型,其中扩宽式适用于转弯车辆密集的主干道,需设置变速车道减少交通干扰。渠化交通通过导流岛、标线划分车道等方式引导车流,可降低冲突点数量。几何参数包含缘石转弯半径(最小15米)、进口道宽度(3.0-3.5米)及车道渐变段长度计算公式,右转车道设计速度限定不超过40km/h。环形交叉口采用逆时针单向组织模式,中心岛半径由交织段长度决定,通行能力范围为500-3000辆/小时。立面设计需保证主次道路纵坡背离交叉口,通过方格网法优化排水效果。
设计内容
几何尺寸、交通组织、视距验证
交通组织
信号管制、渠化交通、立体交叉
环形通行能力
500-3000辆/小时
拓宽车道组成
渐变段+滞留段 [1]
设计车速限制
右转≤40km/h,左转≤20km/h
规范依据
中日设计标准在渐变段经验值下限、计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1]

设计内容与形式

播报
编辑
交叉口几何设计包含进口车道宽度调整、转角半径确定及视距三角形绘制。加欠姜谜铺转角式通过单重探煮圆或复曲线连接相交道路,适用于交通量低于500辆/小时的路口。分道转弯式设置导流棕芝笑屑您乌海岛分隔脚兰转向车流,可将转弯车速提升至25-35km/h。扩宽路口式增设专用转向车道,敬旬捆展宽段长度按主干路70-90米、支路30-40米设计。环形交叉通过中心岛跨促抹组织逆时针车流,交织段长度计算公式为L=1.21V(V为设辨档计速度,km/h)。

几何设计参数

播报
编辑
缘石最小转弯半径按车辆类型确定:小型车5米、中型车8米、大型车10米。进口道拓宽时,渐变段长度Ld需满足车辆横移需求,计算公式Ld=0.5VW(V为设计速度km/h,W为偏移宽度米)或取经验值最大值。滞留段长度Ls通过Ls=N×l计算,其中N为排队车辆数(高峰小时流量/通行能力),l取车头间距6-9米 [1]。右转专用车道半径计算公式R=V²/(127(μ±i)),μ取0.16-0.20,纵坡i不超过6%。

交通组织优化

播报
编辑
渠化设计需遵循冲突点锐化原则,通过导流岛将车流交汇角度控制在15°-30°。信号控制交叉口应设置左转专用相位,其绿灯时间需根据交通流量、周期长度及饱和流率综合确定 [2]。行人过街设施需配置安全岛,宽度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间设置0.3米宽路缘带。根据2018年中日规范对比,日本要求滞留段长度优先保证计算值,而中国允许采用经验值下限20米 [1]

安全验算标准

播报
编辑
视距三角形由停车视距构成,主干路交叉口视距值应≥75米。冲突点数量计算公式为C=n(n-1)(n-2)/6(n为交叉道路数),四路交叉口理论冲突点达16个 [2]。竖向设计采用方格网法,控制点高程差不超过0.1米,确保横坡坡度在0.3%-6%范围内。排水设施按10年重现期设计,雨水口间距不超过30米,坡度大于2%时设置截水沟。

环形交叉设计

播报
编辑
中心岛直径D根据交织段长度确定,计算公式D=2L+W(L为交织长度、W为环道宽度)。环道宽度宜设3-4条车道,每条宽度3.5米,加宽值随半径减小而增加(半径20米时每车道加宽2.2米)。交织段长度应满足L=V×t(V为环道车速、t为2-4秒),交织角度不超过40°。环形交叉口禁止用于非机动车辆占比超过20%或纵坡大于3%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