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亞(拼音:yà)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築羣平面圖。“亞”字在商代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在現代,“亞”的常用義是次一等的、較差的,也用於譯音。 [14]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一(傳統歸“二”部)
五    筆
GOGD(86);GOD(98) [1] 
倉    頡
MTC [1] 
鄭    碼
AKU [1] 
筆    順
橫、豎、豎、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73) [7]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二禡 [2] 
統一碼
4E9A [1] 
注音字母
ㄧㄚˋ
總筆畫數
6(部首1,部首外5)
GBK碼
D1C7
異體字
亜、䢝、𠄮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1010₂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亞在甲骨文商代金文中寫作圖1,商代甲骨文寫作圖2,字的形體是“十”字輪廓的雙鈎線。周代早期的金文(圖3),形體開始訛變, “十”字四邊的端線突出來了,裏面轉角的地方也變圓了。小篆僅上下兩橫是拉長的,中間是折筆,作圖8。後世隸書、楷書基本沿襲小篆。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在中間加一短橫的字形(如圖4),後世的篆書和隸書中,也有一部分字形保留了這一短橫(如圖11)。因為繁體“亞”字的筆畫比較彎曲,書寫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書楷化法把“亞”簡化為“亞”,書寫也方便得多。 [3] 
對於“亞”字的初始義有很多學者都進行過考釋,但是眾説紛紜,始終沒有一個學界普遍認可的定論。不少學者認為“亞”字字形模擬宗廟建築的形狀。《甲骨文合集》30297:“甲骨卜,王馬尋〔⿰馬歺〕,其御於父甲亞”,句中的“亞”就是指宗廟而言,“父甲亞”就是“父甲”的“亞”,即父甲的宗廟,“多亞”即多個宗廟。也有學者認為“亞”字字形象明堂或墓上享堂的形狀。商王大墓有很多是作“亞”字形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古人視死如生,商王大墓的形狀應是仿造宗廟或明堂的形狀而建。 [15]  [16] 
商代除了商王的大墓作“亞”字形外,在有些銅器的圈足上也有“亞”字形的鏤孔,商代族氏銘文(即家族徽標)也常常用“亞”字形作為外框(類似後世商標圖案的外框)。這種用於家族徽標外框的“亞”字一般認為是職官的標誌,可是難以解釋為何有那麼多的家族具備同樣的職官。商代已經有了“五方”的觀念,即以商為中心,代表中央,加上東南西北,構成“五方”。“亞”字字形正像中間一個“方”加上四面的四個“方”的形狀,這代表了商人的空間觀念。很可能當時的“亞”字形已經由可圖示“五方”的一個圖形,泛化成一個吉祥美好且時尚流行的圖案,因此被商王大墓、銅器裝飾和家族徽標所採用。既然“亞”字形是一個吉祥美好且時尚流行的圖案,用來作為建築物的形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16]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即“亞”字用為某種建築之義,與“亞”字字形的聯繫並不如設想的那麼簡單或直接。如於省吾先生即認為“亞”字字形像建築的方隅或角落,為訓為“區隅”義的“阿”字的古文。如此,上引甲骨文中的“亞”也可能並非指宗廟、明堂或享堂,也存在指宗廟、明堂或享堂中的某個局部或區隅的可能。 [16] 
後來,“亞”與“惡”開始出現關係。《説文》曰:“惡。過也,從心,亞聲。”可見“亞”是“惡”的聲符,而“惡”這個字形本身並沒有在甲骨文、金文出現,所以可以推測出,“惡”最開始因為與“亞”讀音相同,所以借了“亞”的字形來用,而後為了區別兩字,又加“心”作為形符,變成一個形聲字。“惡”從“亞”得聲,出土文獻的大量例證也證明“惡”在早期就用“亞”來記錄,所以《説文》訓“亞”為“醜(醜)”,就相當於訓“惡”為“醜(醜)”。 [15]  [16] 
因為同親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廟,而同親族之人的關係最多的情況便是胞親和姻親,所以“亞”後來引申有可以表達胞親或者姻親的關係。如《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毛傳:“兩婿相謂曰亞。”後世這個“亞”,則改作“婭”。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同類
漢·班固《〈兩都賦〉序》:“雍容揄揚,着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
《晉書·王機傳》:“﹝王機﹞嘗慕王澄為人,澄亦雅知之,以為己亞。”
清·黃宗羲《安丘張母李孺人墓誌銘》:“固慧業文人之亞也。”
姊妹丈夫的互稱。後作“婭”
《詩經·小雅·節南山》:“瑣瑣姻亞,則無膴仕。”毛亨傳:“兩婿相謂曰亞。”
亞洲的簡稱
Asia

亞非;亞運會;東南亞
(Yà)姓氏用字



形容詞
ugly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果童》:“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亞。”

低於;較差(多用於否定式)
lower than
《左傳·襄公十九年》:“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
老舍《趙子曰》第三:“趙子曰狠了心把這樣生硬的話向歐陽天風棉軟的耳鼓上刺!這一點決心,不亞於辛亥革命放第一聲炮。”
次一等的
second;
lower
《儀禮·士虞禮》:“俎入,設於豆東,魚亞之。” 鄭玄注:“亞,次也。”
《國語·吳語》:“吳公先歃,晉侯亞之。”
亞軍;亞聖;亞熱帶亞健康
化學上指化合價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個氫原子或氧原子的


接近的;同類的
similar
《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節慕原、嘗,名亞春、陵。”
《南史·卷七十二·顏協傳》:“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

動詞
垂;低垂
hang down
前蜀·韋莊《對雪獻薛常侍》詩:“松裝粉穗臨窗亞,水結冰錐簇溜懸。”
宋·柳永《柳初新》詞:“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裏,春來也。”
魯迅《野草·秋夜》:“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
壓;壓低
press down
唐·杜甫《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詩:“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
宋·歐陽修《漁家傲》詞:“葉重如將青玉亞,花輕疑是紅綃掛。”
元·張可久《寨兒令·鞦韆》曲:“釧鈴瓏響亞紅綿,汗模糊濕褪花鈿。”

前後依次承接
漢·石勳《費鳳別碑》:“世德襲爵,銀艾相亞。”謂排列有序。
元·白樸《梧桐雨》第三折:“齊臻臻雁行班排,密匝匝魚鱗似亞。”
黃侃《〈新方言〉後序》:“鹹凌亂失次,嘖而不亞。”
掩;閉
close
南唐·沈彬《金陵雜題》詩之一:“古樹着行臨遠岸,暮山相亞出微煙。”
宋·蔡伸《醜奴兒慢》:花籠淡月,重門深亞。
擬聲詞
模擬小兒學語聲
《漢書·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
動詞
同“惡”。厭惡,憎惡
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德經》:“天之所亞,孰知其故?”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第十四下】【亞部】衣駕切(yà)
醜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説:以為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4] 

説文解字注

【卷十四】【亞部】
“醜也”注: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故《詛楚文》“亞駞”,《禮記》作“惡池”。《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漢書》作“亞谷”。宋時玉印曰“周惡夫印”,劉原甫以為即條矦亞父。
“象人局背之形”注:像醜惡之狀也。
“衣駕切”注:古音在五部。
“賈侍中説:以為次弟也”注:別一義。《易·上系》(《易·繫辭上》):“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荀爽“惡”作“亞”,雲:次也。《尚書大傳》:“王升舟入水,鼓鍾惡,觀台惡,將舟惡。”鄭注:“惡,讀為‘亞’。亞,次也。”皆與賈説合。 [10] 

廣韻

衣嫁切,去禡影 ‖ 亞聲暮部(yà)
亞,次也。就也。醜也。衣嫁切。十。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唐韻》《集韻》並衣駕切,鴉去聲。《説文》:醜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爾雅·釋言》:亞,次也。《蜀志》:諸葛亮管蕭之亞。
又《增韻》:少也。《廣韻》:就也。
又姻亞,壻之父曰姻,兩壻相謂曰亞。《詩·小雅》:瑣瑣姻亞,則無膴仕。別作“婭”。
又《集韻》《正韻》並於加切,音鴉。《前漢·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
又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
又《正韻》:烏落切。《正訛》:與“堊”同,塗飾牆也。
又與惡同。《史記·盧綰傳》:綰孫他人封亞谷侯。《漢書》作“惡谷”。《語林》:宋人有獲玉印,文曰“周惡夫印”。劉原父曰:漢條侯印,古“亞”、“惡”二字通用。
又與“滹”通,滹沱。《禮·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
又與“稏”通,稻也。《韻會》“䆉稏”通作“罷亞”。
又《郝敬讀書通》“壓”通作“亞”。杜甫“上巳宴集詩”(《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花蕊亞枝紅。又“入宅詩”(《入宅三首》):花亞欲移竹。並與“壓”同。
《字彙》正訛雲:“亞”本塗飾字,餘皆借義,既為借義所奪,小篆遂從土作“堊”字,又從心作“惡”字以別之。亞、堊、惡本一字,《秦·詛楚文》以“亞駝”代“滹沱”,則因聲借用明矣。◎按:《字彙》説是,但俗既習用借義已久,姑載本義於後,以備一字原委雲。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9A;下:U+4E9E) 字形對比(上:U+4E9A;下:U+4E9E) [1]

書寫提示

亞字書寫提示 亞字書寫提示
橫居上居中。兩個豎筆分寫在豎中線左右。點起筆橫中線,撇寫在橫中線上。長橫居下居中。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ăɡ
先秦
王力系統
0
e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ă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r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ragh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a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a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a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a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a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a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a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禡

開口呼
全清
衣嫁切
ʔa
集韻
平聲
九麻
開口呼
全清
於加切
ʔɪa
去聲
四十禡
開口呼
全清
衣駕切
ʔɪa
入聲
八勿
合口呼
全清
分物切
pfiuət
禮部韻略

去聲





衣駕切

增韻

平聲





於加切


去聲





衣駕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家麻

齊齒呼

全清

ia
中州音韻

去聲
家麻





衣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五麻


全清
於加切
ʔa

去聲
十五禡


全清
衣架切
ʔa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六家賈嫁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a
214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ia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a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a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a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a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a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a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ia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44
陰平
文讀
io
44
陰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o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ia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io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ŋa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a
31
上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a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a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a
5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a
11
陰去
文讀
a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a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a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a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5]
  • 2.    二十二禡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24]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66
  • 4.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372
  • 5.    清·張玉書,等 編纂.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87
  • 6.    “亞”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5]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5-2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91-149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25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38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2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
  • 14.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7-8
  • 15.    王斐. “亞”字初義再討論 ——以區分“亞”字與“亞”形為前提[J]. 華中學術, 2020, 第12卷(4):191-200.
  • 16.    劉釗. 亞[J]. 辭書研究, 2023, (2):12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