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里斯提卜

鎖定
亞里斯提卜(Aristippos)約公元前435—前360年, 亦譯作“阿里斯提卜”、“亞里士提卜”等。古希臘哲學家,昔勒尼學派的創始人。
別    名
Aristippos
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435
逝世日期
前360年
本    名
亞里斯提卜
亞里斯提卜 亞里斯提卜
生於昔勒尼(北非)。他早年就學於普羅塔哥拉,是智者派人物。約前416年來到雅典,從師蘇格拉底。曾與柏拉圖一起,在敍拉古的僭主狄奧尼修一世的宮廷中共事,很受寵愛。曾在希臘各地執教。後終返故鄉,建立學派。亞里斯提卜提出感覺主義的主張,認為感覺是真與善的標準,因為在認識方面,只能由感覺給人以真理,在道德領域,真實的東西或目的(比如至善),也是有感覺提供的。又認為,感覺是主觀的,不能反映外界的事物,故事物是不可知的。亞里斯提卜把認識論中的感覺論和倫理學中的快樂主義相結合,創立了獨特的享樂主義學説。這種學説不僅認為感覺是認識論的原則,而且也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原則。他把蘇格拉底的至善解釋為快樂,聲稱感官快樂和個人享受是人生所追求的目的,倫理學也就是求得最大快樂的知識。他指出尋求肉體感官快樂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天職。幸福就是尋求快樂,德行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它給人以幸福,德行不能給人以快樂是無價值的。在他看來,最高的善只能在快樂之中,快樂則是衡量一切價值的尺度。他並認為過去的快樂已無法追回,未來的快樂虛無飄渺,所以應當努力追求個人的現實的肉體的快樂。但是他也主張對快樂或享樂應加以理性自我控制,強調“要能主宰快樂,而不為快樂所主宰。”例如在談到他與名妓萊伊斯的關係時説,我是佔有她,而不是被她佔有。他並宣稱,有知識或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談得上快樂。公開主張為求得肉體的快樂可以不擇手段,知識和智慧為人提供了達到快樂的方法和手段。據説他的為人,就是他的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實踐。亞里斯提卜以快樂為至善的理論與實踐,反映了富有奴隸主追求享樂的生活要求和道德理想,反映了希臘城邦奴隸制即將瓦解的趨勢。亞里斯提卜的快樂至善論,為後來的伊壁鳩魯學派所繼承並加以改造。其著作已散佚,在荷蘭馬納巴赫編的《亞里士提卜與昔勒尼學派著作殘篇》中有輯錄 [1] 
參考資料
  • 1.    李水海 .《世界倫理道德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2-1 : 第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