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細亞影戲公司

鎖定
亞細亞影戲公司,中國最早的外商投資的製片機構;1909年由美國商人B.布拉斯基經營,先後拍攝短片《西太后》和《不幸兒》,在香港拍攝短片《瓦盆伸冤》 和《偷燒鴨》;1912年由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理等人接辦,1913年,張石川鄭正秋等組織新民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劇、導演、僱用演員等工作;完成了《難夫難妻》《活無常》《五福臨門》《一夜不安》《老少易妻》等多部短故事片,還拍了新聞《上海戰爭》和《茶花女》;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膠片來源斷絕而結束攝製工作。
中文名
亞細亞影戲
外文名
Asiatic concept
地    位
中國最早的外商投資的製片機構
出    處
茶花女

亞細亞影戲公司公司簡介

中國電影先驅人物之一張石川 中國電影先驅人物之一張石川
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由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創辦於上海。曾拍攝短片《西太后》和《不幸兒》,時值辛亥革命的前夜,影片不受羣眾歡迎。
1912年,布拉斯基將公司和部分資財轉讓於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美國人依什爾和薩弗(T.H.Suffert),但此二人不諳中國國情,遂邀請上海洋行廣告部買辦張石川擔任顧問
1913年,張石川邀請鄭正秋、杜俊初、經營三等組織新民公司,專事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務,資金和技術則由亞細亞影戲公司提供。
當年,由鄭正秋編劇並與張石川聯合導演的《難夫難妻》,是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與此同時,還拍攝了一部紀錄上海民眾聲討袁世凱、革命軍攻打製造局和吳淞炮台實況的新聞片《上海戰爭》。
之後,鄭正秋離開新民公司,在張石川的主持下,仍繼續為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活無常》《五福臨門》《二百五白相城隍廟》《腳踏車闖禍》《一夜不安》《老少易妻》《死人偷洋錢》等近20部短故事片,內容多屬庸俗無聊或滑稽打鬧之類,但對電影表現手段的運用,起到了學步與試探的作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膠片來源斷絕,亞細亞影戲公司即告歇業,新民公司也隨之解體。

亞細亞影戲公司歷史淵源

中國電影先驅人物之一鄭正秋 中國電影先驅人物之一鄭正秋
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如同中國最早的專業電影院一樣,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時的中國有4億人口,已經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很多西方的冒險家紛紛來到中國,想靠拍攝電影贏利。經過一段個人的零散拍攝活動,中國第一家正式的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於1909年在上海成立,創始人是美籍俄裔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
儘管該公司的事業並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資金和設備卻方便了張石川鄭正秋這兩位早期中國電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壇。
如果為中國早期電影劃定界限的話,那麼1909無疑是關鍵性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電影界有兩件大事發生,一是北京的豐泰照相館失火,二是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正規性的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值得一説的是,這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卻暗中驗證着中國電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轉移,由威嚴排場的帝都北京轉向開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也許只有意外才是歷史的正牌墨水。關於“豐泰”的大火,曾有很多種説法與解釋,現在的眼光看,早期膠片在北京這樣乾燥的環境下自燃屬於比較合乎情理的一個。
無論如何,豐泰照相館的影片攝製業務自此徹底停止,而原本足以銘刻榮耀的北京早期電影也就這樣無可奈何地偃旗息鼓。而在亞細亞起步創建的兩年間,電影放映已在上海普遍發展,觀影人羣日益擴大,甚至引起了當時清政府的注意。1911年夏天,上海的“自治公所”公佈了“取締影戲場條例”,規定了電影放映與觀看的相關規則,也就成了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最早雛形。
像很多外來淘金者一樣,布拉斯基只是一個希望能利用新鮮事物在中國冒險的西方人,卻在不經意間成為改變中國電影進程的某個關鍵人物。事實上,亞細亞在經營上並算不上特別成功,布拉斯基也沒能像那些開辦影院的外國老闆們一樣聚沙成塔,積累下一筆客觀的財富。
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布拉斯基與亞細亞的拍攝活動也確實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啓蒙之師,比如在北京拍攝紀錄片《中國》,布拉斯基就成了第一個被允許拍攝紫禁城的白人;亞細亞在香港投資的短片《偷燒鴨》一直被視為香港電影的開山之作;而布拉斯基後來回國時帶走《莊子試妻》等片,更完成了中國電影的首次出口……
1912年,清王朝覆滅,中國的紀年進入民國元年,各地的形勢並不明朗,布拉斯基感受到社會動盪對電影的衝擊,便將整個亞細亞公司轉讓給了另兩個洋商人,依什爾和薩弗。
一年之後,中國政局基本趨於穩定,依什爾讓歇業一年的亞細亞恢復運轉,並將拍攝製作的工作交給兩個中國人,張石川與鄭正秋組建的新民公司處理,亞細亞自身只負責影片的投資、發行以及提供相關電影設備。
亞細亞的經營方式為中國電影提供一種新的操作模式,由外方出資、國人辦事。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也不得不認定這是一種不錯的合作思路,即保證了本土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又未使投資者經濟受損,同時為國人拍攝電影積累下許多寶貴的經驗,也避免了外國人自行拍攝會產生的很多細節問題。這種投資發行與拍攝製作分離的方式,直到今天仍在電影業大面積沿用,就比如前段時間鬧得厲害的迪斯尼與皮克斯動畫公司就是有名的例子。
此外,新民公司還創下了同演員簽定合約的先例,對演員在具體拍攝期間的要求有非常明晰的規定,這也為日後中國民族電影機制留下不少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如此的機制下,亞細亞與新民接連拍攝了十餘部影片,直到1914年的一戰爆發。

亞細亞影戲公司創立人物

本傑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1875年出生於俄國,後入美國籍。他創立“亞細亞影戲公司”後經營一般,遂於1912年將其轉手,自己在路經香港歸國時,又與黎民偉合作出品了第一部香港故事片《莊子試妻》,催生了香港電影的誕生。
他還帶了一批中國電影回美放映,可以説是幫助中國電影進軍國際的第一個“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