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鎖定
亞熱帶季風氣候(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亦稱之為副熱帶季風氣候,是一種受熱帶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天氣的非週期性變化和降水季節變化都很顯著的中緯度季風氣候類型 [1]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温,四季分明,季風發達。最熱月平均氣温一般高於22℃,最冷月氣温在0-15℃之間。年降水量多在800-1600毫米,下半年降水通常佔全年的70%。需要注意的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似,但其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未形成季風氣候 [1] 
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亞熱帶大陸東岸,緯度25°-35°間,如中國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的地區,地學界亦有學者認為大巴山區比秦嶺山區更適合作為中國亞熱帶北界 [2] 日本朝鮮半島南部亦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但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其海洋性特徵相對明顯 [1] 
中文名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外文名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別    名
副熱帶季風氣候
學科部門
氣象學氣候學
學科類別
自然地理學

亞熱帶季風氣候科研歷史

中國近現代氣象學與氣候學研究的開拓者是“竺可楨 [3]  ,竺可楨於民國十年(1921年)出任中國第一個地學系——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系主任,講授氣象學、世界氣候等課程 [4]  。民國二十年(1931年)竺可楨按照簡單明確、與天然區域符合以及和大氣環流相一致的原則,將中國開創性的劃分為8個氣候區域。還認為自然區劃工作必須也能夠為農業生產服務,在竺可楨力主下,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以氣候因素為主,各帶的劃分主要是氣候帶的劃分 [4] 
於中國而言,秦巴山地地帶性植被從南向北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常綠闊葉林帶逐步過渡為落葉闊葉林帶,秦巴山地因此常被作為亞熱帶和暖温帶氣候分界線,即南北分界線。但是分界線具體在哪裏卻出現了較大的爭議,主流觀點有3類:秦嶺主脊、秦嶺南坡和秦嶺北坡。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自然區劃工作中,竺可楨於1958年用大於等於10攝氏度積温為主要指標,確定中國熱量帶(温度帶)分佈,以4500℃確定為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並提出亞熱帶是熱帶和温帶之間的過渡帶,充分反映自然地理現象的連續過渡性 [4]  。進入21世紀,對於中國亞熱帶的北界問題的重新測定也有了一定成果和突破 [2] 
世界氣候圖,距周淑貞,1979年修改 世界氣候圖,距周淑貞,1979年修改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系統

亞熱帶季風氣候形成機制

亞熱帶大陸東岸因地處迴歸線附近,故形成亞熱帶氣候。又地處副熱帶沿海一帶,夏季受海陸氣温差異影響,吹東南風,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影響,吹西北風,這二者輪流控制,季節性交替,偏角超過120度,形成了季風;又其降水受行星風帶和巨大地形影響顯著,天氣的非週期性變化和降水季節變化都很顯著,因而形成季風氣候 [1]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性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資料圖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資料圖(2張)
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體氣候特徵為夏熱冬温,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季風發達 [1]  。以中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例,其具體氣候特徵為: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温為15-22℃,最冷月平均氣温在0-15℃之間,温暖指數為135℃每月至240℃每月之間;從0℃以上積温來看,長江至亞熱帶北界為5500-6000℃,長江至南嶺為6000-7000℃,南嶺至亞熱帶南緣則達到7000-8000℃;從無霜期來看,江淮流域初霜期在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初,終霜期在翌年3月中下旬結束,達230-240天以上,而四川盆地則達300天以上,雲貴高原受高度影響為260-270天,兩廣地區則為300天以上 [5]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但季風性特徵明顯;從地域來看,降水總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可達2000毫米,而長江流域為1000毫米;從時間來看,春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總量的20-45%,夏季為30-50%,秋季為15-20%,冬季僅有10-15% [5] 

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亦稱之為亞熱帶季風林。殼鬥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是常綠闊葉林中的主要樹種。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樹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徵,葉片革質全緣、表面光亮,葉面常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綠闊葉林又有照葉林之稱。典型的有樟樹、茶樹、柑橘樹、甘蔗等。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域範圍廣,地形複雜多樣,因此其還有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乾熱河谷稀樹灌叢、山地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非地帶性植被 [2]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類別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域範圍廣,跨越緯度大。根據其熱量和降水等氣候因子的差異,將亞熱帶季風氣候劃分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6] 

亞熱帶季風氣候北亞熱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處冷暖氣團交匯和南北氣候過渡區,其温暖指數高於135℃每月,1月均温0-5℃,7月均温24-29℃,年平均氣温約13.5-16.5℃,絕對最低氣温大於零下20℃。10℃以上年積温約4500-5400攝氏度,無霜期約200-250天 [6]  [7-8] 

亞熱帶季風氣候中亞熱帶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為亞熱帶的中間地帶,其温暖指數不足175℃每月,其受海洋影響相對較大,具有海洋性暖濕氣候特點,特別是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南部。各地的年降水量普遍豐富,大多為1000-1500毫米。年均温多在16-20℃左右,最冷月均温一般在2-8℃之間,冬季絕大部分地域比較暖和 [6]  [8] 
  • 準南亞熱帶
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一月均温大於7℃,一般小於20℃,年最低温一般大於2℃,歷史極端最低温大於-4℃,10℃以上積温5900℃至6300℃,多年不見下雪,年均温大於18℃。

亞熱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與熱帶季風氣候相鄰,受海洋影響較大,其温暖指數為175℃每月至240℃每月之間,熱帶海洋氣團較為活躍,夏秋之交多台風雨,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有明顯亞熱帶向熱帶過度的特徵 [6]  [8] 
  • 南南亞熱帶
南亞熱帶的南半部分,接近邊緣熱帶,氣候學上無霜期大於320天,最冷月均温在12攝氏度以上,10攝氏度以上年積温大於7500。

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化

1999年至2007年期間,中國植被NDVI在北亞熱帶濕潤區和中亞熱帶濕潤區都是以2000年最低,以2004年最高;在南亞熱帶濕潤區是以2000年最低,2003年最高。3個氣候區植被NDVI在這9年間都有增加,其中以北亞熱帶濕潤區植被NDVI增加較多,分別以0.085/10年速率極顯著增加,在中亞熱帶濕潤區,植被NDVI以0.057/10年的速率弱顯著增加,在南亞熱帶濕潤區,植被NDVI的增加不顯著 [9] 
部分中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温上升使中國一年三熟區界限北擴超過360公里。由於氣温的升高,導致農作物蒸散普遍增加。降水的增加使得未來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將更加濕潤,東南部的中、南亞熱帶地區則由於降水過多不利於作物生長,使得生長期有所縮短 [10]  。在山地高原區,農作物的種植區域也會向高海拔地區移動,但面臨的農業氣象災害也將增加,如病蟲害的增加,作物生育期的縮短等 [11]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域分異

日本和韓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相較於中國緯度更高,降水更為均勻,氣温年較差也較小,這是因為其離海洋更近,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更小,其海洋性特徵更加明顯。同時,日本暖流(黑潮)流經該地區,也會使暖流沿岸增温增濕。
中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內部差異同樣較為顯著,東部濕潤區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維度跨度大,其季風性也有大小之分,西部內陸區的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具備明顯的高原性特徵 [1]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域分佈

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國分佈

亞熱帶季風氣候在中國分佈最為廣泛,包括湖北省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部,四川省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台灣省江蘇省安徽省大部,以及河南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部分地區在內的廣大地區均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1]  [5] 

亞熱帶季風氣候世界分佈

日本包括本州島南部、四國島、九州島琉球羣島在內的地區,韓國南部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1] 

亞熱帶季風氣候意義

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其雨熱同期,冬季温暖的特徵,物產較為豐富。普遍種植水稻,擁有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高產商品糧基地。在部分山區還大量種植玉米。油料作物得到推廣,種植的茶葉一直為中國等東亞國家的重要飲料作物。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降水豐富,河流眾多,水產養殖業也很發達,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已發展為外向型農產品加工業基地 [12] 
參考資料
  • 1.    伍光和,王乃昂,胡雙熙,等.自然地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2.    趙 芳,張百平,朱連奇,等.秦巴山地垂直帶譜結構的空間分異與暖温帶—亞熱帶界線問題[J].地理學報,2019,74(5):889-901.
  • 3.    竺可楨:中國科學史研究事業的奠基人  .中科院.2010-03-26[引用日期2020-03-18]
  • 4.    深切懷念中國地理學會原理事長竺可楨先生———紀念竺可楨先生誕辰130週年!  .中國地理學會.2020-03-07[引用日期2020-03-18]
  • 5.    章慶辰,高素華,段暈懷,等.我國熱帶、亞熱帶農業氣候資源及其合理利用[J].
  • 6.    方精雲.也論我國東部植被帶的劃分[J].植物學報 2001,43(5):522-533.
  • 7.    李居信,趙建國.北亞熱帶大別山、銅柏山地區熱量資源合理利用的探討[J].
  • 8.    楊柏,李世奎霍治國.近百年中國亞熱帶地區農業氣候帶界限動態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1993,8(3):193-203.
  • 9.    崔林麗,史軍,肖風勁,等.中國東部 NDVI 的變化趨勢及其 與氣候因子的相關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1):124-131.
  • 10.    湯緒,楊續超,田展,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10),1962-1968.
  • 11.    陳超,龐豔梅,潘學標,等.氣候變化背景下四川省氣候資源變化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11,33(7):1310-1316.
  • 12.    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格局變化及東北商品糧基地的響應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5[引用日期2020-03-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