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洲概念史研究

鎖定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作者孫江 / 劉建輝於2013年4月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歷史類書籍。全書主要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係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
中文名
亞洲概念史研究
作    者
孫江 / 劉建輝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3年4月
頁    數
276 頁
定    價
49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8044112

亞洲概念史研究內容介紹

“概念史”是指一種基於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澱於特定的詞語並被表徵出來後,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徵。作者們試圖從東西比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譯為漢字概念,以及漢字圈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係,由此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

亞洲概念史研究作品目錄

1序:概念、概念史與中國語境/孫江
翻譯概念
3晚清社會學的翻譯——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黃克武
一、導論:社會理論與近代中國
二、“社會”進入中國
三、嚴復譯赫胥黎、斯賓塞之社會理念及其政治意涵
四、心理、歷史與革命:章太炎所譯介的社會學
五、清末社會理論的影響及其在民初之傳衍
六、結論
47一個哲學虛構概念的本土化——論康德“Things in Themselves”的中文譯法/顧有信(Joachim Kurtz)
一、引言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
二、從柯尼斯堡到上海
三、從本土化到排斥
四、專業化和標準化
五、翻譯的中國化
六、終結可能嗎
七、並非結論
66“哲學”在近代中國——以蔡元培的“哲學”為中心/川尻文彥
一、康有為《日本書目志》裏的“哲學”
二、蔡元培與“東學”
三、“哲學”熱的開始
四、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反響
五、蔡元培《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
六、小結
84翻譯宗教——1893年芝加哥萬國宗教大會/孫江
一、宗教盛宴
二、最初儒人海西經
三、李提摩太的翻譯
四、傳教士的中國宗教觀
五、來自日本的聲音
六、從religion到宗教
歷史書寫
111在概念與隱喻之間——申採浩(1880—1936)的歷史世界/樸根甲
一、方法論小考
二、時間的反省
三、國粹主義話語
129“吾國無史”乎?——從支那史、東洋史到中國史/黃東蘭
一、時間的等級化——以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為中心
二、“科學的歷史”——從支那史到東洋史
三、空間的民族化——以桑原騭藏《中等東洋史》為中心
四、從東洋史到中國史——以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
五、結語
159時間等級與道德優勢——現代歷史觀念在20世紀中國/施耐德(Axel Schneider)
一、中國的史學傳統
二、西方的挑戰
三、質疑的聲音
四、結論
知識考古
175中國地圖——羅明堅和利瑪竇/宋黎明
一、descrittione或descrizione的涵義
二、羅馬國家檔案館所藏羅明堅手稿
三、利瑪竇與中國地圖
四、羅馬耶穌會檔案館“利瑪竇中國地圖”
五、羅明堅與利瑪竇
194詞源(二則)/陳力衞
一、社會
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方法論的迴轉
209何謂“國學”/王小林
一、“國學”概念的由來
二、近代中國的“國學”迷思
三、日本“國學”的形成背景
四、日本“國學”的基本思想
五、日本“國學”的神學特性
六、中國“國學”的問題與反思
231東亞近代概念編成史的意義與方法/鈴木貞美
一、概念研究
二、知識分科
三、“文學”/“人文學”
241“概念史與東亞研究”圓桌會議紀要/王楠整理
[1] 
參考資料